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8 | 摩登家庭:誰說婚姻一定要有「愛」?她們選擇和好友結婚去
作者:鍾巧庭 (原文發佈於2021年5月15日)
- 不奠基於浪漫愛的「柏拉圖式婚姻」正熱
- 專家解析:無愛婚姻反而更穩定?!
- 拓展你我對婚家制度的想像
人們常用「與最好的朋友共度終身」形容一段成功的婚姻;那麼換個觀點來看,選擇與最好的朋友結婚,是否代表從此將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台灣同性婚姻合法化後,常與好姐妹半開玩笑地約定,如果彼此到了四、五十歲都還單身。不如結婚住在一起,來個多元成家。不過在世界各地,越來越多人開始將我們口中和好友結婚的「玩笑話」化為現實,建立無性但同樣有愛的「摩登家庭」。
讓友情更上一層樓
去年11月,年方23歲的女大生潔伊(Jay Guercio)與十年摯友克莉斯特爾(Krystle Purificato)步入禮堂。雙姝身穿婚紗、交換戒指,克莉斯特爾冠上妻子的姓,與一般的女同志伴侶沒什麼不同。
只不過,兩人雖然同床共枕,卻從未發生「超友誼」關係,唯一一次的親密接觸,就是在婚禮儀式上接吻;除了彼此之外,她們不介意與任何人發展戀情。
這對新婚酷兒「妻妻」相識於2011年,去年9月決定互許終身,盼望兩人的家人關係能獲得法律與社會的肯認,「我希望她一直是我最要好的朋友與人生伴侶,」潔伊告訴《紐約時報》,兩人的婚姻穩定又長久:「我們想要全世界知道,我們是彼此在世上最重要的人,能夠妥善處理另一人的法律事宜。」
潔伊3月2日在TikTok上傳了一段影片,分享她與好友結婚的決定,觀看次數如今已逼近600萬大關、愛心數也超過百萬。
而儘管沒有精確的統計數據,但從「美版批踢踢」Reddit 上的看板與相關討論可以得知,潔伊和克莉斯特爾的故事絕非特例。
「柏拉圖式婚姻」的日常
40歲的德國女子瑞特(Kim Reiter)向來自認為無浪漫傾向(aromantic, 不會對任何人產生愛情),也從未考慮過「與好朋友結婚」這個人生選項。2013年,瑞特在交友軟體上遇見她現在的丈夫——他是名無性戀者(asexualist)。兩人很快成為彼此最要好的朋友,並在2018年結婚。
瑞特形容,這段柏拉圖婚姻的日常生活,由摯友間的交談、笑聲與電影組成,只是其中幾乎沒有肉體的元素:「有時我們會相擁或者為彼此按摩,每晚睡前會有晚安吻,但我們擁有各自的臥房。」
在美國俄亥俄州,相交七年的好姐妹巴頓(Kema Barton)與布朗(Dene Brown)於去年10月共結連理。特別的是,兩人都已育有兩名子女,並將孩子帶入這段嶄新的關係中。布朗說,無論從人際連帶或是親密感的角度而言,這段關係都能滿足所謂丈夫或婚姻被期待填補的需求。
事實上,巴頓和布朗結婚時,布朗正準備生下她的第二個孩子,兩位母親之所以決定共結連理,也是為了一起撫養子女,並以家庭為單位共同做出重要決定。這對伴侶正在申辦共同帳戶、計畫購屋,她們的子女互稱兄弟姊妹,而兩人的稱呼都是「媽」。
以愛之名的婚姻是歷史異數
曾在Tinder、Bumble等交友軟體任職的社會學家卡比諾(Jess Carbino)表示,當代柏拉圖式婚姻的興起,其實拋出了相當有趣的大哉問:婚姻中最重要的元素究竟是什麼?伴侶需要滿足哪些條件,婚姻才會成功?
記者特萊斯特(Rebecca Traister)也曾在書中提出相似疑問——兩人是否為真正的伴侶,難道取決於雙方的性接觸,亦或是對彼此忠貞?若以此標準衡量,許多異性戀婚姻同樣不夠格。
心理治療師佩林(Kimberly Perlin)解釋,許多人之所以展開「無愛婚姻」,正是因為他們發現浪漫關係通常並不穩定,因此想將家庭生活與愛情生活分開,也有人在愛情中受傷,相信長久的友誼是更為安全的選擇。據她觀察,這類型的伴侶通常能充分溝通、摸索出相處之道,也因為不受情感蒙蔽,更能夠堅持原則。
關係治療師康格(Indigo Stray Conger)則直言,綜觀歷史,婚姻制度的誕生與經濟議題相關,柏拉圖式的婚姻其實相當普遍,今日視為常理的「為愛結婚」,期待婚姻制度同時滿足人類的經濟、社會、心理需求,在歷史上反而是個奇怪現象。
康格指出,已婚伴侶能享有稅負減免等「特權」,即便不是戀愛結婚,仍然好處多多:「柏拉圖式婚姻不只是室友關係,更是對於共築生活伴侶的終身承諾與深厚紐帶。」
世間關係百百種,上述的實例或許能提醒我們,性與愛並非一段成功婚姻的必備元素,「一男一女、一夫一妻、一生一世」的模板,也只是成家的其中一種選項。而在友誼締結的婚姻面前,「我們可以不帶情慾而彼此相愛。」
世界走走原創文章/報導目錄(生成中)
1. ...
(未完待續)
18. 摩登家庭:誰說婚姻一定要有「愛」?她們選擇和好友結婚去
21. 全國三級疫情警戒:恢復往常還有多久?模範國家給你開卷答案
22. 居家防疫是種「特權」:那些無法WFH、被迫WAH、沒有家的人們
23. 當無國界的病毒遇上有國界的疫苗──「疫苗民族主義」禍延台灣
24. 我與新冠病毒共處一年半的經驗談:旅日台灣人的緊急事態日常
26. 台灣成中國「疫苗外交」戰場
30. 緬北血翡翠:漫長軍事獨裁下,底層人民只有這個卑微願望
31. 你我打疫苗對抗傳染病,要感謝300年前一位拿兒女做試驗的勇敢女性
32. 疫情職涯考驗:30歲,他在越南替台商跑業務,她在美國當飛行教練
33. 拍A片伸張女權?瑞典導演艾莉卡・拉斯特的「女性主義A片」之路
35. 萬物皆可「訂」:疫情拉抬的訂閱經濟來襲,你也剁手手了嗎?
36. 毒品使用者可以「正常生活」?美國這位大學教授要你相信
38. 矽谷之祖,亦是矽谷之恥!諾貝爾天才的「失敗」人生啟示錄
41. 中共建黨百年:出生註定階級命運,「社會主義」真相是不平等
42. 疫情時差報告:走過沒有疫苗時的巴黎,與超佛系防疫的瑞典
43. 疫情時差報告:他見證5%人口感染仍樂觀的阿曼,她從杜拜「逃亡」到放下恐慌
45. 東京的第三場奧運夢
46. 跑道之上,誰是合乎標準的女人?
51. 想像一個沒有金牌的全紅嬋
52. 聖文森駐台大使柏安卓:我的結婚誓詞沒有「服從丈夫」這句話
54. 塔利班再臨:女性重返黑暗年代
本文原刊於《世界走走》。《世界走走》是一家新起步的、希望做成具有性別意識的國際新聞電子報,冀以跳脫二元的嶄新視角,詮釋各地的迷人故事🌎
路遙遠,我們一起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