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文科人的自由大道
什麼樣的人可以稱作「海賊王」呢?是大海上最強的人嗎?是佔有最多地盤的人嗎?魯夫說,「在這片大海上,最自由的人就是海賊王。」
用海賊王驚點語錄開場有一種氣勢磅礡的感覺,頗不習慣,趕快回歸小魯我平時的厭世口吻。
話說小魯我是傳播和社會學出身,在某勞工 NGO 幹過幾年活兒。寫完碩論加上兒子出生,便跟老婆搬回彰化老家。替代役畢,在附近工業區的傳產打了十個月的工,適應不良、薪水又低,索性辭職。2017 年,花了近整年的時間,嘗試用 Drupal 這套自由開源的 CMS 進行「軟體創業」,最後卻發現,做出來的東西一點市場價值都沒有。但到了 2018 年,靠著自由軟體社群的引介,我終於開始靠著架站為生。
到現在,我還是不會自稱工程師(寫文章比寫程式好得多 XD),即使如此,由於建置網站是多種能力疊加的結果,在 CMS 的幫助下,缺乏編程能力對我接案的影響其實很低。但這不是今天的主題。我想聊聊自身所見的,一點點的自由軟體和社群的故事。
在此先解釋一下:軟體的自由(Free)和開源(Open Source),是兩個常被混用或合併使用的概念,而近年來開源又比自由熱門好幾倍。但必須指出的是,開源是一種有著高超效率的生產方式、甚至商業模式,自由卻是一種關於所有權的道德主張:例如被眾多自由軟體採用的、可說是相當激進的 GNU 通用公眾授權條款,跟開源專案常見的 MIT 授權,兩者間很大的差異,在於「Copyleft 著作傳」的有無,也就是其衍生物是否強制要自由/開源。兩相比較之下,開源當然是更有彈性、更適合用於發展商業應用,自由便顯得相當固執、不合時宜。
我第一個正經使用過的 Linux 發行版是 Ubuntu。還記得 2008 年底,用打工的錢買了台 ThinkPad,裡頭改灌 Ubuntu,將它取名為「歐噴醬」。那是個熱鬧翻騰的年代:Web 2.0 概念進入成熟期;Google 為首的雲端產品越來越多樣和齊全;樂生作為首個擁有極大網路音量的社運,佔據了部落客們的版面;Facebook 等 SNS 開始嶄露頭角…。
那時自由軟體社群也相當活躍,個人最有印象的是 Firefox 和 Ubuntu 兩個社群。很會經營社群的 Firefox,吸引了不少非技客使用者;而 Ubuntu 作為首個使用者導向的 Linux 桌面,原本就已經有著一定規模的社群,又適逢 Eee PC 熱潮和 Vista 過敏潮,厚積薄發、聲名鵲起。但這些榮景,在那個改變世界的大魔王出現之後,似乎就黯淡了下去——我說的是智慧型手機。
短短幾年的時間,全部人的注意力都被「雲端」和「行動」吸引走了,「桌面」竟變成一件落伍的事情;更慘的是,Ubuntu 背後的 Canonical 公司,和 Firefox 背後的 Mozilla 公司,為了進軍行動市場,投入大量資源開發新產品,最後卻以失敗告終,元氣大傷。到了現在,即使如 Docker、Node.js、React.js 等爆紅的開源專案不勝枚舉,Open Source 更成為了引領時代潮流的概念,但跟「自由」的精神卻是有很大的不同。另一方面,由於開源專案的社群成員多半都是開發者,跟一般的上班族啦、公務員啦,根本就分處兩個互相隔絕的世界,因此可以想見,從麻瓜們的世界看出去,就只看得到微軟產品等專有軟體(Proprietary software),也就缺少將開源或自由價值傳達給他們的機會。
在這種開發者紛紛跳去雲端或行動領域、麻瓜使用者又被商業軟體綁好綁滿的情況下,台灣剩下一小群人,仍死撐著在維護各個 Linux 發行版和桌面應用類自由軟體的中文化。我有幸認識了其中幾個不合時宜者,他們投入的是聽起來最無聊、最不 Sexy、卻又最具市場潛力的:辦公室應用軟體 LibreOffice。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