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ZoeCheng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一个普通人对中港矛盾的切身体验

ZoeCheng
·
·

利申:

1.中港,而不是陆港,是一个常用词汇,比如常说“他的车有中港车牌”而不是“陆港车牌”,有点类似于英语help with 而不是help on,只是习惯用法而已,并不能反应任何政治立场,所以请勿在这个字眼上作无谓纠结。

2.下文仅限于我所观察到了解到体验到的范围,不代表哪个群体。

3.我这篇文章是忽然兴起写的,不知会写成怎样,也没打草稿直接写在matters的,so 先sorry for 1999

好了,入正文:

该从哪里说起呢,嗯...简单自我介绍一下吧:坐标广东珠三角土生土长,母语粤语,母亲的直属亲戚都是香港人,父亲的全是大陆人;千禧一代,开始追剧时香港娱乐圈已经基本“堕落”完了,连余晖都看不到了。

既然本文要谈矛盾,那就从中港矛盾的标志性事件:“抢奶粉抢床位”说起吧。当这个热潮兴起时,我已经过了喝奶粉的年纪了(??怎么听起来怪怪的😂),而恰巧我的大表妹出生了并正是需要奶粉啊纸尿片这些水货客的“必买物品”的年纪,所以,如果说起后来的奶粉限购令给我带来的影响或者印象,并不是不少大陆人觉得义愤填膺blablabla,而是:

原因很简单:因为抢购热潮,我表妹的奶粉药店买不到了,要去上网买,然后去地铁站面交。自然,在这一轮的站队里,我是站hk的。但——这也是诡吊又矛盾的地方:其实我小时候也是奶制品问题频发的时候,(不过可能当时自由行啥的没那么方便所以水货客没那么多所以当时没有这个热潮吧,)于是我喝的奶粉基本上是每年去香港探亲时买上一罐,再背回来这样子。所以小时候我爸教我看世界地图时,指到香港时会说:“你的姨姨舅父住这里,奶粉也这里买的”而指到新西兰(或者澳洲)时则会说:“你的奶粉这里生产的”......😂😂

这是我现在回望过去发现的第一次经历这个宏大的中港矛盾。

嗯?你问我什么感受?我会说...真是尴尬。

因为有一直关注新型肺炎,所以在大陆宣布前、在香港时就买了一盒口罩,噢,尴尬*2


第二次,则是初中。

当时占中闹得沸沸扬扬,有多沸沸扬扬呢,初中时我半政治冷感半没空关注这些,但也略有耳闻“占中”以及所谓港独,但也只是知道这两个名词,别的,比如when who why what都没有了解过。而当年(也可能是结束后的第二年)去香港探亲时问起土生土长的香港长辈时,她说,是要争取一人一票。想了想,没啥不妥,“咁点解又话咩港独嘅?”又是一番解释,当然,末尾会惯例地加上句“翻到大陆唔好讲”,神秘兮兮的样子。

而在逛街时,特别是油尖旺一带,自然是看到不少标语,有的立场激进,有的相对温和,有的很口语接地气并且激昂愤怒情绪溢于标语上,有的很书面语文绉绉和理非。你问我有什么感觉?嗯,其实还好,就这样看过去呗,有兴趣看多几眼,不喜欢就快步走过。

也因此,看到大陆这边的愤怒抨击占中港独(是指讲两者捆绑一起)时,我反而是一头雾水。

是的,不同于第一次体验中港矛盾的尴尬,这次是:一脸懵圈。

当然,后来知道了原因,不过那是几年后的事了。

第三次...啊就是最近半年了....这部分可以快进掉吗不想讲(笑),毕竟还没结束呀

算了随便写写吧。

要先从哪里说起...好的是这样的,上高中后,特别是大学,经常刷微博,也常常以微博来作信息源来获取信息。可能是直觉吧,会觉得有的新闻媒体,虽然说是说新闻,但报道出来的东东,没有新闻该有的克制呀,于是渐渐去筛选新闻媒体,筛选着筛选着,发生了一些事情后对墙内媒体失去了信心和兴趣,于是开始了我的繁体中文阅读生涯~笑

幸运的是,在童年记忆的加持下(我根据我小时候有印象的媒体,再去查了下这家媒体,嗯,看起来可信度口碑啥的排名都不错~于是就选定啦🙈),找到了个相对靠谱的媒体作信息源。而这时,逃犯修订条例已经“开场”了(扶额,词穷,一时不知道怎么写,反而是最近的事情不知道怎么动笔😂),4月中下旬,不过当时在香港应该关注的人不多,于是就看着条例的发展:双生草案委员会、议会打架、只开了一分钟的会议、律师静默游行、林荣基、13万人、到后来100万、然后有人跳楼、有人留遗书、然后200万、然后林林总总的事情......也看着大陆的舆论从和平游行时的当作没看见啥也不说,到后来一出现暴力冲击就疯狂抨击,一副“哈我终于抓到你痛脚了”的样子。

