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军在朝鲜战场上真正面对的,是五亿觉醒的中国人
【本文章来源于公号观雨大神经 ,作者:观雨大神经】
前言.棋局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列强经过一通大乱斗,基本都已经半身不遂。放眼望去,全球只剩美苏两国尚有一战之力。从此世界格局从战前的群雄逐鹿变成了战后的两强相争。
决定战后秩序的一系列协定和公告,本质上都是围绕着美苏如何划定全球势力范围来展开的博弈,二战时被日本占领的朝鲜就成了这种争夺的牺牲品。
美苏军队分别在朝鲜南北接受日军投降,顺带就把朝鲜分成了南北两个国家,列强争斗扬起的一粒沙,落在弱国头上就是一座山。
朝鲜并非唯一受害者,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在雅尔塔关起门来开个会,就直接心安理得的把中国的旅顺港划给了苏联(长期租用权),同时保障苏联在大连港的优先权,还把东北的中长铁路,南满铁路交由苏联经营(美其名曰中苏合办)。
雅尔塔会议几个月后,苏联和中华民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把这些权益确定了下来。
这就是列强处理问题的常规操作,列强之间谈好后,再叫当事国过来签个字。
1949年共和国的成立对于列强来说是个意外,当年开罗三巨头之光头这时候的管辖范围只剩下一个岛。这对于苏联来说有一个很直接的影响,之前和民国签的条约可能药丸。
果然1949年12月毛泽东以给斯大林祝寿为名出访莫斯科。双方心知肚明这是冲着条约来的。于是斯大林干脆能不见就不见,见了也顾左右而言他,毛泽东见状干脆也不走。
“我在莫斯科没事干,就发牢骚、骂娘,估计他们会听到。他们让我参观,我不去,不答应订同盟条约我哪里也不去。”---毛泽东
这种尴尬的局面被西方媒体大肆渲染,再加上中国以和英美建交相威胁,最终斯大林扛不住,重签中苏条约。
1950年2月14日,共和国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将苏联在中国东北包括铁路港口等在内的一切权益全部收回。
同时,被美苏强行切开的朝鲜半岛也不想接受列强的安排,南北当局都迫切的想统一全国,在军事上严重对立。仅1949年底,南朝鲜就在三八线附近单方面挑起过上百次连级军事冲突,半岛战争已是一触即发之势。
不过美苏对半岛分裂的现状颇为满意,并不希望半岛开战把自己牵扯进去,于是各自对其代理人的战争冲动进行了压制。所以当金日成提出想武力统一半岛的时候,斯大林一开始是拒绝的。
然而我们刚才提到,在1950年1月底,苏联已经知道旅顺港要被中国收回去了,但苏联又急需一个不冻港作为太平洋舰队母港跟美国争霸太平洋(海参崴地理位置很差,几乎被日本封死),于是就对朝鲜半岛南部的优良港口釜山和仁川打起了主意。
这样的结果就是苏联对北朝鲜的军事计划从反对变成了支持。
列强在决定小国命运时往往就是这么随意。
斯大林一点头,朝鲜人民军就如同松了绑的猛虎,在1950年6月份挥兵南指。中国听到消息后当即表示时机还不成熟,但没人听。
金日成对战胜南朝鲜信心满满,就是完全没有考虑美国干预的情况。这也不奇怪,在金日成看来,背后有苏联,他当然只需要考虑南朝鲜军队就可以了。
那苏联难道不担心美国干预吗?
对于苏联来说,朝鲜得失并非致命,既然有利可图,大可拿朝鲜去赌一把。
北朝鲜赢了,苏联拿到半岛南部的军港;
北朝鲜输了,则中国东北成为东西方阵营对峙前线,中国便没有理由和底气拒绝苏联的进驻,这样苏联就可以再次拿到东北的各项权益和旅顺不冻港。
朝鲜人民军确实能打,仅两个多月就占领了半岛近九成的土地和人口,把南朝鲜军队逼到了西南一角
眼看美国势力就要被赶出朝鲜半岛,此时美国紧急召开联合国会议,在苏联退出联合国的情况下,美英法操纵的联合国同意出兵朝鲜。
中方经过分析认为仁川是一个薄弱点,作为揪心的旁观者,毛泽东开始苦口婆心的劝朝鲜注意联合国军可能在仁川进行的登陆作战。
金日成对此置若罔闻,结果联合国军果然在仁川登陆。
于是朝鲜战争局势急转直下,北朝鲜军队的大后方被拦腰截断,全线崩溃。
南朝鲜的大哥亲自下场了,那北朝鲜的大哥呢?
