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日 | 回顧
(*註:這是2021.08,還在分流辦公時的日記,
已經跟疫情沒什麼關係了,就當作普通日記看看吧!)
一如往常在一個睡眠不足、工作倦怠的早晨坐在辦公桌前發楞時,手機上那個社群平台應用程式突然跳出了通知:「你今天有動態回顧值得看看」。我不知道它哪來的自信覺得這個動態回顧值得我看看啦,但是反正現在手上無邊無際的工作、和未來計劃的輪廓都還看不清楚,姑且就點開來回顧一下這些可能活得比較有價值的過去吧。
我們在 F X X K 為你回顧了這些年的動態,與你一起重溫近日的新體驗與美好的舊時光,希望你會喜歡並與朋友分享。
再往下滑,螢幕跳出一張10年前的今天,我發佈的圖片。
從有記憶以來,網路社群平台每過一陣子就會有不同的流行話題吸引使用者們去參與。做什麼什麼挑戰?什麼什麼心理測驗? 大家紛紛找出關於自己的那個部份擷取下來,裝扮加工後,上傳到自己的頁面分享給大家,請求大家好好注視、認識這個,自己都不一定認識的自己。10年前的今天正流行一個分享閱讀書籍的活動,開頭是一段似是而非、但也不會有人真的去查證的活動規則(這是假訊息早期的模樣吧):
#國際閱讀週,規則如下:請拿起你手邊最近的一本書,翻到第 56 頁,將第 5 個句子發到你的塗鴉牆,不要提到書名,也別忘了把規則貼到牆上。
後來當然又衍伸出「電影」、「歌曲」,數量也從一句話變成十部、十首,更後來又有加入影像聲光刺激的「十年挑戰」、「拍攝 XX 影片挑戰」、「假人挑戰」......。
等一下,日常生活中的挑戰還不夠多嗎?為什麼朋友們這麼迫切地想把這些明明不一定屬於自己的東西,硬塞進一副一副剖開的皮囊,與那些精心擺設好透著晶瑩妝彩的肝膽脾胃腸道一起展露出來,讓大家在電腦、手機螢幕前品頭論足呢?
當年那個反骨只想惡搞跟風串聯挑戰的我,興沖沖找了一個 ( 2011年 ) 熱門的影片,佐上最對異男胃口的玩笑,上傳照片嘲弄了一番。
國際A片週:規則如下 -> 拿起離你最近看到的一片AV,快轉到第56秒,把畫面擷取貼到你的塗鴉牆。不要提到片名,也別忘了把規則一起貼在塗鴉牆上。
2011年由中國《湖南衛視》翻拍的《新還珠格格》中, 「你滿了,那我就漫出來了。」的台詞片段因為太過超現實,讓人忍不住想收藏。 影片及我的截圖皆無版權,如果被檢舉...我立刻道歉刪文。
網路發展帶動各種社群平台、圖文通訊軟體蓬勃發展,在這些一格一格的小方框裡對談或發佈文字照片,幾乎已經超越人與人面對面交談,成為世界上最頻繁使用的交流模式。從此以後大家交換資訊、溝通的節奏改變了不少,一本書化作塗鴉牆上的一句話、一起新聞事件化作一張迷因哏圖、一個人化作一張圓形頭像裡的奇蹟美照,外面還經常繞著一圈行星環,代表你那些可能更私密、而且有「期限」的即時狀態。
在這些包裝好、肩負不同背景資訊的載體裡,我們擁有一種共同的、符號式的語言,彼此不需要花太多時間聆聽、也不需要集中注意閱讀、思考,就可以快速理解一個人的樣子(至少是他想要你認為的樣子)。他的書桌總是放著一本《追憶似水年華》(可能根本沒讀過)、他只聽台灣獨立樂團音樂(聽到西洋流行電音金曲會強忍著皺起眉頭、克制身體不要隨重低音節拍律動)、他今天午餐又吃了蘿勒青醬煙燻鮭魚佐芥末籽蕈菇檸檬風味筆管義大利麵(不知道好不好吃,反正挺好看的)。
我總愛假裝自己能用不同的語言,與人生階段遇到不同類型、關注焦點不同、喜好也不同的群體們溝通,好像這樣就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那裡面人們的信任與認可。雖然偶爾我也希望能用自己的語言多說幾句話、介紹我自己。
原本在別的樓層分流辦公的同事此時繞到我身旁的鐵櫃,拿出由我保管、等等開會要用的公用筆電,開機並輸入那組人盡皆知的帳號密碼登入電腦。
「0824...,欸!今天你生日耶,生日快樂。」
「真好記,08、24 ,剛好是 Kobe Bryant 紀念日。」
我一時語塞不知道怎麼回應,苦笑著把視線從手機螢幕移開後抬起頭。一方面自己並沒有過生日接受祝福的習慣、另一方面是我從沒想過,這組數字對於NBA籃球迷這個群體來說(或許還要限縮到Kobe球迷?)竟然也是一組有共鳴的符號、一種共同的語言。
回顧著十年前自己發的圖文,突然慚愧地察覺,當時想嘲諷的對象不就是自己嗎?
與其他把書籍某頁某行字分享到社群塗鴉牆上的朋友們完全無異,你只是很想跟其他人用相同的語言溝通、交流,必要的時候開腸剖肚把裡面所有的東西都掏出來,懇求大家看一看、認可你的存在吧!就算一眼也好。
好吧,你得到十年後我的回顧了,甚至還為你寫一篇常日雜記。
祝福23歲的你、那個在社群軟體上PO出 #國際A片週 的你,生日一切平安。以後你會漸漸覺得,快不快樂往往不是單憑一己之力就能決定的,所以你希望能盡力讓周圍的朋友們快樂一些些。你的生日到底快不快樂,其實不那麼重要。
brownshale @ 2021.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