过程的情绪也随之起伏跌宕,林郑月娥宣布坚持二读时无力又失望地倒在床上哭泣、71冲击时也有会怀疑“哈?是鬼吧。”、到后来的721那晚直接噩梦连连、然后第二天收到了来自蓝丝亲戚的“最后一根稻草”第二天抑郁到想死地浑浑噩噩过了一天、后来父亲在临行前偷偷收起我的港澳通行证、后来的大吵架......不想列举了,不然就占了几百字了(笑)。总之就是一直在哭:看到有100多万人出来感动到泪目、宣布坚持二读倒在枕头上哭、722受不了了哭、8月吵完架又哭、10.4嚎啕大哭并且由于没有纸巾只好狼狈地用睡衣擦眼泪、周梓乐确认死亡那晚凌晨在宿舍哭到缩成一团......

真实写照😂

当然,这个过程中流失掉的不仅是眼泪,还有与同温层之外的交流的耐心:

以前我总觉得如果立场不同,那就应该好好讨论一下,并且在少有的几次网络实践中我也是这样做的;后来,哦漏,怎么讨论,先不说71舆论被引导之后,即使是6月这个“和理非”时期,想要和立场不同表示反对的人(主要是微博上的共产党支持者们啦)谈论,ok那要讲这件事,绕不开占中吧,要讲占中,绕不开07年时的承诺吧;因为对方很有可能会说什么啊回归前能游行吗、港人得寸进尺啥啥啥的,那就要讲回归前的社运发展,分分钟还要扯到67暴动,x,一整部香港现代史啊,哪有那么多精力,更不消说,分分钟还没讲几句就被删帖了呢;更不要说后来大陆舆论场上发酵出来的种种荒谬东西,比如什么香港中学不教中国历史啦香港学校不教国歌啦通识科怎样怎样,这些对我来说是荒谬的、是很常识性的错误,但是这无疑是极低地增加了对话沟通的成本,更何况,人不是绝对理性的动物,人是有情绪的。

情绪的影响+本来解释起来就复杂+7月后大陆舆论场出现的种种错误要去解释=放弃对话

so true for me


写到这里,停顿了很久,不知道怎么写下去。

嗯,那就谈回在这次事件中感受的矛盾吧:首先,包括一些之前的矛盾,比如每日150个单程证啥的,政府、制度make great contribution,当然香港人也知道这一层,但仍然对大陆人的好感下降、方案上升。我觉得,这就像:对于一来你家就会各种捣乱甚至弄坏或者要走你心爱的东西的熊孩子,你当然会知道这是家长的问题,家长没管好没教好,但你还是会不喜欢这个小孩、不希望他来你家(我知道这个比喻有点不贴切,意会即可);再者,有时则是更切身的体验,比如,近半年中港矛盾激化,前几周当我在香港时,我出去逛街时亲戚会告诫我问路啥的不要用普通话,用粤语,虽说我的粤语没问题,并且老实说问路啥的遇到的人都很友好的,但还是会多少心里不舒服,等等。

...well我不知道我在讲啥...随便了放飞自我吧😂

我今年去香港时,碰上1.19的游行,犹豫再三,去了中环;犹豫再六,去了大馆看展览“避世”。看完展览后,拿出手机刷新闻动态,心情瞬间跌到谷底:我在这里愉快文艺地看展览,下面的人(从示威地点要往上走一段山路才到大馆)打到开花鲜血直流。

不知道去哪,也不敢去中环地铁站(谁知道会不会像太古那次一样呢🌚),于是继续往上走了一段路去新闻博览馆,原本是想去看看馆内有没有新的内容,结果没有,其实当时没有什么心情看展览:焦灼、担忧、悲伤......五味杂陈。

博览馆对于雨伞和sars这两个分别有做新闻角度的详细介绍,看的时候叹气连连:新闻成了旧闻,旧闻却又成了新闻。

走时买了个博览馆的周边,是一个磁铁书签,写着:“新闻是历史的初稿”。

是的,新闻是历史的初稿,而我, 只是一个无奈的历史见证者:眼睁睁看着历史车轮从中港两个族群(?)上碾过却毫无招架之力,唯有在此,以微不足道的文字,记录下历史不屑一顾的私人感受。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