这时候的苏联完全是一副明哲保身的姿态,根本没有参战的意思。
原因嘛,苏联是战后雅尔塔体系的受益者,而雅尔塔体系是美苏一起建立的,与美国交战等于撕毁雅尔塔体系,于苏联不利,而且和美国交战实在风险太大。
于是面对金日成的求救,苏联的回答是:可以去找中国同志帮忙。
中国心里苦,一开始劝你别打你偏要打,后来劝你小心仁川你偏不听,现在快完犊子了才来找我。
1950年的中国和朝鲜,某种程度上是难兄难弟,都是列强手上一颗可有可无的棋子。
战争的抉择
————————————
联合国军由十六国作战部队以及一些国家的支援队伍组成,其中美军兵力占总数90%以上。
这不是一场对称的战争,美国军队毫无疑问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的军队,拥有最先进的武器,最先进战术理念,最强大的后勤保障。
半岛军队的水平放在美军面前就是过家家。
虐菜令人心情舒畅,麦克阿瑟一路向北越过三八线,已经开始打算把美国的势力范围再扩张他半个半岛。
眼瞅着战火要烧到家门口,中国通过各种渠道对美军越过三八线的侵略行为提出了严正警告,但麦克阿瑟认为这只是政治讹诈,并不当回事。
虽然我们有句老话叫骄兵必败,但是麦克阿瑟对中国的轻视在当时看来非常合理。
作为中国人我们都知道解放军的战斗力很强。但是外国人他不会区分你的军队是解放军,国军,还是清军,他们眼里只有一个概念:中国军队。
而且他们也不会关心你的内战战绩,他们只看你的外战水平。
按照这个标准,过去一百年中国军队的战绩确实惨不忍睹。
中国军队从鸦片战争开始就一路吃瘪,基本上把世界上能输的列强都输了一遍,而且是被吊打的那种。
到了抗日战争中国虽然是战胜国,但是美国人不会认为这场战争是中国军队打赢的。面对日军侵略,中国大半国土沦丧,其军队在整个抗日战争中的战绩确实是败多胜少。
甚至到了二战末期,其他地方都在对法西斯发动反攻的时候,中国军队仍在丢城失地。其中最夸张的是1945年8月14日广西全州县再度沦陷,而我们都知道日本宣布投降是8月15日......
这样的国家怎么看都不像能打的样子。在美国人看来,中国的警告就是个笑话,如果真的被这样的国家警告一下就改变作战计划,那自己就成了笑话。
美国的结论很简单:中国不过是一盘散沙的三流国家,其军队也不过是一群“穿着军装的农民”,朝鲜战争这事还得看苏联,只要苏联不参战,中国理所当然的不敢动。
而对于中国来说,朝鲜战争是一场无妄之灾。中国经过半个世纪的连年战乱,整个国家已经是满目疮痍、一片凋零,中国人这个时候只想赶紧开始重建家园。
那么中国可不可以不打?
如果我们仅从表面局势来看,中国确实不是半岛局势的直接相关方,朝鲜战争的直接相关方是美苏以及南北朝鲜。
从朝鲜被分割到南北频繁冲突再到最终战争爆发,中国一直都没有参与。中国只是离得近而已。
但是现实世界不是幼儿园,一个事情你之前参没参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你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中国虽然啥都没干,却不得不承受北朝鲜失败带来的严重后果。
如果朝鲜被美国全面占领,那么中国唯一的重工业基地东北就将成为冷战前线,然后长期被鸭绿江对岸火炮威胁。中国也将失去开启工业化进程的空间和机会。
而苏联为了与美国对峙,必将在东北进行军事布局,驻扎军队,建立军事基地。那个时候面临美军巨大压力的中国将失去对苏联说不的底气,不可避免的让出大量东北权益。
如此东北又要回到解放前被列强轮番觊觎蹂躏的局面,随时成为列强争斗或交易的筹码。更糟的是谁也不能保证冷战不会变成热战,一旦美苏热战开启,那东北就是日俄战争2.0版,再一次成为列强战场。
日俄战争中被抓捕的中国人:
而且虽然打到鸭绿江边的美国一开始未必有入侵中国的计划,但一开始没有计划不代表以后不改变主意。中国如果表现出软弱可欺,就难保人家不更进一步。要知道,当年策动九一八事变的石原莞尔一开始也没有占领全东北的计划。
所以中国入朝作战从根本上来说既不是为了讨好苏联,也不是为了拯救朝鲜,而是为了保住东北。
抗美援朝本质上来说是一场东北保卫战,是中国百年救亡图存的重要部分。
当然,中国虽然有充分的理由参战,但是应不应该打和能不能打是两码事。
1950年的时候解放战争尚未完全胜利,除了国民党控制的台湾外,解放军还面临西南匪患,西藏割据,以及仍在敌手的海南岛。
现在门口那个全球最强的十七国联军(联合国军+韩军),并不是你想打就有能打得了的。
在这样的局面下,是先安内还是先攘外?
