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為歷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閱區,回到作品頁
horse
IPFS 指紋 這是什麼

作品指紋

为什么会有Web3 — — 不规范的谈一下Internet、Web、Mobile的历史发展

horse
·
·
捋一下这个过程在于厘清为什么会有 Web3 这个概念出现,Web3 的独特性是什么。虽然历史都已经发生了,但是它还是告诉我们去中心化、自治和开源一直都存在,一直都是理想,一致没有被实现;我们现在找到了一个跟价值捆绑的方式即 Web3,尝试去实现它,去参与对抗和博弈。

这个题算是很早就想写了,在熊市写写更心安理得一些。先做一下免责声明,我对技术只是摸摸的状态,知道的甚少,我更多是从个人使用、大众应用和发展阶段的角度来看待 Internet、Web 和 Mobile 这些概念,而且我更多是从“分阶段”的层面来应用这些词。

这些认知决定了我是怎么定义和判断 Web3,以及我会如何看待它的核心。讨论这个题目,也是想捋一下自己为什么觉得 Web3 是成立的,尤其核心诉求,并且基于它的特性或者本质,可以更好把握、判断 Web3 的未来。

1.

我可能是最早在国内公开做以 Web 2.0 为主题的演讲的,2005 年第一届中文网志年会。区块链,尤其是过去两年 Web3 众多讨论,在我看来是十分熟悉的,所谓自组织、所谓去中心、所谓开源等等,在 Web 2.0 的早期,就是这样的理想在吸引和团结着我们。所以曾经十分有热度去学习、探讨和传播 Web 2.0 有关的理念。

可能 Wikipedia 目前还是最成功的 Dao 吧?以及 Blog 和 RSS 是真正呈现过一个完整的去中心化生态的。那个时候,已经有了一些小的平台,比如blogger 这样的 BSP,比如 Flickr 这样的图片网站,比如有了 myspace 和youtube 等。但是基本上都是以“服务商”的方式出现,创作者拥有产权。大家也都是以理想、创业的方式进行,还在探索商业模式,并且主要以用户为服务付费作为主要方向。

我记得还蛮清楚的,当作为 Web 2.0 的演讲时,有人提问:你觉得什么是 Web 3.0。我当时是觉得这个问题过于提前了,因为 Web 2.0 才处于开始阶段,似乎一场新的革命才开始,谁能预料到下一场革命呢?我是这么回答的,并且我也试图展望了一下未来,我说如果有 Web3,可能是一个完全是 API 驱动的互联网,信息和数据是基于 API 自由流动的。

这是一个正常的想象。那个时候所有人强调数据是自己的,所以创业网站尊重了数据流动的可能性,并且 API 也帮助小型开发者参与到生态里面来。那个时候 Facebook 还是一个非常有“互联网再架构理想”的公司,它在 F8 会议上不断推进 API 的发展,以及推动开发者参与,那个时候我们(可能他们自己也)想象 Facebook 只是想让自己成为个人身份和人际关系的底层结构,而将这个数据和能力赋能给其它开发者和应用。

可惜的是,这么巨大一个事情,以及它的开发团队需要持续的支持,商业公司需要获利,因此,慢慢的 Facebook 成为了吞噬机器,吞掉了所有数据和关系,变成了今天高度封闭的准独立王国。

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所谓 Web3 能有效对抗巨鳄吗?它会不会继续是打着各种理想旗号的又一轮巨鳄洗牌,甚至一开始就在大规模收割呢?大部分 Web 2.0 过来的人,应该都持有某种怀疑态度吧。

2.

我拨号时代的尾期进入 Internet 的,最早同时使用 Telnet、FTP、Newsnet 和Web — — 那个时候 Web 还没有具有统治地位,还没有实现 Internet 约等于万维网(WWW:World Wide Web)。所以,在我的认知里,就存在一个明确的 Internet,或者更具体一点可以描述为 Internet 1.0。这个时候,基本是一个没有大规模商业化的状态,网络通讯服务商,大规模商业化提供入网服务的才算是正儿八经的大生意。

至于你开个 FTP 服务器有海量数据可以给人下载,或者开个 Telnet BBS 有十万计的人在上面玩耍,依然只能是“爱好”行为,包括个人网站等等。NewsNet 邮件服务组也是一样。早期 Internet 确实是去中心化、Dao(以爱好组合,志愿方式参与)的,也是自由软件方式驱动的。跟我们每一轮理想热潮时的状况一样。

Web 上慢慢产生出来大型商业,比如 Yahoo、AOL 和搜狐新浪这样,建站也算是个正儿八经生意,然后小型站点也能自循环,大量的网站出现催生了 Google 这样搜索引擎。这些构成了 Web1.0 时代吧。理想虽然还可以存在,但基本上被商业替代了。

嗯,这是 Internet 1.0 和 Web 1.0 的故事。

3.

