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中大社会学MA

Guozi
·
·
IPFS

新人刚入坑,给大家分享下本学期课程表:Social Problems & Inequalites, Methods of Social Inquiry, Sociology and Modern Life,还有陈健民老师的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很期待对中国社会问题的解读课程。想要在The Matters里收获更多有价值的讨论~

下面是近日的一些随笔:

隐隐觉得我好像陷入了某种危机,就算现在不去思考其本质,以后它也会时不时地冒出来打搅我。

事实上,每当我殚精竭虑地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后,我并不能像之前允诺的那样全身心地去投入,我总在期许、盼望别的东西。对于爱发呆的我来说,朝九晚七的工作强度实在是太大了。我必须开小差,跑到别的地方让我的思维停下来,得到片刻的喘息与安宁,让它去构想一些天性使然的问题。同时敞开式的办公空间对于每日都要写作的人来说太糟糕了。我的注意力被切成碎片,脚步声、饮水机咕嘟冒泡声、同事们交谈的声音,甚至人体工学椅轮子来回滚动的声音,都在折磨着我的神经,把我变成机械式的空壳。迫切需要斟酌打磨的文字一溜烟地逃逸了。

我只想要个能够独处的空间。

怎么可能不开小差呢?不能开小差的工作,太可怕了。今日偷懒,读学者们对德波景观社会的解读,感觉直指我精神危机的核心。姜宇辉认为,马克思曾经提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四个平等环节的生产关系,现在已经发展成消费一头独大,其他环节为此服务的局面。当代青年被拜物式的消费异化得太彻底了。GQ近几期的讽刺漫画,把这种鄙视链展示到极致,里面的对话真是令人作呕。

德波在此基础上提出景观的概念,认为银幕(影厅、电视机、手机)取代了商场成为拜物教新的活动场所,景观也取代商品成为新的崇拜对象。人的自我价值实现从「存在」和「拥有」转移到了「显现」——show off,来赚取尊重。「景观的社会的运行机制在于将所有生活环节商品化,并通过各种交流、传媒手段将其合法化,例如幸福家庭的样板,事业成功的形象,利用广告营造的假期物质享受概念等。被异化的生活最终成为唯一的成功的生活模式,而被异化的人则成为景观社会的简单执行者而不是创造者,越来越远离生活的本质,最终以被动消极的方式接受资本主义体系。」同时人的互相炫耀还被巨型公司、政府秘密监视和引导。

那么我的脑袋里在想些什么呢?奇怪的想法、生活的可能性(作为年轻的特质)不厌其烦地蹦出来骚扰我,让我痴迷惊诧并全神贯注地被它们吸引,工作中不开小差?那是不可能的。

比如说金钱和消费,将它们无限简化,可视为用一个人的时间换另一个的时间。我们不再需要砍柴烧火、打铁制锅、养鸡下蛋、薅羊毛织毛衣了。现代社会的专业化让我们能够彼此分享各自的时间,延长寿命做更多的事情。所以每月银行卡上的数字,即是你可以兑换他人时间的筹码。体力、精力、脑力劳动什么的都可纳入时间的流(在我看来生命就是可以简化为矢量的、参与式的流,即有方向的时间)。

那么既然如此,我们去比较可分享的他人的时间的筹码,在总体上是无意义的,因为地球上人类所拥有的时间总额有限且固定……说了这么多,好像没什么逻辑。所以我想谈金钱的使用。

德波的原文我没看过,只是做些小猜想。如果消费的物品它本身带有美和实用性,比如花瓶优美的曲线和壁纸上细腻的纹理。如果我们被它打动,想使用并占有它们,这种涉及心灵体验的消费是否也被异化了?

我所倡导的理念,是将金钱看做原料,过一种实验性的生活(是不是带有先锋色彩?)。做个对照组,消费这样东西和那样东西,哪种给你的生活带来了持久幸福感,并是最强烈的?那就去选择它。

在这点上,我和男友都是工具控。他花钱买钳子、扳手、螺丝刀,以便组装、拼接出更多的新东西。对我来说,昨日「天降巨款」,我对该买些什么犹豫不决。今天终于在开小差的时候,决定下单制作丝网印刷的菲林片、滚轮和水性油墨。也就是说,我用原料(金钱)购买了原料(工具),以便衍生出更多可能性——比如人生中第一本zine,或诗集之类的东西,即实验成果。它们固定了部分时间的流,作为一种独特的革命形式,和青春的证据、思维的产物,哪怕是垃圾也好。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Guozi热爱科普、文学和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