民国才做选择,共和国全都要。
1950年,解放军席卷西南,挺近西藏,剑指琼州,东出抗美,同时开启四条战线。
如果一个中立的观察者站在1950年10月的鸭绿江边,他会衷心钦佩这些过江的勇士,但不会看好战争的结局。
因为双方实力差距实在太大。
当时美军一个军拥有火炮超过1400门,汽车约7000辆,坦克430辆,陆军火力水平世界之最;而解放军一个军75毫米以上火炮仅有198门,还主要是二战水平的旧式火炮,汽车约120辆,没有坦克。
美军火炮:
此外当时美军在朝鲜还有1100架作战飞机和300艘舰艇,解放军的海空军力量基本没有。新中国的军队依旧是一支由“小米加步枪”装备起来的军队,而且“小米”的供应还不太够。
从纸面实力对比来看,中国出兵朝鲜确实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一直到出兵前也没有得到苏联提供空军保护的承诺。
对于苏联来说,中国如果能打赢固然值得全力支援,但如果打不赢(按常理推断大概率打不赢),就没有必要冒着和美国开战的风险去为一场失败的战争投入自己的部队。
所以中国到底能在后续的战争中获得多少支持,完全取决于自己的表现。打得好就有援助,打不好就自生自灭。
这个世界从来不是“朋友多了路好走”,而是“路走好了朋友才多”。
然而战争局势由不得中国迟疑,无论有没有援助,中国都必须马上做出决断。
背后就是家乡,中国军队别无选择。
于是一个输了一百年的国家,靠着这些还装备着二战武器的轻步兵,在没有获得必要的支援许诺的情况下,扑向了这个星球上最强大的军事集团。
迎头重击
————————————
10月24日,春风得意的麦克阿瑟认为“敌人已被击溃”,“无需再小心翼翼”,随后下达命令“全部部队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向北推进,一鼓作气打到鸭绿江”“争取在感恩节(11月23日)前占领全朝鲜”
于是,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队(以下简称“联军”)开始毫无顾忌的,甚至以团或营为单位分兵冒进,漫山遍野的向中朝边境推进。
志愿军入朝作战前态势:
此时联军并不知道志愿军已有6个军30万人在10月19日秘密度过鸭绿江。
10月25日,志愿军先后与冒进中的韩军第一师先头部队和韩军第六师短兵相接,并全歼韩第六师一个营和一个炮兵中队,至此,抗美援朝战争正式拉开序幕。
打到10月29日,志愿军已经歼灭了韩军第六师大部和韩第八师两个营,这时联军终于意识到中国出兵了。
不过有趣的是,尽管此时韩军已经交代了一个师,联军仍然不愿相信中国派出了主力部队,而认为中国仅仅是“象征性出兵”。
说到底,所有人都不相信中国敢真的和美国展开较量。How dare you?
