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筆記] 避免自我參照以訛傳訛
節錄自《被新聞出賣的世界(Trust me, I’m lying》 by Ryan Holiday
筆記於 2014.05.27. 今反芻。最建議的做法,還是去買或借這本書整本看完。這裡所摘錄為個人特別有感的片段。
----
網站上的連結看似學術論文的引用,但它確實不是。部落格經由一些根本不可靠的連結,天馬行空地寫出能夠散播開以及促使讀者留下評論的內容。也許有人會擔心整篇內容沒有什麼根據,「我並非始作俑者」在此時就是很誘人的自我辯護說詞,這是將責任重擔攤予他人(甚至讀者)分擔的一個方法。
用棲息電線上鳥群的譬喻來說,在網路上快速瀏覽文章的人就是威廉・辛史(William Zinsser)所指的「沒耐心的鳥」,他們棲息在漫不經心的心態邊緣。即使是Google新聞,也只有44%的使用者會連結到原始文章去閱讀。這代表:沒有人會點擊連結,即使是有趣的內容也不例外。就算真的連結到原始文章去閱讀了,他們也不會嚴格要求那個連結必須印證原來所讀的那篇文章。
如果讀者只用短短幾秒鐘來認識網站標題,那麼又有誰會花費精神去確認部落格是否已對文章內容做了求證?如同業餘編輯和事實驗證者的我們,認真閱讀的文章數量遠不及我們直接假設是正確可靠的文章。網站的內容總是快速地傳送到其他網站,尤其是搬弄是非和造謠中傷的文章;當網路內容都以飛快的速度病毒式散播開來時,讀者對於事物抱持的三分懷疑態度,更在連結經濟之下被消耗地一點也不剩了。看到令人疑惑的陳述後,我們幾曾點擊過連結以詳加確認、而非選擇直接忽略而過呢?
我一再告誡所有的客戶,今日的「可能」,到明日將成為人們認知的「事實」。當一件事初次被報導的時候,使用了許多不確定的字眼,其中多是揣測之詞;然而,其他部落客「就地取材」,將整件事描述地彷彿親眼所見,甚至一段時間後,還煞有介事地對整個事件做「整理與回顧」。在連結經濟原則下,網路世界這般的「以訛傳訛」遍地皆是。
錯上加錯、謊言和操縱者的「傑作」建構出來的「即時新聞」、事實基礎不足下憑空的評論與分析,都在這種網路生態中大量繁衍。到底有多簡單呢?曾有一位記者形容,就像是用數種混合物調配出另一種混合物--無論怎麼做都能夠成功。
連結經濟鼓勵部落客「複製報導他人已經發表過的新聞」,並且只要提供連結即可,大可不必自己寫一篇全新的文章。新聞的定義因此從「發生過的事」轉變為「據說所謂『發生過的事』」。不必我多言,你也能分辨兩者之間的大不相同。
凱薩琳.舒爾茨(Kathryn Schulz)的《犯錯:行走在錯誤邊緣的冒險》(Being Wrong: Adventures in the Margin of Error)是我最喜歡的書之一,雖然媒體犯的錯誤並非此書的重點,舒爾茨仍然清楚地解釋了媒體何以如此頻繁地犯錯。她說,科學家互相使用彼此的實驗設計來驗證或反證自己的研究。相反地,現在的記者則是複製另一個人的結論(常常都不是正確的),並在那之上建立起自己的理論。
自從「自我參照」(self-referential)取代了「自我批判」(self-critical),由於缺乏自省能力,導致新聞內容常有連串的錯誤發生,偶發的錯誤通常會對整則新聞產生影響,往往造成令人困擾的結果。部落格和媒體因為連結而變得更加的相互依賴,以至於一個小錯誤或不完整的分析就會波及許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