即便这样,大规模中小型网站,依然存在收入问题,于是开始广告联盟,它们的客户基本就是电商和 SP (移动互联网内容服务)。我们回顾发展历史,经常会跳过 Wap 和 SP 这段,大概是因为不够光彩吧。

但是如果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产业历史的话,我觉得这段是无法跳过的,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是 Mobile 的开始。由于我们基本上没有使用 Mobile 1.0 和 Mobile 2.0 这样的概念,所以我也不随便引入了,这段们就成为 SP 时代吧。

为什么它很重要,在于 2000 年前后以 Web 投资为主体的互联网泡沫破灭,大量的团队和网站需要找到活路,加上移动通讯快速发展,Wap 协议移动通讯和互联网结合,出现了 SP 服务 — — 它的野蛮状态跟今天的币圈相比丝毫不逊色,某种程度它还是高门槛、中心化的野蛮状态,通过各种坑从非常大范围的用户那里捞钱 …

所以我觉得这个时代是不能忽略的。它作为 Web 2.0 早期的背景,以及 Mobile 时代的序曲,对后期产业发展和认识是有帮助的。

4.

Web 2.0 早期是一个黄金一样的理想时代,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它是在对抗 Web 1.0 内容的中心化,并且 SP 被滥用和批评的状态下,人们需要找一个新的方式来进行表达、内容生产、彼此交流。

Web 还算是一个低门槛的、低成本的参与方式。于是有了 RSS 协议和 Blog,有了各种 Web 2.0 早期的网站,有了非常多的开源软件比如 Wordpress 已经有悠久历史了,有了大量的社群活动等等,更多前面已经写了。

这里的问题在于,成本和收益问题。个人的持续付出,收益如何体现 — — 个人收益更多要建立在流量平台上,基于更多流量来获益;Web 服务平台收不到足够多的用户缴费,必须依赖广告收入,它要么变成更大的平台,要么就会存在“增长只带来成本”的困境。

所以,在这个状态下,Web 2.0 的服务平台就已经开始逐步“变大”、“中心化”,更依赖风险投资的增长逻辑;或者是卖身给 Web 1.0 大鳄。理想褪色。

但即便是这样,API、信息所有权等,还是按照一个合理的逻辑进行的,大家对信息资产还是处于开放的状态。只是,苗头已经出现了,比如 Facebook 限制了 Google 的搜索等等。

那些希望成为“互联网基础件”,比如互联网的视频存储地 Youtube 、比如互联网的实名身份和关系 Facebook 、比如互联网的匿名身份和短信息 Twitter 等,开始逐步封闭。

5.

Mobile 强化了这一方向,我自己认为,Web 2.0 在走向集中化的过程,还是有所约束的,但是 Mobile 放大、加快了这一趋势,并且放大了大数据用户分析的价值,以及风险投资和商业驱动,让 Web 2.0 最后变成了若干巨头。

在手机上,封闭、功能完备的 App 成为了主体,它们确实更符合一般大众的使用习惯,所以不断捆绑增加功能,就跟 Web 让更多的人成为 Internet 的接入者一样,这个 Mobile 时代,基本上让老老少少都成为了互联网用户,极大膨胀了这个市场。

但问题是,Web 2.0,用户作为贡献者,在集中化的时代变成了义务工作;而且数据还让用户成为了生产资料;用户被算法调度甚至戏弄;用户所有的生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因为 App 的封闭性,API 的限制,使得它们实质上归属于平台了。

于是,就是一个完全割据的巨头市场,有理想的人、年轻人怨声载道。只是如此而已,这个时候,还没有变革契机。直到区块链、NFT 这些东西的出现。

6.

区块链那么难用,距离 Web 3.0 还为时尚早。所以以前有朋友知道我曾研究过 Web 2.0 的背景,跟我讨论这是不是 3.0 时,我是觉得区块链算是Internet 2.0 的阶段,它的参与者还是很少数,而且有很高的理解门槛,是技术人员和技术爱好者在推动它的发展和应用。

而且它确实是底层的。同样区块链或者说 Internet 2.0 的这个阶段,它试图用新的技术架构,来推动一些互联网早期没有实现,或者说被掠夺了的理念。比特币真心是非常了不起的东西,它既是区块链,本身也是一种应用,所以它是极大挑战了现实世界,提出了区块链很多核心理念。

我自己认为,它最大的价值在于,给网络参与者提供了价值。它在 Internet 的基础上,假设一个新的东西,每个参与者和维护者能分享这个收益,从而使得它具有循环下去的可能性。所以,这里最大的变化是,理想的推动和利益的获得,一致了。不再依赖于风险投资或者大量前期投资,给与理想者一个结盟的工具。

同样,ETH 的合约我觉得也有类似的价值。以及,BTC 更多提供了一个网络层面的可能性,ETH 则在它出现几年后,推动了 Web3 这个应用潜能很大的领域。

7.

