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kenkindaichi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斯德哥爾摩林地公墓(Skogskyrkogården)

kenkindaichi
·
·
林地公墓 (photo by the author)

我不太記得當初我是如何得知林地公墓(Skogskyrkogården)這個地方了。我猜是因為我想去參觀Avicii的墓,所以我在網路上搜尋相關訊息; 其中一則資訊告知,他是安息在林地公墓 (後來證明是錯誤的訓息)。也因此,我才發現了這個從1994年起就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的墓園。

終於,在今年9月下旬,我有機會去拜訪這個地方。我本來想一個人過去,但Couchsurfing主人Jens決定跟我一起前往。他是一個在歷史、建築、藝術、音樂、電影等方面都擁有大量知識的在地人。除此之外,他還是葛麗泰-嘉寶(Greta Garbo)的超級粉絲; 而這位瑞典國寶級演員的墓碑也安放在這片寧靜的土地上。多虧了我的「私人導遊」,我得以一瞥屬於這位好萊塢傳奇的角落。

葛麗泰-嘉寶沉睡之地 (photo by the author)

Jens說,林地公墓的設計精神,是要在自然地景和墓園之間達成一種和諧,進而使訪客可以沉浸在尊重和寧靜的氛圍中。訪客中心的簡介也如此提到:

設計的精神乃圍繞在哀悼者的經驗本身,同時聚焦於周遭地景與自然的能力來調和哀悼者的悲傷
訪客中心 (photo by the author)

或許事先在網路上看到的資料以及Jens的講解,影響了我對林地公墓的詮釋,我確實感覺到它與我以前所去過的公墓有所不同。在這裡,我感到更為放鬆。如同訪客中心所說的,作為設計基本元素的自然景觀,在某種程度上真的使人感到寬慰和平靜; 同時間,這裡的墓碑多數以低調的方式呈現,使得訪客不會被華麗的外表給分心。在這樣的空間裡,人們將不再僅僅著重於墓園的「功能」,而是得以彷彿沈浸在大自然中,從而將死亡視為生命活動/自然循環的一部分。

林地公墓一隅 (photo by the author)

之前的文章中,我曾說過西方的公墓對於我來說,顯得不是那麽可怕,因為它們其實更像公園; 想當然爾,林地公墓也屬於這樣的類型。它甚至更像一座迷你、另類的國家公園。在這裡漫步真的很舒服 (尤其是在晴朗的好日子)。

林地公墓一隅 (photo by the author)

參觀完林地公墓後,我不禁開始思考,當我的日子到來時,我會想「定居」在哪里。台灣傳統的公墓或是靈骨塔,對我真的不太有吸引力。所以可能的話,「移民」到西方國家似乎是不錯的選擇。話雖如此,台灣也開始出現越來越多非傳統的儀式與公墓。譬如說,我爸就是安息在台中神岡某處的樹葬公墓; 樹葬不僅沒有墓碑,同時這裡的土還會定期翻新,也因此幾年過後,原來的地點就會給予不同的使用者。在這樣的情形之下,樹葬公墓其實也變得有點像是公園 (當然,還是差很多)。

很開心能看到,台灣社會在這方面有開始慢慢轉變。或許當我老去的時候,台灣已經有類似林地公墓的地方,屆時我也不需大費周章「移民」了。

台灣的樹葬公墓 (photo by the author)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