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罟
「牽罟」是金門先民討生活的古老捕魚方式,在台灣許多地區(桃園、宜蘭、苗栗...等)以及澎湖地區也有這種捕魚方式。
「牽罟」在金門稱作「牽網」,在金門話中,「牽網」與「牽望」諧音相同,有「牽出一片希望」的意涵。
「牽罟」通常是指在魚群密集出現在近海之漁汛期。漁民乘舢舨,把漁網運到外海下放到海裡,並把漁網的兩端固定在岸邊,當魚群被圍住後,在岸上的人,就開始與大海拔河,嘿咻!嘿咻!齊力收網,慢慢的把網拉回岸邊,漁網收回之際,漁獲也同時收回岸上。在大型漁船、新式漁法興起之後,牽罟漸漸式微沒落。
牽罟的由來
故事之一
在金門牽罟的千古傳說
流傳在金門成功村的牽罟傳說,有這麼一則感動人心的故事,約在3、400年前,有位成功村男子,其父母親因不慎落入大海,該男子心急拿起身邊漁網撒入海中奮力欲救父母,網了好久並未能救起雙親,但未料卻在漁網中發現網到了許多魚群,該男子感念父母用生命為他帶來生活的希望,從此帶動村民開始網魚,而後有所謂的牽罟。
而罟,其實就是一種漁網,也因為「網」跟閩南語希望的「望」同音,至此大海子民可以靠海吃海,以海為生,也讓靠天吃飯的漁民相信,只要認真打拼,生活就有希望。
故事之二
另外有這麼一個頗傳奇難信的故事,應該說真的非常傳奇。
此故事被刊載於1990年6月號之《臺灣風物》,作者陳登風,<傳統的漁撈業-牽罟>
這則故事內容發生於台南港仔西,其大意如下:
很早以前有一名「兌船」(即在船上工作)的人,有一天在船上得病。由於船上缺乏療病藥物,以致病況逐漸加重。
當船行經一座兌船人均稱作無人島的孤島時,他向船頭家懇求讓他至島上尋找藥草治病。獲船家應允讓他上岸,並給他一些器具及一塊絲綢布,囑他要妥慎保管此布,日後該船會回到此地找尋他,到時候要他豎起這塊綢布作為聯絡的旗號。
他上岸後,便開始找到幾樣藥草搗碎服下。 不久,他感到非常疲憊昏昏欲睡,便躺在地上睡起覺來。待醒過來時,發現自己躺在一處山洞裡,旁邊放置著許多野果。再仔細往周邊一瞧,發現離自己不遠處有一隻體形與他一般高大的母猿,他非常驚駭,但見這隻母猿並無傷害他的舉動後,才漸漸放心下來。經過判斷後他大致知道,一定是他昏睡過去時,被這隻母猿經過發現,把他救回山洞裡。而他的病也在吃了母猿所摘取回來的野果後逐漸痊癒,於是他就同該隻母猿居住在這個山洞裡,不久竟與該母猿產生情感,後來這隻母猿竟產下一個孩子。
與母猿生有一個小孩的兌船人,一直沒有忘記船頭家向他說的話,每天均不時留意著昔日上岸處的海上。有一天,他發現有一隻船停在他昔年上岸處不遠的海面,他立刻拿出該塊絲綢布繫在一根長樹枝上,抱著小孩跑到海岸邊擺動旗號,只一會兒便見這隻船一直朝岸邊靠過來,他清楚的看到船頭家和昔日伙伴,便很快上船,船掉頭開始離開。 這時候那隻去摘採野果的母猿回來,剛好看到這情形,立刻追到海灘躍入海中要追趕船隻,惟只追趕了一段距離後,這隻猿母在一陣掙扎後沉入海底。
被父親從無人島上帶回家的這名小孩,童年時代在和鄰居小孩讀書、玩耍時,人家都嘲笑他「無母仔子」。因此,他屢屢向他父親問起母親情形,每次父親總是編造一些謊話來搪塞。到了他長大成人後,他仍舊不時向父親詢及其母是誰的事情,有一天父親在他長時期的追問之下,終於告訴他事實的真象。
他聽後非常傷心,向父親表示,要到無人島處撈尋其母親的骨骸加以安葬。惟事隔這麼多年,是否可以達成心願,未必可以期待。但他執意一試,以報其生育之恩。父親在一份內疚及感動之下,應允要與他共同完成此事。
於是,父子倆開始想要用什麼方法來撈獲在海底的這些骨骸。在不斷的思考下,終於想出一個方法。他們先是請人編織了一張很長的網,及一大堆繩索。然後,再雇用一批人乘船到無人島其母溺沉處海域,把繩索與網繫接佈放入海中,然後回到岸上指揮受雇的人牽拉繩索收網上岸,冀望依此方法能夠「罟」到其母骨骸。可是,接連幾天的工作,牽罟上岸的網內並未發現有其母骨骸。倒是「罟」起了許許多多的魚類,此現象觸發了受雇人學習的興緻,回來後即開始沿用此種方法來捕魚的方式,稱為「牽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