所以我能接纳巨大的投机、炒作,如果区块链和 Web3 真的能给现在的世界提供一种威慑力,或者一种可能的话,那么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巨大的浪费和成本,都是可以接受的。

你能说传统金融和资本没有巨大的掠夺性吗?无非是它更隐蔽,让现有的权力、资本阶层获利更容易而已,新的货币发行,产生了一种新的制衡。理论上,一组生产和消费足够庞大,能够形成它的循环和可持续,那么它就可以用自己的币来衡量自己的价值。

所以,Web 应用也是,如果没有一个共识作为开始,如果没有一开始就有经济体系和“收益”,它没有任何潜能去跟现在的 Web2 巨头们竞争。不管是个人本身就需要中心化的方便,还是商业本身需要更大规模获利,Web 2.0 的结果是符合人性和商业规律的,必须用另外一组人性和规律来对它进行制约和平衡,参与到博弈里来。

不用希望 BTC 替代法币, 如果替代了它也不再是 BTC 自己了,无非变成了数字法币而已,它就是一种博弈和平衡,一种对现实世界的威慑。同样,Web3 大概率不是去替代 Web 2.0,它只是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让中小型应用找到某种方式,让不同的应用可以更好的基于利益、合约进行联盟。

因此,我还挺期待 Web3 的。

8.

对于 Web3,我自己觉得 NFT 和 Opensea 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切口,因为发币权不再需要技术支持,发币门槛答复降低,如果跟 Dao 结合,跟 Web 应用结合,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可能性,包含了应用、组织和价值兑付,从而提供了巨大的可能 — — 但是如何走到未来,可能现在还是非常早期,大概率需要一个比 Web 2.0 长得多的周期 — — 因为这里是人们自己去中心化的试错,不是风险投资所驱动的快速迭代和扩张。

对 Web3 来说,钱、币、利益、合约,这些东西是非常重要的,结合我前面介绍的整个发展历史,去中心化、自组织和开源,都不是重点,它们在Internet 1.0 和 Web 2.0 都是核心概念,但都没兑付自己的价值。Web 2.0 如果我们温习一下,会发现“什么是资产,资产是谁的,资产以什么方式应用”是最重要的点,当 API 不被尊重,人们的生产不在是自己的资产时,才发生了后续的垄断化。

只有一开始就是资产,就有合约,就有利益关系,人们才会在“合同”和“资产”的层面重新看待自己的互联网参与行为。所以,Dapp 是处理区块链的,它更重要的是处理资产和合约,它和 Web App 结合,就变成了 Web3 App。

比如我现在用的 Prsdigg.com ,关于付费、分成这些合约以及自动化处理部分,是很区块链的,如果一定要找个词,用 Dapp 我觉得 ok ;但是发表文章的这个内容平台,它基本上就是 Web 2.0 早期的一个服务,可能还没有一个小型 BSP 那么完整。然后包含了 Dapp 的这个 Web App 突然就变了,它就是一个 Web3 的应用了:每个人都知道这里存在一个利益问题。

9.

很拉杂的写了这么长。其实大概就是 Internet 1.0 到 Web,然后到 Wap 和 SP,然后到 Web 2.0,被 Mobile 收割,然后进去 Blockchain / Internet 2.0 ,再然后有了 Web3 。这样一个大概的发展历程,既包括一个概念的推广历史,同时也包含了一个产业发展/商业发展的历史,也包含了一个大众认识和应用普及的历史,它不是简单的按照升级换代的方式进行的,不是替代的方式,也不是已给简单的技术问题。

互联网,一开始就是去中心化的、自组织的、开源软件(自由软件)推动的。然后大商业参与进来了,掠夺了成果,伤害了去中心/自组织/开源,走向了反面。每一次革命都是想夺回,每一次失败都是被掠夺。Web3 的意义在于,这一次革命一开始就标价了,被掠夺时每个人都在算账。

我是很愿意捋一下这个过程在于厘清为什么会有 Web3 这个概念出现,Web3 的独特性是什么。虽然历史都已经发生了,但是它还是告诉我们去中心化、自治和开源一直都存在,一直都是理想,一致没有被实现;我们现在找到了一个跟价值捆绑的方式,尝试去实现它,去参与对抗和博弈。

10

最后,我们再看看,资产化、利益化,是如何帮助 Web3 来捍卫互联网那些基本价值的:

  • 「钱」能推动开源,因为你代码不开源不被很多人审计,我的钱安全吗?我的资产会损失吗?所以 Web3 可能有助于保护开源这一理念。
  • Web3 能支持去中心,并不是反对中心化,也不是人们不需要中心,人们不介意「导航站」这样的中心,小网站还努力 SEO 利用 Google 这样的中心。但资产有所有权并且资产能流动,这样「中心」是个服务者,使得可被替代性很强,从而使得「多中心」能够实现,比如 NFT 挂在不同的「中心交易所」。
  • 因为资产化了,中心平台收益有限以及发行商存在退出,资产的升值、保值也就自然依赖于资产所有者。因为是资产,参与资产管理的热情也更高。如果完善了经济体系,DAO 就能落地,是获益自组织而不是志愿自组织。

所以,不管有多乱,我还是挺希望 Web3 获得某种方式的成功的。

CC BY-NC-ND 2.0 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