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奧運拳擊選手的性別與參賽資格,誰來決定?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
·
我們觀察到這次事件中,鮮少有根據科學研究專業的討論。SMC邀請專家解析,讓更多人透過台灣科學家的說明,理解科學討論的範疇,希望作為公眾在討論奧運賽事的性別議題時,可參考的科學資訊。

議題背景:

近兩周,眾多台灣與外國媒體報導奧運拳擊選手的性別和參賽資格問題。IBA(國際拳擊總會)聲稱兩名拳擊選手,台灣選手林郁婷、阿爾及利亞選手克莉芙(Imane Khelif)的染色體有問題,不符合女性選手的參賽資格。然而,IBA在8/5的記者會上,並未提供2023年選手性別檢測的明確證據。

我們觀察到這次事件中,鮮少有根據科學研究專業的討論。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解析,讓更多人透過台灣科學家的說明,理解科學討論的範疇,希望作為公眾在討論奧運賽事的性別議題時,可參考的科學資訊。

參考資料: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小兒部遺傳代謝暨內分泌科主治醫師/成功大學小兒學科副教授 蔡孟哲

首先,基於醫師的訓練,我知道這個議題是因為運動選手而起,尤其涉及我國運動選手,但是除非當事人自我揭露,否則對我而言,他們就像你我一般人,不是染色體異常的病人,也非性別發育差異(DSD)者。

對我而言,染色體異常是指唐氏症(triple chromosome 21)、貓哭症(chromosome 5p deletion)、透納氏症(45X)、克林菲爾德氏症(47XXY)等等。而DSD則是性器官發育的光譜(Prader classification,如附圖),所以有時候尿道下裂或者子宮發育不全也可被視為DSD的一種。

有這樣的前提聲明之下,我們再來談談DSD而不是運動選手。

Q1:目前已知的性別測試有哪些?測試背後的科學依據是什麼?(例如驗血可以知道什麼?XY染色體不同和睪固酮的量不同,是否會影響運動的表現?)

要測試性別,那就得先定義「性別」是什麼?自我認同性別還是生理性別。若是自我認同性別,發問卷問當事者就好。至於「生理性別」的定義也是很多元,如果指「構造」性別,可做身體檢查或者影像檢查;如果指「性腺性別,可做睪丸或者卵巢或者性腺切片;如果指染色體或者SRY基因(睪丸決定基因)性別,則以抽血、刮口腔黏膜驗染色體或SRY基因,而這些不同性別定義,可用不同的組合出現在人身上,所以要做哪些性別測試,取決於目的是什麼。

Q2:性別發育的過程,除了XY染色體的不同,還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有哪些不同的性別發展?僅用染色體「XY」或「XX」判斷性別,會有哪些問題?

性發育過程有太多的基因調控,這些基因也還沒完全被科學解答,除了已知SRY基因在Y染色體上,有更多基因在「體染色體」(XY染色體以外)上,也會影響性發育,而這些基因變異沒辦法單用染色體檢查得知,因為這些情況XY染色體都看起來好好的,也就是說構造性別是男生,但性染色體是XX且有睪丸;或者構造性別是女生,但性染色體是XY且有子宮。

Q3:「性別分化差異(Diverse sex development, differences in sex development),簡稱DSD」是什麼?目前有足夠的科學研究能幫助我們理解DSD是否會影響運動表現嗎?

個人運動表現的影響因素很多,營養、訓練、基因、心理、疾病等等,至於每個因素的影響多大,可能又因人而異,所以DSD影響的是性發育,和該個體運動表現無關,還是回到該個體是不是有營養、訓練、基因、心理、疾病等等的影響因素。

Q4:睪固酮的量會因為XY染色體的不同,而有先天的差異嗎?

一般情況是,有Y染色體且睪丸發育正常的成年男性,睪丸會製造大量睪固酮,對比於一般沒有Y染色體且沒有睪丸的成年女性來說。但仍有一些女性的腎上腺或者多囊性卵巢可能製造很高量的睪固酮;或是就算有XY染色體,但睪丸發育不好(例如卡門氏症候群Kallman syndrome),睪固酮也會缺乏。

Q5:檢驗睪固酮高低的標準為何?睪固酮高就一定代表為男性或有使用禁藥嗎?

睪固酮在群體中應該形成常態分佈,因此可以有參考範圍,這些參考範圍也可能受性別,以及其他以外的因素所影響,像是中老年男性的睪固酮一定低於20多歲的年輕男性。

也因為有這些隨年齡、性別、種族而不同的參考範圍,可以概略訂定禁藥使用標準,但是睪固酮高低則不一定代表男性或者使用禁藥,例如雄性素阻抗(androgen resistance)的人,睪固酮可能高,但構造性別是女性。

Q6:我們還需要什麼樣的科學證據來理解性別發育的多元與差異?如何根據科學,討論性別差異與運動的表現?

性別發育太複雜了,光是定義性別就很多元,我不是運動領域的專家,所以我也很難全面回答這個問題,不過競技運動的考量也許撇開性別會比較簡化一點,因為生物醫學領域很複雜,還有很多未知的發現。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