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史學加000572《史記》卷四十〈楚世家〉23:第二次問鼎中原!?
──────────原文──────────
楚欲與齊韓連和伐秦,因欲圖周。周王赧使武公謂楚相昭子曰:「三國以兵割周郊地以便輸,而南器以尊楚,臣以爲不然。夫弒共主,臣世君,大國不親;以衆脅寡,小國不附。大國不親,小國不附,不可以致名實。名實不得,不足以傷民。夫有圖周之聲,非所以爲號也。」昭子曰:「乃圖周則無之。雖然,周何故不可圖也?」對曰:「軍不五不攻,城不十不圍。夫一周爲二十晉,公之所知也。韓嘗以二十萬之衆辱於晉之城下,鋭士死,中士傷,而晉不拔。公之無百韓以圖周,此天下之所知也。夫怨結兩周以塞騶魯之心,交絶於齊,聲失天下,其爲事危矣。夫危兩周以厚三川,方城之外必爲韓弱矣。何以知其然也?西周之地,絶長補短,不過百里。名爲天下共主,裂其地不足以肥國,得其衆不足以勁兵。雖無攻之,名爲弒君。然而好事之君,喜攻之臣,發號用兵,未嘗不以周爲終始。是何也?見祭器在焉,欲器之至而忘弒君之亂。今韓以器之在楚,臣恐天下以器讎楚也。臣請譬之。夫虎肉臊,其兵利身,人猶攻之也。若使澤中之麋蒙虎之皮,人之攻之必萬於虎矣。裂楚之地,足以肥國;詘楚之名,足以尊主。今子將以欲誅殘天下之共主,居三代之傳器,呑三翮六翼,以髙世主,非貪而何?《周書》曰『欲起無先』,故器南則兵至矣。」於是楚計輟不行。
──────────翻譯──────────
楚國想和齊國、韓國聯合討伐秦國,藉機圖謀周王室。周王「赧」派「武公」對楚國國相「昭子」說:
「三個國家使用武力分割周王室郊外土地以便於運輸,並且把周王室的寶器南運來尊奉楚王,我認為這是不對的。殺死天下共尊的宗主,將世代掌管天下的君王改作臣子,大國不親近;憑藉人多勢眾脅迫微弱的周王室,小國不會歸附。大國不親近,小國不歸附,就不可能得到名聲和實利。名聲和實利得不到,就不應該動用武力去傷害百姓。有了圖謀周王室的名聲,就無法去號令諸侯。」
昭子說:「圖謀周王室,我們沒有這個想法。雖然如此,周王室為什麼不可以謀求呢?」
武公回答說:「軍隊不比敵人多五倍,就不能發動進攻;軍隊不比敵人多十倍,就不要去圍城。一個周王室就等於二十個晉國,這是您所知道的。韓國曾經用二十萬的兵力去圍攻晉國,結果自辱於城下,精銳的士兵戰死,普通的士兵都受傷了,可是晉國卻沒有被攻下來。您的軍隊沒有韓國的一百倍來圖謀周王室,這是天下人都知曉的。您與兩個「周國」都結下了仇怨,就堵塞了『騶國』、『魯國』人民的歸附之心,斷絕了齊國的交往,失去楚國在天下的名聲,這樣做事是很危險的。危害兩個『周國』來增強韓國,楚國的『方城』以外一定會被韓國所侵奪。怎麼知道是這種情況呢?西周國的地盤,截長補短,方圓不過一百里。它名義上是天下諸侯的共主,分割它的土地也不足以使國家強大,得到它的民眾也不足以增強軍力。雖然沒有去攻打它,名義上卻落了個殺害君主的罪名。可是好事的的君主,喜歡攻伐的臣子,發號施令,動用軍隊,未嘗不是以周王室為最終目標的。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看見祭器寶鼎在周王室,想得到寶器卻忘記殺害君主的罪名。如今,韓國要把祭器搬運到楚國,我擔心天下人會因為祭器而與楚國為敵。我請求打個比方。老虎的肉腥臊,牠的爪子和牙齒十分鋒利,可以防身,但是人們還是去逮捕牠。如果讓大澤中的麋鹿披上老虎的皮,人們捕抓牠的一定比捕抓老虎的還多萬倍。佔領楚國的土地,足以使國家強大;譴責楚國的名聲,足以使君王尊貴。現在您要因為私欲摧殘天下共主,占有三代相傳的寶器,獨吞九鼎,以便高居於世上所有君王之上,這不是貪婪又是什麼呢?《周書》說『想要舉事起家,不要首先倡亂』,所以周王室的寶器如果南移到楚國,那麼大軍跟著就到了。」
於是楚國放棄了原有的計畫。
─────────解說與心得─────────
在前幾篇內容裡,楚國的這兩任國君在對付秦國上始終三心二意著。一會兒背叛東方的合縱,與秦國結為婚姻之盟,一會兒又決定回歸合縱,與秦國決裂。結果,三心二意的楚懷王被軟禁在秦國,他的兒子頃襄王本想秦國決裂,卻因為秦軍壓陣,楚軍屢屢戰敗下,只好再次與秦國結盟。然而,在上一段內容裡,一位擅長射獵的人向楚王介紹了一套「狩獵理論」,認為只要楚國按照他的建議,可以將天下各國收入囊中,甚至還可以對抗秦國呢!
為此,楚國又一次打算邀請東方各國一起討伐秦國,這次他們還打算先從早已沒落多時的「周王室」下手,如果能獲得周王室的寶器,在寶器的加持下,或許更有對抗秦國的「底氣」呢!
讀完這段內容,讓我想起春秋時代楚莊王的「問鼎中原」。相較於上一次,此時楚國的國力雖然似乎沒有當年那麼強大,但此時的周王室應該更加虛弱才對。結果,周王派出使者對楚國講了一番道理,甚至還跟楚國國相解釋為何不可以「動」周王室。最終,楚國竟然又一次地打消了原先的伐秦計畫。看來,楚國的三心二意應該是它最終敗亡的最大關鍵吧!?
為何早已沒落數百年的弱小周王室是各國都不可以「動」的呢!?根據使者的說法,敢攻打並消滅周王室的國家,將揹負著弒君之罪,從此各國將會瞧不起這個國家,如此一來,這個國家日後該如何號令諸侯呢?!
雖然這個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真是如此,日後的秦國又怎麼會一統天下呢?!倘若楚國真的率先拿到周王室的寶器,只要楚國實力夠強,又有誰敢說楚國的不是呢?從各國不敢去動周王室的寶器,偏偏慫恿楚國去拿來看,此時的楚國國力應該比其他國家還強一點才對。否則,其他國家早就先搶走周王室的寶器了,怎麼會輪得到距離遙遠的楚國呢?
周王室的這套說法,應該是周王室之所以一直苟延殘喘的關鍵吧!?由於沒有國家敢揹負著弒君之罪,所以周王室才能一直坐擁寶器。但早已失去共主地位,也沒有能力振作的周王室還能撐多久呢?
再一次改變心意的楚國,如此反反覆覆的決定,就算真有實力號令諸侯,其他諸侯會聽信於它嗎?在這幾段內容裡,楚國不斷改變決定讓我感到有些意外,如果楚國能始終如一地與秦國合作或對抗,歷史的走向應該會有不一樣的發展吧!?
再次「問鼎中原」失敗後,此時的楚國是否還有與秦國抗衡的戰力呢?揚言攻打秦國又取消計畫後,接下來又該怎麼面對本是婚姻之盟的秦國呢?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以上,就是這幾段史料給我的小小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