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皇帝及終身總統小識錄(上):君主制在海地
去年7月7日,海地總統若弗內爾·莫伊茲(Jovenel Moïse)在位於太子港的家中遇刺身亡,成為繼乍得總統代比之後,成為是年第二位非正常死亡的國家元首。
總統橫死加上混亂政局,導致海地出現多人爭權的現狀。 4月上任的代總理Claude Joseph、總統遇刺前兩天任命的候任總理Ariel Henry,以及剛被參議院選為臨時總統的議長Joseph Lambert,全都聲稱自己對國家有領導權。
海地這個被川普稱為shithole的國家,在國際上一直以貧窮和混亂著稱,這種爭權戲碼在該國政界也算是傳統藝能了。像前總統讓-貝特朗·阿里斯蒂德,就曾經4次當總統,經歷了就任→政變→流亡→復任→再當選→再政變→再流亡的戲劇性生涯。
被暗殺、自殺、被處決的國家元首也不在少數,在海地當總統也算得上是一個“高風險”職業。像這次莫伊茲遇刺,據說身中12槍,“左耳、右臂、左腿和臉部各中一槍,腹部連中數槍”。
然而放眼海地的歷史,死法最為悲慘的總統,要數1915年的Vilbrun Guillaume Sam。這位的總統位子只坐了153天,因為下令處決包括前總統Oreste Zamor在內的政治犯,引發了民眾的反叛。
當時Sam逃到了法國大使館,結果叛軍衝進去把他拖了出來並一頓毒打。接著,已經不省人事Sam,被人從鐵柵欄上扔了出去。憤怒的民眾一擁而上,把這位總統的身體撕成了碎片,怎一個慘字了得。
海地除了總統換得勤,歷史上的國體和領土變遷也很有意思。在獨立後的50多年時間裡,就經歷了兩個帝國、一個王國,還曾經南北分裂,牛的時候又曾經一統伊斯帕尼奧拉島。好不容易共和了,又出了幾個“終身總統“,並最終在杜瓦利埃王朝達到高潮。而且不論是稱王稱帝,還是自封終身總統,這些頭銜背後大部分都還有法律保障。
今天這篇,我們就先聊聊海地君主制的那些事。
君主制在海地
海地第一帝國
海地的前身,是法國殖民地聖多明各(Saint-Domingue)。法國大革命爆發後,餘波波及到這裡,奴隸出身的杜桑·盧維杜爾揭竿而起,領導了反對奴隸制度的革命。拿破崙上台後派兵誘捕了盧維杜爾,並把他帶到法國本土關到死。
不過盧維杜爾的繼任者讓-雅克·德薩林,還是成功趕走了法國人,在1804年元旦宣布獨立,自任總督,並把國名從“聖多明各”改成“海地”,這個名字源自當地的Taíno語,意為“高山之地”。
同年的9月22號,德薩林自稱皇帝“雅克一世“,建立起“海地帝國”(Empire d’Haïti)。德薩林這樣的做法可能是受到拿破崙的影響。畢竟拿破崙早在這年5月18日,便已自稱“法蘭西人的皇帝拿破崙一世”。
而且和拿破崙一樣,德薩林也搞了一部憲法,來確立自己的合法性。這部《1805年憲法》第19條和第20條如是寫到:
海地政府被委託給第一任行政長官,由他承擔皇帝的頭銜和軍隊總司令之職務。
人民承認雅克·德薩林為皇帝和軍隊總司令,他是其同胞的複仇者和拯救者。陛下的頭銜被授予他,同時也授予他莊嚴的配偶 — — 皇后。
不過這部憲法也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地方。比如一開頭是這樣寫的:
我們,H. Christophe, Clerveaux, Vernet, Gabart, Petion, Geffard, Toussaint, Brave, Raphael, Roamin, Lalondridie, Capoix, Magny, Daut, Conge, Magloire, Ambrose, Yayou, Jean Louis Franchois, Gerin, Mereau, Fervu, Bavelais,Martial Besse…
