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股票如何识别骗子公司 (从瑞幸咖啡被浑水做空说开)
2020年2月1日凌晨浑水发布做空瑞幸咖啡报告,瑞幸咖啡股票当天就下跌了70%以上。浑水公司投入1400名兼职及92名全职员工,潜伏店长营业微信群,监控时长达11260小时,只为调查瑞幸夸大营业业绩情况。
其实在大陆的上市公司(无论是在A股、港股、还是美股上市),财务做假的公司挺多的。比如以前的乐视网,有今天的瑞幸咖啡。
股票投资时,我们应试怎么样识别并避开这些骗子公司呢?
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讲,“快速鉴定”是一件不追求完全100%准确度的做法,但是因为我们个人投资者时间精力有限,没办法每个去做很深度的研究,就容忍一部分出错率,换取更高的效率。
就跟现在的疫情那样,在初期疫情爆发时,即使快速测试是有纰漏的,我觉得也是需要的,因为这个时候需要更多的是总体效益,有总比没有好。
真要做到更高准确率,一定是离不开财务、经营数据的分析和理解的。
虽然这年头真正看这两者的人不多,深度理解它们的更少,所以浑水公司那些报告,是真正下了大功夫的,是深度研究的很好学习对象。
骗子公司反应出的特征,是有些共性的,这个不需要财务知识就能辨识。但确实需要商业常识。如果你连商业常识都没有,那干嘛还来投资呢……
下面大体总结一些骗子公司经常出现的特征,如果发现你投资的公司有多条符合,你就要警惕了。
1、给你兜售伟大的梦想
没有一个骗子不是跟你兜售伟大的梦想的,因为资本市场讲故事给估值的特性,没有梦想的公司很难给估值,所以骗子公司一般都给你特别大的梦想。脚踏实地的公司反而说话比较谨慎,甚至是投资人想往它身上贴概念时都出公告澄清的。
不过,得说,产业革命也是有伟大的梦想的,就像乔布斯当时拿了初代iphone那样,不是所有伟大梦想都是骗局。但这个也经常是骗子拿来做简单类比的噱头。
不知道还记不记得,乐视网当时给了什么梦想?那就是七大生态帝国的梦想啊。
这次瑞幸(LK.O)兜售了什么梦想?那是一个“中国星巴克”、“互联网咖啡”的梦想啊。听起来性不性感?
2、这个梦是短期无法证伪的
要是短期被证伪的,那一定不是好梦想。骗子在做局的时候,没那么傻。
自90年代的互联网兴起炒作以来,“先获取用户,再讲盈利”已经是个行业通例了。
这也导致了给骗子钻空子的机会。骗子公司在做局的时候,因为本身的商业并不具备可行性(如果有商业可行性,他们也不需要骗钱了),所以在一开始就只跟你讲如何烧钱扩张。
如果你追问它盈利可行性的时候,它其实是拿不出来的。其实,要是看得到经营数据和财报,其实很容易早期就辨识的出来。
像这次瑞幸之所以很早就出事,就是被人盯上,用非常踏实的方法去监控它的流水了,很短的时间被证伪了。
我对瑞幸很警惕的一点,就是去年有人说调查瑞幸发现它流水有问题,当时它的订单是按正常序号打乱的。有人披露了这点后,它很快就改成随机号了。这明显欲盖弥彰的行为。
3、操盘手的履历复杂,跨界,没有长期积累
“骗子”,最大的特性就是急吼吼,想一把捞个大的。而真正想做企业的人,你追溯他的发家史,其实都有非常长期的积累。
我之前研究过星巴克,这里我就拿瑞幸和星巴克(SBUX.O)来比较。
星巴克是舒尔茨1987年买下来的,但是他是1981年就接触了星巴克,爱上了这个行业。他用了一年时间来游说星巴克的老板聘用他,1982年就进入星巴克工作了。
星巴克今天家大业大,但是如果你看舒尔茨的履历,他的“咖啡履历”,是把他整个人生都填满了。从1982年算起,舒尔茨相当于在咖啡行业做了38年了。
而你再反观瑞幸。
高管在2018年创立瑞幸前,是做什么的啊?你能在他们身上找到一粒咖啡豆的影子吗?
然后,你信一个之前在这行业什么经营积累都没有的人,突然杀进来,说我要做“中国星巴克”?
