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Liv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孙杨事件背后的集体叙事和民族情绪

Liv
·

中国运动员在90年代国际赛事中被查出服用禁药的事例不少,其中就包括著名的「马家军兴奋剂事件」和94年广岛亚运会中国游泳运动员集体服用兴奋剂(11人中有7人确认服用兴奋剂),这些丑闻被称为「丑陋的中国体育史」。然而,在国内用百度搜索「中国 兴奋剂」等字样显示的结果大多为叫屈式辩驳,同时,用谷歌搜索相同关键字出来的结果有不少国内媒体对丑闻的真实记录,还包括知乎、豆瓣等平台相关的主题帖,显然百度隐匿了多数负面信息。

中国运动员当然不能代表所有中国人,但它确实能够代表一国的体育精神,也因此至今中国运动员们都不得不承担前辈们违规丑闻所带来的后果,偏见已经形成且久久不散。那么如何自证?这恐怕需要所有运动员的长期努力:自律、克制、谦逊。但显然孙杨的无礼、失控并不是解决问题之道,他甚至绑架了背后十多亿国人,将个体或少数之间的矛盾扩大,外交部在这件事上显然也乐于拉偏架。

霍顿对孙杨为何不满?这就要说到孙杨兴奋剂争议事件,2014年孙杨被查出服用禁药被禁赛三个月,事后其在官微解释为因长期服用医师开出的治疗心悸药物,不清楚「曲美他嗪」已被列为禁药。之后,孙杨砸毁飞行药检血检样本,国际泳联依定部分执行药检人员无资质判定孙杨并未违反规定,但世界反兴奋剂机构不满裁决并向国际体育仲裁法庭提起上诉,而法庭将听证会定在今年9月,孙杨在听证会前参加光州世锦赛引起霍顿等数名游泳运动员不满,此后的结果墙内新闻有详实报道,但由于近年来官媒将「谈果拒因」的「传统」发挥到极致,大多网友自然地由媒体牵引出愤怒情绪。

每一次对华人个体的质疑,便是民族情绪的尖峰时刻。

霍顿拒绝与孙杨合影

然而令人疑惑的是同香港反送中一样,许多了解前因后果的人为何仍恶意盈盈,对霍顿、斯科特等人进行谩骂和人身攻击,甚至为孙杨的一些无理行为开脱。我想这种现象揭示了民族情绪下的集体思维模式。

孙杨背后高涨的民族情绪与霍顿身后的不同声音体现的思维模式与叙事差异可以通过比较西方媒体和墙内媒体报道侧重与叙事方式来观察分析。

首先,我阅读了部分BBC中文、纽约时报、卫报的相关文章。如BBC中文题为《孙杨世锦赛领奖风波:未完的药检事件与难辨的道德对立》文章中对于孙杨和霍顿、斯科特领奖发生摩擦矛盾的细节、孙杨的表现「You loser,I win」以及孙杨砸毁血检样本、9月举行的听证会、2014年禁赛三个月等现场信息和背景均有客观的详实叙述;纽约时报题为《孙杨世锦赛夺金遭抗议:挥之不去的兴奋剂丑闻》一文中与BBC中文同样描述斯科特与孙杨矛盾发生的细节,霍顿表达抗议行为在游泳运动员内部评价不一,另外披露了国际泳联裁定孙杨并未违规的细节。

而卫报《Greg Rutherford and Dawn Fraser back swimmers protests over Sun Yang》一文最后写道:“Some see the outcry against him to be a timely one, the sport of swimming uniting to take a stand against doping. Others note double standards, with Sun taking the heat for Fina’s shortcomings. Regardless, the 27-year-old is a star in China and no sport will lightly jettison the chance to make headway in his homecountry. As Sun said to Horton:‘You could choose not to respect me but you must respect China.’”

其他文章便不一一列出,但通过阅读墙外新闻报道,不难发现言论和新闻自由生态下,其报道都有相同特点:

  1. 力求细节的详细和真实,尽量还原事件原貌;
  2. 客观展示因果,给读者留有独立思考空间;
  3. 规则叙事,探讨新闻事件及不同观点背后的逻辑与合理性。

再看国内传播广泛的新闻和主流媒体报道,人民日报直接发表孙杨的个人立场,表示支持:

人民日报发表孙杨立场

近日,微博梨视频发表一则视频新闻:

霍顿回应Shayna Jack兴奋剂测试结果呈阳性

而前一天人民日报刚刚发表一则ABC新闻记者提问霍顿关于队友Shayna Jack服用兴奋剂的剪切视频:

霍顿未回应ABC新闻记者提问

在孙杨面对斯科特拒绝合影时的失态表现被更多人看到,其备受争议的原因得到更广泛传播后,一种新观点诞生(如图),这条微博的观点逻辑相较人民日报等官媒「绑架群体,宣扬个体被质疑即国家、民族受辱的集体情绪性叙事」显得隐蔽:

博主提供的各国运动员兴奋剂测试结果部分数据

首先,此条微博的叙事应当默认了孙杨争议背后的其中原因之一,暂且不论此表是否为最新权威数据,博主和许多人的逻辑是一样的:集体思维。霍顿多次在公开场合对孙杨表达不满,国内媒体报道又往往只谈果拒因,甚至延迟公布结果,舆论走向难免更加偏颇,在足够信息同等传播情况下的各自为营,也是正常现象,然自由传播的条件显然不满足。孙杨将个人与国内群体绑架,将个体间矛盾扩大为个体与群体的矛盾,将个人与国家进行捆绑是典型的集体思维。

此条微博又恰好用数据来评价矛盾双方,首先霍顿针对的并非所有中国运动员,更不是所有中国人,他背后也没有国内这般如此一致的集体支持和声讨,那么这就是个体或少数之间的矛盾,数据往往隐匿个体用来分析群体现象。这种集体思维无助于化解矛盾,国≠运动员≠游泳运动员≠霍顿/孙杨,在霍顿看来主要是表达对个体不满,孙杨则将个体与群体捆绑,如若霍顿或斯科特确实被证其质疑无根据、不合理,那么他们也不能代表其所在群体的观点。博主的数据分析本就不严密,其数据论证得出的结论反映的逻辑:既然澳大利亚运动员不守规矩的更多,那么不守规矩游泳运动员应当也更多,即使这个群体中守规则个体提出质疑的权利也应当打折扣,典型集体叙事。

个体与群体互为影响,但群体对个体施加的影响往往更加深刻,这也是直到今日笼罩中国运动员的偏见疑云难散的症结所在。不以群体映像质疑甚至剥夺其中个体正当权利,是规则叙事,不以群体素质揣度而歧视其中个体,是道德叙事。既不讲规则,也不讲道德,如何有说服力?

墙外媒体就事论事,讨论霍顿等人表达不满是否符合泳联规则是否具有充分合理性、对孙杨的抗议是否存在双重标准,包括国际泳联对霍顿、斯科特、孙杨都提出警告认为国际体育仲裁法庭尚未裁决,霍顿和斯科特表达不满的方式并不合理,这些都是规则叙事。而墙内却试图用集体思维抹杀霍顿所代表的合理性,削弱其表达抗议和不满的正当性,煽动网友进行人身攻击和谩骂,事事上升至民族,将民族情绪作为强有力武器面向四方。

集体叙事往往忽视个人权益,难以容纳不同声音,容易感情用事,处处皆是逻辑漏洞,而规则叙事强调理性客观,逻辑严密。

集体思维模式的叙事中每一丝狂热的民族情绪,此刻都透露着虚弱与自卑。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