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AdeYan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五種方法,幫助你從頭開始規劃產品

AdeYan
·
·
想像一個外送食物的app很容易,點餐 => 付錢 => 吃飯。但真正規劃時,才發現寸步難行,主要是因為一個產品的概念大家都明白,但具體的實作是由許多細節所構成。專案經理可以透過客戶需求逐漸釐清,但產品經理呢?
規劃是擬定產品的重要一環

規劃產品,卻毫無頭緒?

公司最近想要發展新的事業,決定要和紡織公司合作,在冬季之前攜手做一款可以線上拍賣保暖衣物的app,由於對公司而言是新的事業,所以大家都很陌生。

主管叫來Ade請他規劃該產品的流程以及功能。Ade以前是做專案,需求都可以透過用戶訪談,一步一步從模糊的概念釐清到完整的使用者介面。然而這項新的任務讓Ade非常苦惱,想了很久也沒有頭緒。但Ade不知道的是,需求只是規劃產品的其中一個出發點。

在做產品規劃時,常常會有不知從何處開始的感覺? 也可能有了一些大略的構想,例如想要規劃特價出清的模組或商品隨機導覽的模組等等。但到了實際定義功能的時候,卻發現不知如何把細節陳列並轉交給設計師或是自己畫出。

許多從專案轉職到產品經理的人,在過渡期中,時常飽受這樣的折磨。

(有些公司的PM要自己規劃UI,有些則是交給設計師)

產品,從人開始

賈伯斯曾說:「我從不問顧客的需求,因為他們自己也不知道」,當看到這一句時,我總認為賈伯斯還有後面一句:「等到他們看到蘋果的產品,他們就知道自己需要什麼」。

賈伯斯對於自己的產品有著絕對的自信,原因是他明白產品始終來自於人性以及對於人性的洞悉。

產品是一種工具,工具就是為幫助人類解決問題、改善既有程序或解省時間等等。因此產品的規劃絕對不是只能透過既有的需求加以推演才能催化,還能透過更多方式規劃產品的功能。

以下六種方法可以幫助規劃產品以及增加產品細節的建構力:

(以下六點可以討論的非常多,未來會逐一針對寫成文章)

  1. 從user story開始
  2. 想像產品已經完成的樣子
  3. 觀察競爭對手的產品
  4. 挑個自己喜歡的產品模擬規劃
  5. Side project,從團隊合作開始
  6. 挖掘使用者的痛點

從user story 開始

假設今天是要規劃外送食物的app,規劃產品時可以直接假設自己是使用者為出發點,並思考可能需要的功能。

1. 使用者有甚麼商家可以選擇

2. 使用者想要了解最新的折扣

3. 使用者想了解當前最有話題性美食餐點

4. 使用者想知道宵夜時刻大家都吃什麼

從以上四個選項,就能初步規劃出藍圖,再思考並結合自己所想要的產品定位,保留要的功能以及去掉的功能。例如:產品規劃上如果是主打健康飲食外送,可能就會不建議大眾養成吃宵夜的習慣

想像產品已經完成的樣子

逆向工程,是以反向邏輯推理將既定產品還原出原先的工程原理以及設計準則。在產品中規劃中,也能假想一個產品已經完成的樣子,並用逆向工程逐步去建構其流程。

例如:想要規劃一個美食外送的app,並假想他有推薦美食的功能。就可以透過該功能反推,如何定義推薦美食的機制,是透過人氣? 是透過使用者歷史行為? 是透過商家的活躍程度? 選定其中一種方式後,就能再透過逐步迭代,將其還原最小單位的細節。

觀察競爭對手的產品

這是最常見的操作手法,也是最簡明白的。競爭對手可能是該領域的老大哥或後起之秀,他們在業界可以立足必有其原因。

以下三步驟,簡單逐步分析競爭對手的產品:

第一步:觀察

觀察他們產品的功能,再推敲出該功能之所以存在的可能性,並列出該功能可能幫助使用者解決了甚麼問題,但同時衍伸了什麼問題。

第二步:比較分析

比對一個功能在各個競爭對手產品的呈現和運作方式,再列出彼此的優點和缺點。

第三部:內化

如同操作股票一樣,每個大師都有自己一套的準則。我們需要將第一步和第二步的結果納入自己的思維,最後提出一個帶有自己批判性思維的結論。

以上三步驟,藉由直接觀察和分析競爭對手的產品,最後內化成自我的思維,就能快速建構自家產品的藍圖。

挑個自己喜歡的產品模擬規劃

生活周遭充斥了許多產品,每天都在使用,可能早就習以為常,甚至從來沒去觀察過該產品的細節。規劃產品在如果建構細節遇到困難時,可以先從模擬規劃其他產品開始。

每天都在使用IG? 的確很好用,拍張照,打幾段話,就能將想要分享的事物圖文並茂地分享給朋友,甚至經營自媒體,非常方便。

何不關掉IG? 拿起紙筆,從頭到尾將流程、發佈貼文的步驟以及UI畫面全盤逐一描繪。

可能會發現過程中一直卡住,很想把手機的IG打開看別人如何規劃。但請壓抑這份衝動,不管過程如何,先按照自己腦海中的印象重覆規畫一次後,再打開IG比對,並比較哪裡不一樣以及分析不同之處的優缺點。

Side Project,從團隊合作開始

想好主題,找一群合得來的夥伴組織團隊,結合成員的知識和想法,建構一個自己想做的專案。

在與團隊來回討論的過程中,會發現產品規劃會從各個角度去被定義。

假設你是團隊中的PM (Product Manager),大家想要規畫一個美食外送的app,你可能只會想到這樣的流程:

打開APP => 選擇商家 => 選擇餐點 => 送出訂單 => 付錢

不同顏色會有不同的感受

UI設計師可能會問:
APP icon想要什麼風格? 商家的列表要直式或橫式呈現? 整體app要呈現黑底質感風格? 紅黃食慾風格? 綠白健康風格?

前端工程師可能會問:
打開APP時,需要跳出甚麼商標? 選擇商家時,要呈現商家的哪些資訊? 送出訂單時,要加入甚麼動畫? 付款完成時,想如何呈現,讓使用者有明確已經付錢的資訊?

後端工程師可能會問:
送出訂單失敗時,想要怎樣的流程? 付款失敗時,要自動重新付款還是取消付款?

合作過程中會被各種從沒想過的問題,排山倒海的壓榨你的腦袋,但卻是可以培養出對產品全方面思維好方法。(是否想要將side project 上市至營運,還會牽扯到更多商業模式的問題,這邊先不做討論)

挖掘使用者的痛點

很多人說:「商業來自於幫他人解決問題」。將使用者痛點納入產品規劃的一環,也可以當作第一步的出發點。

例如:在物流業中,常常要在系統中輸入一長串的貨物上標籤的寄送地址,會浪費使用者許多時間。如果可以透過影像辨識的方式,直接將圖片轉化成文字,就能協助使用者提升效率和生產力。

我們可能已經習慣當前的操作流程,透過深入思考和了解使用者的操作狀況,都能幫助挖掘使用者的痛點,最後納入產品規劃的一部份。

結論

雖然做專案和做產品有著許多共通的技能,例如:溝通、跨團隊合作和風險評估等等。但實際上兩個工作內容在本質上是有差異的,這也導致許多從做專案到產品的人,受到過渡期的折磨。

然而,產品的規劃絕對不只來自於既有的客戶需求,文中的六點:

  1. 從user story開始
  2. 想像產品已經完成的樣子
  3. 觀察競爭對手的產品
  4. 挑個自己喜歡的產品模擬規劃
  5. Side project,從團隊合作開始
  6. 挖掘使用者的痛點

都能幫助產品上的規劃。以”人”為出發的產品、對細節的掌握和多方向的思考都是產品經理該擁有的能力。

(數據的運用大多是針對既有的產品進行迭代和優化,本文不討論)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所幫助,請花個三秒透過likecoin給我個拍手,這些支持都將協助更多的創作動力。有任何問題或想要彼此交流,也歡迎透過IG和Linkedin聯絡我)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