我們宣布,本憲法的主旨是我們發自內心的自由、自發和不變的表達,也是我們選民的普遍意願,我們將其提交給我們的救世主雅克-德薩林皇帝陛下批准,以使其得以迅速接受並全面執行。
文中提到的這些人名,都是當時德薩林手下的將軍,而皇帝本人,則是由這些人推舉而來。將軍們的權力很大,憲法中甚至有一章來規定:
海地帝國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國家。其領土分為六個軍區。
每個軍區由一名軍區將軍負責指揮。
這些將軍相互獨立,並直接與皇帝或陛下任命的總司令聯繫。
海地第一帝國時期的君主制,與拿破崙帝國還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就是繼承方式。
法國《共和十二年憲法》對於帝位繼承的規定是世襲制的:
帝國的尊嚴由拿破崙·波拿巴的直接、自然和合法的血統繼承,按長子繼承順序,從男性到男性,並永遠排除女性及其後代的影響。
然而海地第一帝國採用的是“選舉君主制”,如憲法第23條的規定:
王位是選舉產生的,而不是世襲的。
但皇帝有權“以他認為合適的方式指定在他死前或死後成為其繼承人的人”。
不過憲法中也加入了安全條款,如果皇帝或其繼承人“偏離本憲法規定的原則,應被視為處於與社會對抗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國家顧問將聚集在一起,宣布他被免職,並在他們中間選擇一個被認為最值得取代他的人”。
諷刺的是,後來德薩林手下的將軍們,正是以“抵抗壓迫”的名義,宣布必須推翻德薩林政府。
這也使得德薩林的皇帝生涯並不長久,只當了2年零25天便被暗殺了。關於他的死因至今成謎,最殘忍的說法是他身中一槍,頭被軍刀劈開,還被匕首刺了三刀。
德薩林死後,當初推戴他的最大的兩個軍頭,亨利·克里斯托夫和亞歷山大·佩蒂翁瓜分了帝國。
亨利控制北方,以海地角為首都,建立了海地國(État d’Haïti);控制太子港的佩蒂翁佔據南方,建立了海地共和國(République d’Haïti),海地從此進入了“南北朝”時期。
海地王國
之前提到,海地第一帝國的行政區劃是6個軍區,亨利·克里斯托夫就是北方軍區的首腦。
1806年,他在北部建立海地國,第二年宣布自己是“海地國總統兼陸海軍大元帥”,期間與南部的佩蒂翁政權互有交鋒。
在穩定局勢之中,1811年3月,亨利·克里斯托夫宣佈在海地北部建立“海地王國”(Royaume d’Haïti)。 3個月後,大主教Jean-Baptiste-Joseph Brelle為他加冕。
作為國王,亨利的名號要比上一位君主德薩林長得多,叫做:
亨利,承蒙上帝和國家憲法的恩典,海地國王,托爾圖加島、戈納夫島和其他鄰近島嶼的君主,暴政的破壞者,海地民族的再生者和恩人,其道德、政治和戰爭機構的創造者,新世界的第一位加冕君主,信仰的捍衛者,聖亨利皇家和軍事勳章的創始人。
為了標榜立憲君主制,亨利一世也頒布了一部憲法。與德薩林憲法中皇帝的相對”弱勢“不同,《海地王國憲法》一開頭就對亨利吹起了彩虹屁,
考慮到在目前這個時期,由於掌握政府權力的最高行政長官的天才,其崇高的理念和傑出的勇氣,在恢復秩序、幸福和所有的繁榮方面的卓越成效;耕種、貿易和航海的蓬勃發展,禮儀、宗教和道德的重建;軍隊和艦隊高度遵守紀律;從而保證了國家的持久性。目前,我們更應該建立一個固定的秩序,一個能在任何時候都能統治我們出生的國家的政府模式。考慮到迫切需要賦予主權機構以偉大和莊嚴的特徵,以傳達權力至上的理念。建立一個世襲的王位是這一強有力的考慮的必然結果。