4、频繁使用让人看不懂的新词
这点倒不是骗子公司的专利,而是图谋炒作股价的专利。但是在骗子公司身上,也照样能看得到身影。
为什么爱用各种让人看不懂的新词?因为,旧词早就被研究透了,不好用来讲新故事啊!
乐视网当时的新词:生态化反、新物种、互联网电视、生态电商……
这次被爆雷的瑞幸:智慧零售平台、无人零售……
5、什么热门概念都如影随形
贴概念是一个最常见的二级市场炒作行为。
但是,几年前我看乐视网的资料时,发现它可能连自己都骗了。因为,它真的是拿钱去砸热门概念了。
回顾历史,我贴一下当时乐视网讲的“生态”故事吧。
你看着里面,几乎都是最热门的东西:大数据、云计算、超级汽车、生态电商……
我记得当时看乐视财报时,他成立了一堆子公司,什么VR之类的都有……当时给我的一个感觉是,它是个热翔追踪器……
这里商业常识该起作用了:商业世界,你是不可能什么都做得了的。如果你看到一个公司一身多个概念,那要有点警惕了。
去年看瑞幸的资料时,有句话吓到我了:
“瑞幸具有互联网基因的新生代食品饮料品牌,从咖啡到中式奶茶再到烘焙、酸奶、矿泉水,它的平台把新生代青睐的食品品类全都聚集在了一起。通过之前互联网烧钱模式,瑞幸已经快速建立了品牌壁垒和规模壁垒。”
我当时看完就很不舒服:我喝杯咖啡而已,用个app下单今天不是挺常见的吗,怎么这咖啡就有互联网基因了?
6、资本运作痕迹明显
但凡做局的,都涉及到多方面的资源协调。
这里有投行、PE、供应商……
那别人为什么要跟你一起来做啊?没有好处不行啊。所以你会看到,这些公司经常有一堆利益相关方的股东。
而且,经常爱用特别复杂的交易结构。但凡搞复杂的交易结构,就是不想让别人看见里面的真实意图。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这些钱并不是真正想做企业的,都是抱着快速“催肥”的想法来的。想要快速“催肥”,和想要踏实做事情,做法是差别很远的。
这次瑞幸出事,但你看它几轮的融资下来,这些融资的钱搞来多少机构了?而且催肥效应特别明显:瑞幸成立一年半时,开店数量就超过耕耘中国市场多年的星巴克了。
7、融资需求极度旺盛
(不详细写了)
8、特别爱自吹有神秘的关系
(不详细写了)
去调研这种公司的时候,经常听到这种“小道消息”,经由某人之口,会告诉你这家公司“有背景”、“不简单”……
10家公司,有9家都被传跟首长有关系。
说的时候,一定是带有某种神秘气息来说的,这样才会更加增加可信度。
其实你听完了,也没法证实,也没法证伪。
其实,如果是正经做生意的to B公司,你的产品性能、产品价格是比较核心的。而to C的公司,像瑞幸,直接面向消费者,消费者更不会因为你是谁谁谁的狗腿子就会多下一份订单。
传有这些关系的,基本都是想跟银行搞贷款、跟资本市场要钱的。
9、经常是对标多个国际巨头
(不详细写了)
10、行业对手不屑评论
(不详细写了)
11、产品评价不好,但是还扩张巨快
不知道大家看过对瑞幸的咖啡评价没有,“刷锅水”是特别显眼的。
总得浏览下来,大家并没有说它咖啡好喝,甚至连“一般”都谈不上。我就喝过几次,虽然我喝了10几年咖啡了,但我也不是会品尝咖啡的人,但也绝对谈不上喜欢。
它的咖啡口味评价,我以大众的评价为标准,其实是负面居多。
这个也不稀奇,任何个行业,都需要长期积累,才能做出顶尖的产品。消费品是慢行业,如果产品口碑很不好,那是很难扩张的。
总结
差不多就写这些吧, 其实鉴别骗子公司,看财报和看经营数据是更核心的,这个是不看财报不看经营数据的入门版本。
有条件的话,做深度调研更加精确。像这次做空瑞幸的机构,据说投入时间人力不菲。
但是,精确度越高,各种成本都上去,做不到每个公司都像浑水那样的去大费周章。
这个是简单初筛版本,对绝大多数公司都够用了,至少一来就有警惕的心,在市场上行走,还是少碰地雷为妙。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