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桌子

七月流火
·
·
IPFS
·
忙碌中。尽量抽十几分钟时间,随手写点即刻的感想。未经深思,文字难免粗糙,权当自我留存。

“早上好”、“晚上好”、“星期一二三四五六七好”,近两年,没少收到类似的图片,且日复一日,月复一月,起初我也试图适应和尊重,但,很快意识到,这不适合我。

这些图片多为群发,发送者发完就完了,顺便把问题甩给了我。不回复吧,不礼貌。可回复什么呢?

那些图片并没内容,只是一句问候,找张不同的回复也不费劲,但我总能想到这样的画面:两人在大街上偶遇,远远看到就急忙调整表情,挤出笑容,相互点头示意“吃了吗您哪?”

也曾试着用有内容的文字回复,比如“好久不见,一切可好”或者“有空来做客”之类,尽管也是客套话,但毕竟也算有点内容。但,总不能天天这么说啊!

于是,我选择无视,或者被迫直接告知,抱歉,我不喜欢这样的交流方式和这些图片。

我想,我又给对方制造了困扰:问候你还有错了?不就是一张图片吗?你怎么那么事多?潜台词或许是“给脸不要”,但我真的不喜欢这种“脸”。

无论做记者还是老师,对象都是人,我也很擅长与人打交道,或说社交。

人为什么要社交?无非还是精神和物质两方面需求。物质上的包括合作、工作诸如此类,精神上的就复杂多了,或许是对抗孤独、相互慰籍、思想碰撞、灵魂共鸣等等。无论层次或期许,总之,至少都必须是有内容的。

那么,无内容且日复一日的问候或问候图片算社交吗?

年轻时,遇到过一些酒局,几杯酒下肚,各个意气风发,称兄道弟,相互许诺,次日,酒醒了,说过的话早忘的干干净净,直到下一个酒局再重复一遍。

这样的社交,除了浪费时间,还会形成路径依赖,逐渐将浪费当做爱好和习惯。

而且,有意义吗?

那时,我是“掀桌子”的人,冷眼旁观之后,一言不发,拂袖离去。

此时,我依旧是“掀桌子”的人,对于无效且无内容的所谓社交,只回一句:有话说话,我不喜欢这些图片,请勿再发。谢谢。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logbook icon
七月流火写了很多年,如果没人喜欢阅读,就试着换一个方式。 一个偶然机会关注到性少数群体,她们就像一个放大镜,将我们的遭遇展示的淋漓尽致。 于是,我愿意讲述他们的故事。
  • Author
  • More

泰国一角

一周

爱的奇迹——跨性别女性菲菲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