当然,大家公认韩军战五渣也是联军战略误判的一个原因,歼灭韩军的战绩并不能引起联军的重视。
不过该来的总会来,11月1日,志愿军向驻扎在战略要地云山的美骑兵第一师发起进攻,麦克阿瑟很快发现他面对的是一支和历史描述完全不一样的中国军队。
经过两天多的战斗,美骑兵第一师第8团大部被歼灭,第5团被击溃。11月4日,英军第27旅1个炮兵营被全歼,美军1个加强连被全歼,美军第24师被逼退。联军主力全部撤至清川江以南。
这就是抗美援朝的第一次战役,此次战役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共歼灭联军1.5万余人,将战线从鸭绿江往推到了清川江以南。
第一次战役结束时战争态势: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这个时候联军居然仍认为中国不敢派出主力,所以决定继续执行占领全朝鲜的计划。
这种轻敌的心态完美呼应了志愿军二次战役诱敌深入的作战部署。
11月8日,联军一边叫嚣着“鸭绿江并非不可逾越的障碍”,一边就一头扎进了志愿军的包围圈。11月25日,志愿军突然向钻进口袋的联军发起进攻,第二次战役的战斗打响。
在整个第二次战役中,东西两线的志愿军共歼灭南朝鲜军第7、第8师大部及土耳其旅一部,重创美军第2、第7、第25师、陆战第1师、骑兵第1师;共毙伤俘敌3.6万余人,其中美军2.4万余人。
面对志愿军的铁拳,美军惊人的在10日内败退300公里,第8集团军司令沃尔顿在混乱中翻车身亡。美国《先驱论坛》称:“这是美国陆军历史上最大的败绩”。
12月6日,志愿军收复平壤,将战线从清川江推回到三八线,彻底扭转了朝鲜战局。
第二次战役结束后的战争态势:
联军一路溃逃至三八线附近才勉强站住脚跟,不过虽然联军兵败如山倒,但主力部队并未被歼灭,为了能在将来的谈判中占据主动,中国决定乘胜追击,越过三八线。
12月底,志愿军又发起第三次战役,越过三八线占领汉城(今首尔),歼灭联军近1.9万人。
此时的美第八集团军司令已经换成李奇微(接替之前车祸升天的沃尔顿),他在撤离时于南朝鲜总统府的墙上留下了一句话:
“第八集团军司令李奇微谨向中国军队总司令致意”
李奇微是美军中少数能客观看待志愿军实力的高级将领之一,也是志愿军在朝鲜最强大的对手。在联军连吃败仗后,他发现了志愿军的一个重要弱点:补给水平只能维持7天攻势。
于是李奇微发明了专门针对志愿军的“磁性战术”:战斗一打响就故意慢慢后撤,和志愿军消耗七八天,等到志愿军弹尽粮绝后再大举反攻。
这个战术非常奏效,志愿军在第四次战役中迎来了最艰苦的考验,只能以运动防御为主并撤回三八线以北。此役志愿军毙伤俘敌7.8万余人,自己伤亡4.2万余人。
经过四次大型战役,朝鲜战争初步形成了在三八线附近僵持的格局。
1951年4月,联军统帅麦克阿瑟被美国总统杜鲁门亲自下令解除职务,李奇微成为新的联军司令。
如果有人在1949年说中国军队在一年后可以把美军打退几百公里,打到他们的总司令黯然下课,这个人大概率会被认为是疯子。而在朝鲜战场,这就是让列强目瞪口呆的现实。
站在列强的角度,会有这样的疑问:
中国军队这支“百年常败军”在朝鲜到底发生了什么?
