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使用說明書:當孩子「轉大人」,父母如何讀懂他們的內心話?
青春期總是被認為是「叛逆期」,也是許多父母最頭痛的時期,面對出言不遜或態度冷漠的孩子,到底該如何與之溝通相處,才不會影響親子關係呢?
日本的腦科學專家黑川伊保子便在《青少年使用說明書》這本書中提到想要挽救親子關係,其實要早在孩子青春期來臨之前就要讓親子對話變成能相互理解的真誠交流,也就是說其實在幼兒時期就要以尊重為前提先建立好暢通的溝通管道,而不是等到親子關係出現裂痕再來尋求補救。
作者在書中提到的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是許多家長有一些根深蒂固不可撼動的準則,其實根本不需要如此堅持,因為很多時候是父母自己無法忍受凌亂,所以強烈要求小孩不遵守不行,其實這些自以為是的主張很可能會扼殺孩子的想像力與創造力,所以作者表示我們應該先思考不做這件事會危及性命嗎?如果不會的話,是否可以試著放寬標準呢?
其實我認為這本書不僅是針對青少年而寫,而是提供給所有養育孩子的父母有新的一番思考與見解,也傳遞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包容」的重要性。當然,這並不是要父母溺愛孩子,亦不是要父母不能設立任何規範,而是理解孩子在轉大人的過程中必定會發展出許多個人意識,並且在腦部發育的轉換期會使情緒及行為產生轉變,所以父母先別感到疑惑或急著指責孩子,反而應該以理性客觀的態度來看待,就如同作者在書中提到當孩子打翻牛奶的時候,她在心中浮現的想法是:「歡迎來到地球。」這樣的想法是不是非常輕鬆幽默呢?
比較特別的是這本書除了解析兒童腦與成人腦的不同,同時也提及男女大腦的差異,比如產後的妻子為何總是對先生不耐煩?男人為何總是喜歡找碴?作者都在書中為我們提供了解答,相信也能讓我們更理解與釋懷,而不是彼此嫌惡以致於產生誤會。
這本書雖然看似針對青少年而寫,但我認為內容非常具有全面性,也可以讓我們去反思原生家庭形塑了怎樣的我們?而我們又該如何做才能培養孩子創造力及寬廣的胸襟?我想無非是需要從小被父母尊重與肯定,即便不被認同,也仍舊感受到被理解,我想這應該是每個人再嚮往也不過的事了吧!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