亨利一世放棄了德薩林時期的“選舉君主制”,採用世襲制。
在一個傑出的家庭中,權力的繼承只歸屬於男性合法子嗣(永遠排除女性),不斷致力於國家的榮耀和幸福,而這個國家的政治存在歸功於它,這既是一種責任,也是國家承認的標誌。
而且在王位繼承順序的規定上,承認收養子女的合法,但血親王子的繼承權高於收養。這一點在一定程度上也參考了拿破崙《共和二十年憲法》。
在成立王國的第二年,國王還頒布了一部法律集《亨利法典》,長達788頁,安撫了一些反對君主制的人。
亨利一世這個人很重視制度建設,除了法典,還設計了貴族爵位和紋章,最早封了4個親王、8位公爵、22位伯爵、40位男爵和14位騎士,到他統治結束總共封了143位貴族。
不過有些封號在歐洲人看來比較搞笑,比如“柑橘醬公爵”(Duc de Marmelade)、“檸檬水公爵”(Duc de Limonade),其實這些封號都是地名。
在位期間亨利一世還大興土木,修了6座城堡、8座宮殿,包括被稱作“無憂宮”的聖蘇西宮,目前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亨利一世的生命也是在這裡終結的,在他的統治後期,強制勞動的政策激起了很多反對,國內也爆發了幾次騷亂。
1820年8月,亨利一世中風癱瘓,出於對革命者報復的恐懼,他選擇用一枚銀彈射穿自己的心臟,自殺身亡。
在一片混亂中,王儲雅克-維克托·亨利被宣佈為繼位成為國王“亨利二世”,但是留給他的時間已經不多了。繼位10天后,他就被沖進無憂宮的革命者用刺刀刺死了。
1902–1908年的海地總統Pierre Nord Alexis是亨利一世的外孫,他的母親是國王的私生女。這個人82歲才當上總統,有資料稱他有打算在海地恢復君主制,不過還沒來得及落實,就被叛軍推翻了。
而1980年和讓-克洛德·杜瓦利埃(1971–1986年任海地總統)結婚的第一夫人Michèle Bennett,算是亨利一世的曾曾曾孫女。
海地第二帝國
在海地王國的兩個亨利國王都非正常死亡之後,南方海地共和國總統佩蒂翁的繼任者讓-皮埃爾·布瓦耶,重新統一了海地。
這位總統在海地歷史上算得上是“大帝”級別,不僅統一了海地南北,還攻占了伊斯帕尼奧拉島東部,成為整個島嶼的統治者。
不過布瓦耶也沒有逃脫被推翻的命運,在他之後,海地不僅縮回了今天的版圖,還在短短4年的時間裡換了5個總統。
其中第五位總統福斯坦·蘇魯克(Faustin Soulouque),在被選為總統前是海地的軍事首腦,年齡已經65歲,本來是準備被拎出來當傀儡的,結果沒多久,就開始扮豬吃老虎。
福斯坦·蘇魯克在某種程度上算是後來老杜瓦利埃(1957–1971年任海地總統)的前輩,老杜玩的巫毒教統治、私人武裝這些招式,福斯坦早在19世紀40年代就玩過了。
福斯坦的私人武裝Zinglins,就專門負責逮捕並殺死反對他的人,和後來老杜瓦利埃的(國家安全志願軍,民間稱之為Tonton Macoute)幹的事情其實差不多。他還公開信仰巫毒教,並且在總統府裡養了巫毒教高級女祭司(被稱為mambo)和男巫。
然而,對於福斯坦來說,終身總統都不足以實現他的“雄心壯志”,很快便稱帝了。
1849年8月,海地議會兩院宣布總統福斯坦·蘇魯克為“海地皇帝福斯坦一世”,又上演了一出拿破崙式的戲碼。
當然,海地第二帝國也少不了用一部憲法來裝點門面。根據那個年代法國人的評論,這部憲法只是對以前的憲法做了簡單修改,用皇帝取代了總統,以及給皇帝及其家族各種“加戲”。
相比與海地王國時期的憲法,也無甚新意。第二帝國依然採取世襲制,條文基本照抄拿破崙憲法:
帝國的尊嚴是由福斯坦·蘇魯克的直接、自然和合法的後代繼承的,從男性到男性,按親子順序排列,並永遠排除女性和她們的後代。