蜕变之谜
————————————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为什么过去一百年对外战争中的中国军队战斗力如此低下。
以前的中国军队无论装备水平如何,本质上都是一支前现代军队。前现代军队和现代军队的根本区别并不是武器是水平,而是组织水平。
前现代军队的组织能力极其低下,在战场上体现出来的就是他几乎没有战场管理的能力。
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就拿国军来举个例子:
我们知道国军在解放战争期间经常被解放军遛得团团转,动不动就成建制的被解放军分割包围,给人的感觉是国军将领都是猪头。
事实上国军将领的军事素养并不差,只是这支端着现代武器的前现代军队实在带不动。在实战中,国军甚至无法控制主力队列步枪射程以外的地域,经常对近在咫尺的解放军行动一无所知。
而原因仅仅是因为他们派不出侦察兵。
侦察兵是脱离大部队管理的孤军,国军的士兵都是抓壮丁抓来的,这要派出去当侦察兵,工作质量根本无法保证,甚至还可能直接开溜。
根据蒋介石侍从唐纵的日记记载:“据兵役署报告,自抗战以至现在,共征兵一千零九十余万名,但恐逃亡者在半数以上。”
和侦察兵有同样属性的还有维护后勤补给兵站的部队,在战场上到处穿梭施工的工兵等等。在战斗激烈的情况下,即使是主力部队也可能被打散或主动分散,成为孤军。
孤军贯彻战术和命令的水平,是衡量一支军队战斗素养的重要标准。
前现代军队的孤军基本等于逃兵,所以过去一百年中国军队的水平是这样的:
- 对战场态势感知能力基本=0(侦察能力低下)
- 保护后勤兵站需要消耗大量兵力(看管兵力不够会造成后勤物资被自己人哄抢跑路)
- 无法对战场进行必要施工(派不出足够的工兵)
- 无法实施灵活的战术机动(部队一分散就无法执行命令甚至作鸟兽散)
对于前现代军队而言,不要说复杂的战术了,就是一个简单的命令能不能贯彻执行都是一个问题。
过去列强的现代军队在中国碰到的大都是这样的前现代军队,打起来当然感觉轻松加愉快。
造成这种组织水平代差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前现代组织的协作关系基础是人身依附,成员之间没有共同体的认同,只为自己的老大工作。这样的队伍当然是一盘散沙,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有效协作。
而现代组织的成员认同自己和其他成员属于一个共同体,官兵是在为整支军队乃至整个国家工作,可以为了共同的目标展开大规模密切协作。
共产党军队和其他军阀部队的主要区别也就体现在这里,从红军开始,这支军队就是一个拥共同体认同的现代组织。
现代军队的组织水平远超前现代军队,他可以实现高效的战场管理,控制庞大的战场范围,打出各种灵活复杂的战术。
红军经典战例四渡赤水:
因为是为共同体而战,所以士兵在军官阵亡的情况下依然可以继续保持战斗力,连长死了排长上,排长死了班长上,都死了几个战士也能临时组成战斗小组,保证了部队很难被击溃。
这也是为什么共产党军队能够在硬件条件极其落后的情况下最终战胜所有军阀,统一全国的原因。
不过这个原因不怎么引人注目,很多人并不知道人民军队真正厉害在哪,各种误导性的宣传也往往把志愿军的战绩归结为依靠“人海战术”。
韩国电影中人海战术:
事实上在现代战争中,人海战术毫无意义,再多的人也无法抵挡现代武器的火力。
而且志愿军的人员数量并不多。在前五次战役中,志愿军人数和联军人数基本相当,伤亡交换比也接近1:1。这和抗日战争中中日双方5:1的伤亡交换比形成鲜明对比。
志愿军能在装备和后勤严重劣势的情况下战胜联军,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志愿军的战术和组织水平要强于联军。
现实中志愿军的军事行为极具章法,从单兵到军团,无不遵循严格的战术纪律。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我军专门应对敌方优势火力制定的“三三制”战术规则。
“三三制”是我军的一种步兵“班组突击”战术,以班为单位分成三个战斗小组,每个战斗小组三人,排成三个梯队。
三人战斗小组呈三角进攻队形,每名士兵分工明确:进攻-掩护-支援。三个战斗小组组成一个战斗班,三个战斗班组成一个战斗群,进攻时呈"散兵线"队形展开。一个总数27人的战斗群可以覆盖800米宽的战线。
这和“人海战术”完全是两码事。
三三制在实战中的应用:
基于高水平的战术和组织能力,志愿军在战场的行动上体现出了几个特点:
- 隐身
志愿军凭借超强的纪律性和执行力,可以成建制的在敌军眼皮底下长时间潜伏。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就顶着零下40度的气温在战场潜伏,即使冻伤冻死也不暴露部队。
