粒史學加000133《史記》卷五〈秦本紀〉25:即使是強者,也許要廣告來加持!
十四年,更為元年。二年,張儀與齊、楚大臣會齧桑。三年,韓、魏太子來朝。張儀相魏。五年,王游至北河。七年,樂池相秦。韓、趙、魏、燕、齊帥匈奴共攻秦。秦使庶長疾與戰修魚,虜其將申差,敗趙公子渴、韓太子奐,斬首八萬二千。八年,張儀復相秦。九年,司馬錯伐蜀,滅之。伐取趙中都、西陽。十年,韓太子蒼來質。伐取韓石章。伐敗趙將泥。伐取義渠二十五城。十一年,摢裏疾攻魏焦,降之。敗韓岸門,斬首萬,其將犀首走。公子通封於蜀。燕君讓其臣子之。十二年,王與梁王會臨晉。庶長疾攻趙,虜趙將莊。張儀相楚。十三年,庶長章擊楚於丹陽,虜其將屈丐,斬首八萬;又攻楚漢中,取地六百里,置漢中郡。楚圍雍氏,秦使庶長疾助韓而東攻齊,到滿助魏攻燕。十四年,伐楚,取召陵。丹、犁臣,蜀相壯殺蜀侯來降。
惠王卒,子武王立。韓、魏、齊、楚、越皆賓從。
──────────────────────
因應各國國君陸續稱王,秦惠文君也在在位的第十四年宣布改為後元元年(更為元年)。這句話的意思是指,秦惠文君至此也稱王,以後他就是「秦惠文王」。由於要到漢武帝的時候才出現「年號」,因此在這之前的君王紀年,都是以此時的國君在位幾年為準則,但偶爾會出現「改元」的情況,也就是回到「元年」重新開始的狀況。一般來說,這種重新計算年份,大多是因為有大事發生的緣故。因此,這次秦惠文君的改元,正是因為他要稱王的緣故。
言歸正傳,來到秦惠文王二年,張儀與齊國和楚國的大臣在「齧桑」這裡會盟。
隔年,也就是惠文王三年,韓國、魏兩國的太子前來朝見。這一年,張儀前往魏國擔任魏國相國。
秦惠文王五年,他巡遊到北河一帶(王游至北河)。
兩年後,也就是秦惠文王七年,由「樂池」這個人來擔任秦國相國,因為「張儀」已經跑去魏國當相國的緣故。這一年,韓、趙、魏、燕、齊五國與匈奴一起進攻秦國。秦國派庶長「疾」與他們在「修魚」交戰,最終秦國君對俘虜了韓國將軍「申差」,打敗趙國「公子渴」和韓國「太子奐」,共斬殺了八萬二千人(秦使庶長疾與戰修魚,虜其將申差,敗趙公子渴、韓太子奐,斬首八萬二千)。看來,秦國此時的國力已經能夠以一敵六。但也有可能是因為張儀從中作梗,破壞了這些國家的合作,才導致秦國獲勝。
秦惠文王八年,張儀再次回來擔任秦國相國。
秦惠文王九年,司馬錯攻打並滅掉了蜀國。這年,秦國也攻佔了趙國的中都、西陽。
秦惠文王十年,韓國「太子蒼」來作人質。但秦國依舊攻佔了韓國城市「石章」,並打敗趙國的將軍「泥」,也攻佔了西戎部落「義渠」的二十五座城邑。
看來,商鞅被殺後的二十三年,秦國因為仍保留商鞅的法規,導致國力持續成長下,實力已經不是其他國家所能阻擋。各國不斷割地,甚至派「太子」來當人質,都無法阻擋秦國的攻勢。
秦惠文王十一年,發生了四件大事:
1.秦國將領「摢(ㄔㄨ)裏疾」攻打魏國「焦城」,使焦城降服了。
2.秦國在「岸門」打敗了韓軍,斬殺了一萬人,韓將「犀首」逃跑。看來,當初跟張儀爭權的犀首也無法擋住秦國的壯大。
3.秦國「公子通」被封為蜀侯。
4.燕國國君把君位讓給他的大臣「子之」。這件看似夢幻的故事,最終是燕國太子發動叛變,殺了父親與子之下結束。
