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3-心得001:神技第3式-執簡破繁
清•王國維〈人間詞話〉:古今之成大事、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這回輕鬆點,先聊兩則小故事:
我想,絕大部分的人,應該都曾有過向人「問路」,或向人「報路」的經驗吧?我後來觀察,發覺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一般人,報路的方式(思考的方式),基本,有兩種:「路標,圖像式」VS「路名,邏輯式」。
很久以前,有次,我一位朋友,人跑去基隆逛街,結果迷路了,打電話給我,要我去接她,我問她人在哪,她竟然回我「7-11」(哪個7-11?)「就麥當勞旁邊的7-11」(妳知道全台灣有多少間麥當勞、多少間7-11嗎?妳真以為我是神仙啊?請看一下妳周邊店家的路牌,妳報路牌給我比較快)
空間感,我覺得是個很有意思的玩意。我想各位身邊應該多少都遇過「路痴到極點」的天兵朋友,也會有「人體GPS」的朋友。小弟不才,空間感,天生就還不錯,屬於「人體GPS」那一類人。
我從國小一年級的時候,就在「畫室」學畫。最初,只是因為手賤、喜歡亂塗鴉,後來,真的學出了興趣,前後一共學了9年,直到讀高中,才把畫筆放下。我現在回想,自己貌似從小就有點孤僻的傾向,挺喜歡獨處&頗習慣獨處:國中的時候,會騎著摩托車(鄉下地方,沒人管),一個人背著畫板,到山裡、到海邊,對著自然的美景,素描或水彩寫生,可以就這樣待上一整個早上或下午(也曾從日出待到日落),且能夠自得其樂。
此外,繪畫對我另一個「潛移默化」的助益,我想…應該是「耐性」:生活中的小事,我雖是個極度沒耐性的人,EX排隊美食、電影,從來跟我無緣,遇到需要排隊的事,我就沒興趣了。但若是我認為的大事,我身旁的朋友們,向來都很佩服我的「堅毅」,這點,其實是我從小養成的習慣,我後來的繪畫,多以「油畫」為主,因為喜歡油畫的「厚實感」,像以前模仿「米勒」的《拾穗者》、「莫內」的《睡蓮》…等,我可以連續30-40天,每天畫上4-5個小時,就為了將作品畫到「我認為的好」為止。
至於,繪畫對我最大的影響,其實是來自一位「知名畫家」(我國中向她學畫時,台灣的前十大畫家之一,泰山北斗級的大師,真正的藝術家)的點撥,這位老師,從來沒教過我任何繪畫技法,我只是每周六下午,固定去她家報到&畫畫,她大多都只是在旁靜靜的看著我畫,偶爾拿些小點心給我吃、陪我東南西北地亂聊,我後來長得更大些,才懂得,她無形中教會我的,是「境界」。特別是有那麼一次,她教給我,影響我一輩子的觀念:「世上,所有的線條與色彩,都是透過光與影的關係,才顯現出來的。就好比白紙上的黑線,我們之所以能看得見黑線?其實,是透過白紙的印襯所致。你若真想成為一名好的畫者,前提,得先成為一名出色的觀察者。」隨著年紀增長,這樣的觀念,漸漸內化成我的一種本能。
在我讀法研所期間,帶學弟妹的讀書會時,我最常做的動作就是,EX你們剛剛討論的內容,我幫你們聚焦一下,(開始畫白板),OOO,你剛剛所提到的XXX(法律專有名詞,幾乎全都是抽象概念),如果用2D的方式呈現,其實你想表達的是這個意思,對吧?(對!對!對!)那好,那我們進一步,如果用3D來呈現它們,有沒有可能,你想說的是這樣?(對!學長!我就是想表達這個意思);至於PPP,你剛剛和OOO,為什麼會討論不出個所以然來?原因是,你的看法,如果用圖形來表達,2D圖,你應該是這個意思吧?(對!對!對!)那好,再一次,若用3D呈現,你想說的,其實是這個圖形吧?(對!學長!你太強了!)那不就得了,你們兩個人的圖形,不是很明顯長得不一樣嗎,現在知道你們倆的歧異,到底差別在哪了嗎?(懂!完全懂!)結案,你們繼續往下接著討論。
因為天生的空間感&後天的繪畫養成,後來,在我學習法律的過程中,當我在處理「抽象概念」時,我經常(大約98%)是以「畫圖」的方式,來理解它們(抽象概念)。具體來說,我會用「圓形、三角形、正方形、箭頭」(圖形)&「A、B、C、1、2、3」(符號&數字),來表述這些抽象概念的內涵。我經常對學弟妹們說的是:「你把你剛剛說的內容,試著用你的理解,以畫圖方式來表達,只要你畫得出來,代表你真的懂這些概念在說啥。若畫不出來?就要再讀、再思考,你其實還沒想透,並沒有真的理解、掌握它們。」
更進一步,我究竟可以畫圖畫到什麼程度?我已經對著學弟妹們示範過N遍,我可以把學弟妹們的「報告」、「論文」,用「圖形&符號」表達完,意思是,EX「你這篇報告,架構&推論邏輯,是不是長這樣?」(畫圖畫到被譽為「神技」,是學弟妹們封的,不是我自封的;這招,貌似只有我會)
我在閱讀「報告」、「論文」、「書籍」時,用「一面A4的圖形&符號」畫完它們的內容,是我經常會做的事;我在與人「討論」(正事、學術)時,一邊聽、一邊在腦海裡畫圖,也是我習慣會做的事。
具體:EX兩三個小時的讀書會,學弟妹們,錄音&筆記,回到家製作「會議紀錄」時,製作工時,大概需要8-12個小時;我,不須錄音&筆記,1個小時左右,可以製作出「2面A4內的會議紀錄」(紀錄,不是逐字稿,逐字稿沒人要看),還原度,可達95%以上。而且,對於學弟妹們所寫的會議紀錄,我還可以指出他們的疏漏。學弟妹們曾好奇問過我到底怎麼辦到的?我來來去去,其實就同一招而已,用「圖形&符號&數字」在「理解」「脈絡」,就好比從西門錢櫃騎車回家,既然已經騎過一次「路線」了,不過就再騎一遍而已,這有需要「記」嗎?我壓根就沒有所謂的「記」。
即便講解完,學弟妹們就算真的聽懂了,也還是學不來,他們老說,我這招「神技」,實在非常扯,比扯鈴還要扯。(我就當是讚美囉)
執簡破繁,描繪論述內涵的「脈絡」,是我從「動態思考」的訓練過程裡,領悟出的技能。(動態思考的訓練:在一堆無序的廢紙堆中,到處做記號(圖形&符號&數字)、四處連線,每天將近20小時&持續2個月左右&人沒瘋掉。日後,在接觸各類資訊時,使用「圖形&符號&數字」,去掌握所謂的輪廓、脈絡,我覺得,會是一種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