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教会我不要以偏概全的人,淹没了我

白飯182
·
·
IPFS
·

//第一次说话,欢迎讨论~


看过德国之声的采访了。发言人和我身边的台湾同学们以“不要以偏概全”不断把我向回拉,我也乐于不把那些“偏”的“恐怖主义行为”当做这几个月竖起的墙。相比于墙内的无限放大,我认同把它当成小部分来解释,任何运动中都会出现的最激进的小部分。


然而前两天,担忧了几个月的事终于发生。学校的Facebook交流版上终于有人把矛头从陆客撕毁连侬墙、拒绝统战交流团到警惕中共代理人,最终终于直直地对准了陆生。我莫名地松了一口气,从左读到右再从从右读到左,一时间不知道该有怎么样的反应,来证明我那颗补好的“玻璃心”。


从上往下翻翻,表达的论调和评论与之前的贴文并无二至,那些主页里排着最近香港大小事的同学继续地丢出“中国人滚回中国”,或者连续几个呛“陆生”这个称谓,认为应为“中生”甚至“支生”。我之前的反应是惊讶:两名陆客的行为,一名陆生贴到墙上的A4纸,几位陆生驻守在交流版恨不能24小时在有关议题下面顶撞,这些我以为“偏”的言论和行为都直接代表到了我。后来也慢慢趋于习惯。


我有时候会想,原来将人“去人化”,成为名词,成为标籤,在网路上是一件这么容易的事情。我终于也被那些教我不要以偏概全的同学们用“偏见”盖起来,成为之前在“女性主义”的课上学到的“被凝视的背影”和“失语的他者”。


我为此郁卒了好几周。打开matters,想要同那些为抗争者祈福却不断被排除在外的内地生们一样写不想要撕裂,而渴望互相理解;加入校园媒体,去提陆生专题,想要通过访谈,通过面对面来看到一个个立体的、完整的、真实的人,却又不得不陷入对于一个“群体”专题本身就带着标籤的矛盾;也逃避过,跟政治冷感的朋友们用不完整但也真诚的心谈天说地;去过心理谘询……这过程的漫长令人不安,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不断地自我消耗。在校媒编会上听到主编亲口讲出“中国人不都说不清楚事嘛”,到与同学谈到网路现状,却被回呛在言论自由社会成长出的人就算骂“支那人都该死”也和微博上讲出“留岛不留人”的有本质高低区别。我终于接受了“共情”并不是一项可以立刻获取的能力。


于是我最终决定还是利用人强大的自我满足、自我说服能力解决这个问题,还是先去理解和共情对方,以达到自我和解。我找到了一些崎岖陡峭的路,想与大家分享。


最常被劝导的是将中共、中国与中国人分开。具体来说是理解一部分人无法将“中共”、“中国”与“中国人”分开。不过坦白说,这“一部分人”中是包括我自己在内的。我至今无法否认我受过的那前18年教育,和那前18年教育塑造的我。其中红色的痕迹在我身上的痕迹至今没有洗净,一些国家意识形态、民族主义话语有时还会表现在我的身上,渗在我的话语中。然而,我也并不觉得那是一定要完全洗掉的一部分,身在其中的了解似乎给了我另一个框架,用以解构如今看到的蓝绿大战,用以共情这些民族情绪。那个双方话语中所谓的“中国”也不是“他者”,不是一个被描述的对象。我无法逃离;我是中国的一部分,我的存在、表达都是它的一部分,我是应该为它负责的。于是,在无法洗脱的同时,我也不用在执着于对那些对中国不了解而夸张化的评论。虽然难以撇清那些关系,但我的主导权在于可以与其他人争夺那部分解释中国的话语权。我的话语来自于日常的感知观察,那是我找到的“绝对定理”,我的第三种中国想象。


除了这么宏大、难以触摸到的认同,我还终于把一些东西连通起来。《自由之夏》中的白人黑人、一个北大既得利益者的自述、每次高考后被开的地图炮……这一次,我(或者说大家言论中指涉的“中国人”)是台湾同学眼中的既得利益者。我们爬回那个国际的框架,爬回台湾历史的脉络,看到几十年前那个被挤出联合国的政府背后人民的心碎和如今进入世界卫生组织的连年挣扎,再思考或许成长中的十几年一直稳定的、直接间接地受益于这些的我们,没有亲历过“被犯罪”的我们。在中产阶级出身,作为“北京考生”,是被命运择中,无需努力便可的来的幸运;那么作为中国人(即使自己并不认可其“幸运”),既得利益时,又何妨听听那些情绪性而非行动性的“发声”呢?


我在时代和族群的撕裂中慢慢生发了这个不合时宜的“促进两岸交流”口号式理想。用共情为人填满血肉,让其变为“圆形的”而非“扁平的”,这是医好那个伤口的长期治疗方法。而短期来说,我明白了既然想要做《陆生元年》中的那座“桥”,就要忍受上面来来回回的脚步,无论人们是在过桥,还是只是在桥头踱步、报复性的跺脚。


回头想想,那些教会我不要以偏概全的人,也不是真的能和那些谩骂的重合一处。“你们台湾人一会说民主是你贴我也可以贴,一会又说连侬墙是撑港的不能发表其他言论”,同“你们抗争者又说要保护法律,却一边又在破坏法律” 一样,也真的不是一个人发表了两种观点。那正是呈现了让人又爱又恨的多样性的表现。


我还要继续学习如何“不以偏概全”。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