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冷知識|假亦真時真亦假:翻譯都可以造假?
這個時代真真假假難以分辨,又有誰想過連翻譯也可以造假?沒錯,在翻譯界中,真的有一種叫做「偽譯(Pseudotranslation)」的文體。簡單來說,就是沒有原文,只有譯文的翻譯。偽譯作品或模仿外來文字的風格、「翻譯腔」,或加入充滿異國情調的字詞,讓一般大眾以為正在閱讀翻譯作品。大家可能會問:沒有原文,只有譯文的「翻譯」還叫「翻譯」嗎?那可能還要先從「偽譯」的由來說起,才能下定論。
「偽譯」其實並非近年的產物,早在1823年就已經出現。當時萊比錫書展快要舉行,柏林一位出版人藉此機會推出德語名為Walladmor的翻譯小說,據說翻譯自蘇格蘭小說家Walter Scott的作品St. Ronan’s Well。當時Walter Scott在歐洲的聲名遠播,很快就有人發現Walladmor並非翻譯小說,而是出自化名為Willibald Alexis的年輕德國歷史小說家手筆。
雖然此偽譯作品顯然受到商業利益驅使而生(在書展裡賣著名作家的翻譯作品一定比賣年輕作家的心血要賺錢),但卻意外走出了自己的生命。後來有人再將Walladmor翻譯成英語,出版了充滿玩味的Walladmor: Freely Translated into German from the English of Sir Walter Scott, and Now Freely Translated from the German into English,證明「偽譯」除了商業價值之外,可能還蘊藏了成為文學作品的潛質。
不過,也不是所以偽譯都為商業利益而生,事實上,偽譯經常成為權力、政治審查、性別歧視甚至文學規範的出口。法國啟蒙運動先驅孟德斯鳩就曾假借翻譯《波斯人信札》的名義,避開政治審查,批評法國當時的封閉文化。中國民國初年的文人周瘦鵑年輕時,也曾以英、法、意、俄文豪之名,出版一系列偽翻譯小說。據他自己所說:「蓋迻譯輒為原文所束縛,殊苦其不自由, 自著則又病吾國事情多枯窘乏味,言情之作,直是千篇一律」,於是他決定走中間路線,以西方小說的包裝,書寫更多元化的主題,尤其是以俄羅斯虛無黨為題材的刺客小說。
不過,偽譯雖然某方面鼓勵創新,但也不是全無負面影響,而佛經尤其深受困擾。佛教經文本來就譯自梵文,因此更讓人乘虛而入。武則天用以論證自己登基是為了拯救眾生的《大雲經》,也是中國翻譯史中廣為辯論的偽譯。道士王浮曾杜撰《老子化胡經》,聲稱佛教和道教同出一源。不過,也因為《老子化胡經》實在是過於拙劣的偽譯,連佛經常註明的翻譯者、校對人、翻譯時間地點也欠奉,所以很快就成為佛道爭論的材料。
回到最初的問題,究竟「偽譯」仍可以稱得上是翻譯嗎?偽譯之所以存在,其實也是建基於翻譯作品本身的特色,以及譯入語文化對他國語言、文化的理解。偽譯的作者與真正的譯者一樣,需要具備跨文化的知識和思維。優秀的偽譯能讓人思考翻譯的本質,反思譯者審視外來文化的視角甚至偏見。例如五四時期的中國文人往往在偽譯中將西方文化塑造成獨立、自由、開放,而美國文人又往往將日本文化視為憂鬱淒美的象徵一樣。也因此,不論「偽譯」是否翻譯的一種,也仍然是翻譯研究中不少人醉心鑽研的議題。
【傳送門】 💬
Tom Toremans and Beatrijs Vanacker (2018). Introduction: The Emerging Field of Pseudotranslation.
孔慧怡(2005),〈子虛烏有的偽譯——「大雲經」個案研究〉,《重寫翻譯史》
==========
人二譯社|InBetween Translators’ Collaborative 🏠👯♀️
Translation | Transcription|Proofreading|Reviewing | Copyediting|Copywriting | Typesetting
.
Enquiries ✉️: inbetween.trans@gmail.com
Follow us on Instagram ✨: @inbetween.tr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