不過福斯坦一世的兒子早死,他後來把王位繼承權給了侄子,還把自己的大女兒嫁給他,來了個親上加親。
在這部憲法裡,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第112條:
如無男嗣亦無養子,皇帝可以指定他的繼任者。這個提名必須是秘密的,並鎖在盒子裡存放於首都皇宮。當皇帝去世,將由帝國大議會在各國家機構、顯貴人物以及身在首都的帝國大員面前開啟。
都有點”遺詔封入密匣,置於正大光明匾後”的意思了,和後來袁世凱當年的石室金匱,也頗有異曲同工之處。
為了準備登基大典,福斯坦一世也是投入巨資,據當時的報導,他“為皇冠支付了2000英鎊,並為其餘的配件支付了30000英鎊”,幾乎把國家搞破產,在這點上,也算是近130年後中非皇帝博卡薩一世的前輩了。
在一本1860年出版的名為《蘇魯克皇帝和他的帝國》的書中,曾有過這樣的記述:
一天早上,皇帝陛下召見了太子港的巨賈,命令他立即在巴黎訂購一套服裝,要與拿破崙加冕時的服裝相同。他還定制了一頂皇冠、一頂后冠、一根權杖、一個地球儀、一隻正義之手、一個寶座和所有其他配件,皆如拿破崙加冕時所用。
1852年4月18日,福斯坦一世皇帝和他去年新娶的皇后在太子港舉行了盛大的加冕儀式(這一年,拿破崙的侄子路易·波拿巴,也從總統變成了“法蘭西人的皇帝”)。
和亨利一世一樣,福斯坦一世也熱衷於分封貴族。剛稱帝時就封了4位親王、59位公爵、90位伯爵、250位男爵以及2位女侯爵和30位女騎士。後面越封越多,使得之後很多海地總統,都頂著貴族頭銜。
為了強調自己的正統性,他還把海地第一位皇帝德薩林的兒子帶回國,並且恢復了他王子的頭銜,並且為德薩林的皇后Marie-Claire提供津貼,不過被拒絕了。
這位前皇后也是為奇人,先後拒絕了亨利一世和福斯坦一世兩位後繼君主的“聖恩”,一直生活在貧困中,直到1858年以百歲高齡去世。
海地第二帝國持續了9年零149天,1858年塔巴拉公爵法布爾·熱弗拉爾將軍起兵反對福斯坦一世,並且在12月底的時候奪去了海地大部分領土的控制權。
曾經風光無限的海地皇帝,只得乘小船離開太子港,共和國重新宣布成立。 1859年1月15日,福斯坦一世宣布退位,並被流放到了一艘英國軍艦上,後來在牙買加的金斯頓了卻殘生。
“福斯坦二世”的“小王國”
在第二帝國崩潰之後,海地便再也沒有君主制復辟,倒是在20世紀20年代,出了一段小插曲。
那個年代正是美國占領海地時期,有一位名叫Faustin E. Wirkus的美國海軍陸戰隊中士,在機緣巧合之下,當了3年“拉戈納夫之王”(戈納夫島是太子港西北面的一座島)。
Wirkus是賓夕法尼亞人,1915年加入海軍陸戰隊,在海地第一先遣基地旅服役,後來來到戈納夫指揮一隻土著部隊。
當時戈納夫的土著部落有一位Ti Memenne女王,因為”巫毒罪行“被美軍逮捕,後來在Wirkus的幫助下得到了寬大處理。
Wirkus從此就成了女王的好朋友,並且受到部落民的歡迎。因為他的名字是Faustin,正好和福斯坦一世同名,於是當地土著就在一個巫毒教儀式上,宣布他為“福斯坦二世”,與女王共同統治,據說女王相信他是福斯坦一世的轉世。
在做了3年“國王”後,Wirkus離開了這座小島,後來回到美國直到1945年去世。他還寫了一本自傳,題目就叫《拉戈納夫的白王:海軍陸戰隊中士在一個巫毒島上加冕為國王的真實故事》。
除了模仿拿破崙加冕稱帝的這幾位,海地還盛產一種人物,就是“終身總統”,從杜桑·盧維杜爾到小杜瓦利埃,也是一副怪奇圖景,不過這些,就留到下篇再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