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期待的人生,不值得一過
我曾經十分著迷於各式各樣的自我成長書籍。不知道這是不是人在迷惘的時候,都常會做的一件事情?我發現當我對某件事情感到迷惘的時候,我就會去書店買一本相關的書,然後馬上感覺好多了。
在這個模式之下,我買過的自助書籍真的可以說是非常齊全了。後來,我慢慢發現一個事情,有時候買書這個動作本身所帶來的愉悅感,比書本里面的內容還來得令人滿足。甚至,有時候光是書名本身,都比書本里面的內容還來得令人滿足。放著一本《我想要過簡單的生活》在案頭上,好像自己真的神清氣爽地就開始過了一個簡單的生活。
看起來,很多標榜正向思考、鼓吹某種積極生活態度的書籍、講座跟文章,讓我感覺到滿足的,似乎並不是內容,而是一些動作,像是“搜尋”這些資訊、“閱讀”這些資訊、以及去“擁有”這些資訊。
讓我感覺好的,是因為我正在主動地做一些我認為對我來說有幫助的事情。
那是一種啟動的感覺,一種改變開始的感覺。短期而言,這種感覺會讓我有重新開機的喜悅,彷彿藉由這些媒介脫離了困擾,長出了翅膀,飛入書中的美好世界。可是,這件事情也會有相對應的風險,如果生活並沒有因此馬上帶來快速的改變,或是因為自己做不到書上講的內容。有時候,我們不免就會對自己產生質疑——如果那些書本沒有錯,那錯的就是我。
我們開始懷疑自己,我們變成了全世界最會看到自己缺點的那個人:一定是我不夠有毅力、不夠有決心、覺察力不夠、我其實根本沒有想要改變....
當我們開始有了這樣的念頭,那些原本想要改變的努力、曾經帶來正向的工具,都會在某次沮喪的回顧中,成為落井下石的證明。
壓抑會帶來反效果
這時候,一個問題出現了:為什麼很多聽起來很好的知識、技巧,對我們沒有用?
在理解為什麼沒有用之前,我們必須要理解一件事情,那就是所有想要消除/壓抑我們大腦裡面的想法跟情緒的嘗試,有時候都會帶來反效果。最常被提出來的例子,就是白熊效應。如果我們想強迫自己不要想著一頭白色的熊,本身就是一個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這並不是說,想法跟情緒不會隨著時間或是一些生活的改變而減少,我只是想提出一個觀點,那就是,當我們想要逃離某個感受時,這個逃離本身就已經讓我們無法真正的離開那個感受。
你越拼了命不想要去想白熊,那麼白熊就越會在你的腦中揮之不去。當然,我們可以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來讓自己暫時不要想某些事情,可是如果這個事情對我們來說有某種程度的重要性,那我們終究還是會掛心著它。
這種自我拉扯的狀態,會讓所有的情緒管理技巧的效果都打折。
我們無法真正地逃離
如果我們感覺不舒服,我們當然會想遠離不舒服的東西遠一點。我們會遠離不舒服、令人痛苦或是有威脅感的東西,這是身為人的本能。
只是,我們能夠逃離外在的威脅,但是卻沒有辦法逃離我們的大腦。再說,如果我們想封閉不喜歡的感受,我們通常也會一起封閉掉對我們有意義、有價值的感受。
所以,再好的工具、技巧、觀點,如果當我們把它們當做一個逃離的工具來使用,那麼就會注定失敗。如果我們只是為了追求逃離困擾而產生的愉悅感,來使用情緒管理技巧,那不論它們原本多有價值,都還是一種逃避。
而我們越想逃的時候,越逃不掉。
例如,正念冥想已經是被研究證實能對我們的身心有許多有益的效果。可是,如果我們把冥想當做一個逃避痛苦跟獲得愉悅感的工具,那麼一旦冥想結束,我們還是會被原本的困擾影響。
甚至,會因為長久的逃避而降低了解決原本困擾的機會。如果我們用這樣的心態進行冥想,那麼跟以酒澆愁的本質是一樣的。
沒有期待的人生,不值得一過
所以,許多情緒管理的技巧雖然都很有價值,但是使用的人如果抱持著錯誤的心態來使用,那麼它們就沒有辦法發揮出原本應該要有的效果。
我認為,這就是情緒管理最大的迷思。
真正的情緒管理,不是關於我們怎麼逃避跟消除不好的感受,而是關於我們怎麼面對跟使用這些感受。畢竟,人生幾乎無處不痛苦,所有的事情都是相生相滅的。只要有期望,就會有失望的痛苦;只要愛上了一個人,就會有關係結束的痛苦;只要擁有過,必然就會有失去。一個只有追求遠離痛苦或是困擾的人生,即使沒有失望也沒有失去,但,沒有期待跟沒有擁有的人生,恐怕也會是個很受限的人生。
要充分地體驗人生,那必然無法只有開心。情緒管理也不應該只是為了讓我們只有正向的情緒而管理,而是應該為了讓我們能去愛、能付出、能期待、能擁有、能冒險。為了那些我們想要經歷的生命片刻而練習把自己變得更大,大到能裝下那些正面的,也一同裝下那些負面的感受。
以這個為出發點,情緒管理的技巧才真正的能為你的人生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