秦惠文王十二年,也發生了三件大事:
1.秦惠文王與梁王,也就是「魏國國君」在「臨晉」會盟。
2.當初擋住多國聯軍的庶長「疾」進攻趙國,俘虜了趙國將軍「莊」。
3.張儀改出任楚國相國。為何張儀不斷穿梭在各國當相國?其實是因為張儀正在努力推行他的連橫政策,以破壞各國的合縱政策。既然出現合縱政策,不是應該得出現蘇秦嗎?這個問題有點複雜,留待之後再說明。只能說,其實與張儀的連橫政策對抗的人並非蘇秦,而是「犀首」,也就公孫衍。
來到秦惠文王十三年,則發生了三件大事:
1.秦國庶長「章」在丹陽攻擊楚國軍隊,俘虜了楚國將領「屈丐」,殺了八萬人;
2.秦國又攻入楚國的「漢中」的地區,奪取了六百里土地,為此設置了「漢中郡」。
3.楚軍包圍了韓國城市「雍氏」,秦國派庶長「疾」幫助韓國向東攻打齊國,又派將軍「到滿」幫助魏國攻打燕國(楚圍雍氏,秦使庶長疾助韓而東攻齊,到滿助魏攻燕)。
換言之,張儀前去擔任楚國相國後,秦國就開始攻打楚國,並屢屢大敗楚軍。讓人不禁懷疑張儀是去幫忙楚國?還是幫忙秦國的?
另一方面,秦國除了自己出兵之外,還幫助韓國對抗楚國、幫助魏國對抗燕國,這些「近交遠攻」的策略,不僅無法幫助秦國拿到更多土地,還讓秦國損失了兵力。看來,秦國要一統天下還得等上一陣子才行。畢竟,出兵作戰卻沒有任何獲利,即使國力再強,也不能如此揮霍。
最後,來到秦惠文王十四年,也有四件大事發生:
1.秦國攻打楚國,攻佔了召陵。
2.西戎的丹、犂等國都向秦國稱臣(丹、犁臣)。
3.蜀相陳莊殺死蜀侯前來投降(蜀相壯殺蜀侯來降)。但是,具有「蜀侯」這個身分的人是由秦國的公子通(公子通封於蜀)。換言之,蜀地發生了大臣殺了秦國公子的事件,秦惠文王難道能夠容忍嗎?
不過,秦惠文王還來不及處理,就於這一年去世,王位由兒子秦武王繼位。
在秦惠文王統治的時代裡,韓、魏、齊、楚、越等國都歸服秦國(韓、魏、齊、楚、越皆賓從)。
在這一段內容裡,我最大的困惑是,秦國真的變得這麼強嗎?即使五國聯軍,還有匈奴助陣,都無法重挫秦國,只因為秦國在十多年前的那場變法?一場變法真的有辦法讓相對落後的秦國,一躍成為各國無法匹敵的對手?
秦惠文王時代最重要的大臣是「張儀」,他透過「連橫政策」阻撓各國的合作,導致各國常常選擇割地、送人質,來換取與秦國和平。為何其餘國家始終不願意真心團結?除了各國各懷鬼胎之外,更重要的是各國都在這些縱橫家的說辭下相信:即使六國合作也不一定對抗得了秦國。
換言之,正是這些縱橫家不斷渲染秦國的國力的情況下,才導致各國寧願割地也不願意合作。可見,秦國此時不一定已經強大到沒有國家可以抗衡,而是各國已經被縱橫家灌輸了即使合作也打不贏的想法,才會造成不斷割地、派人質的窘境。
然而,秦國似乎也被這些美麗的話語所蒙蔽,開始肆無忌憚的濫用兵力的強況下,接下來秦國會如何發展?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以上,就是這一段史料給我的小小收穫。
原文連結鱷魚把拔談天說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