志愿军的“隐身”能力让美军十分头疼,美军部队经常在睡觉的时候会突然被志愿军的冲锋号吵醒然后被围攻,但美军在白天又总是无法发现志愿军,导致美军一旦有部队落单,就会被围杀。
在美军试探炮火下岿然不动的志愿军潜伏部队:
- 高速机动,能聚能散
志愿军在朝鲜战场频繁依靠两条腿在山区进行大范围的高速穿插。在对方装甲部队攻击时,志愿军不会死板的在正面对抗,而是会立刻分散成小单元,使对方找不到主攻目标。志愿军分散后的小单元很快又会在敌军后方重新聚拢展开突袭。
第二次战役中,113师就曾在冰天雪地里14小时强行军72公里,在山区用腿跑赢了美军机械化部队的行进速度,完成包围。
- 撤退有序,从不溃散
志愿军即使是在撤退时也会严格保持阵型,每个战斗单位都可以毫无怨言的牺牲自己去阻击追兵,掩护友军撤退,甚至还能不断的向追兵发动反击并给予重大杀伤。因撤退混乱造成的减员案例从未在志愿军里出现。
而当时即使是美军也无法像志愿军这样在后撤时仍能保持完整的战斗力。
总体来说,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战术灵活多变,不按套路出牌,无视敌方阵地,经常大兵团、大规模、大纵深的对敌方部队进行穿插。
联军在朝鲜战场上面对的是这样一个对手:
- 你想正面决战,他们打不过就跑,你有力使不出;
- 你以为他们在溃退,其实他们的阵型齐整,随时又给你一个回马枪,你一追就被包围;
- 你看不到他们,以为安全了,一到晚上又发现周围全是他们;
- 你永远没有机会包围他们,因为他们可以随时分散。
志愿军把“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中国军事哲学演绎到了极致,其战术和组织水平已经超越了当时的时代。
从组织水平的角度看,如果说联军是现代军队,那么志愿军可以称之为“后现代军队”,其数十万官兵在战场上秀出了“极限微操”。
所以联军在朝鲜输得并不冤,他们面对的并不是一群“披上军装的农民”,而是人类轻步兵的巅峰。
这支巅峰的轻步兵有一个很著名的代表作:
第五次战役中的铁原阻击战。
1951年4月22日,志愿军发起了第五次战役,向三八线以南发动反击,剑指汉城。不过随着战役深入,志愿军后勤补给不足的的问题再次凸显,为了保存实力,彭德怀在5月21日果断命令全军从三八线以南全线后撤。
李奇微观察到志愿军开始后撤后,果断命令联军全线反攻,意图全歼志愿军主力于三八线以南。
而志愿军主力能否安全撤出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在铁原这个地方阻挡住联军进攻的步伐。
铁原地处平原,是志愿军在后方的核心后勤基地,一旦失守,前线的志愿军将陷入弹尽粮绝的绝境,而美军很可能就此全歼志愿军并获得朝鲜战争的胜利。
志愿军负责在铁原阻击联军的是当时离铁原最近,刚刚从汉城前线撤回来的63军,该军已连续作战1个月,下辖三个并不满员的师(187师,188师,189师),共计2.5万人左右,重武器只有240余门火炮。
攻击铁原的是美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率领的以美骑1师为首的联合国军6个师1个旅1个团共计5万余人,其中仅美军的4个师就拥有火炮1327门,坦克180余辆,以及空军支援。
63军被要求在铁原23公里的战线上坚守15天,为主力后撤和重新组织防线争取时间。
范弗里特是一个“火力主义者”,在他的理念里只要火力够大就没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具体打法就是不计成本往死里轰。
他使用的弹药量是美军标准弹药量的5倍,一小时能打出超过4000吨炮弹,被称为“范弗里特弹药量”。
要应对这样高强度的火力冲击,63军需要花三天时间搭建坚固的防御工事,于是63军派出其麾下三个师之一的189师去拖住美军三天。这个时候留给189师组织防线的时间只有几个小时。
由于力量对比过于悬殊,如果按常规方式构筑阵线来防御,就算把整个189师豁出去也支撑不了一天。
于是师长蔡长元决定不按常理出牌
他将整个师分成200多个30人组成的小股部队,分散到20公里宽,25公里深的总计500平方公里的庞大区域,共建立了200多个简陋的阵地。
这个战斗布置完全违反了基本的军事逻辑,用兵的正常法则是集中优势兵力去作战。兵力分散的结果只会被各个击破,而孤军看到自己的友军被各个击破很容易产生军心动摇,进而出现全军溃散。
但在当时的局势下,蔡长元的选择是有道理的。
在这场战斗中,189师追求的并不是战胜联军,而是在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之前拖住联军足够长的时间。而且官兵们心里清楚:即使是孤军,志愿军也不会溃散。
在这个逻辑下,分散阵地就非常合理了。联军要冲过189师把守的区域,需要一个一个去拔掉200个阵地,虽然摧毁任何一个30人搭建的简陋阵地都易如反掌,但是要挨个摧毁200个阵地,需要大量的时间。
而对于志愿军来说,每支30人组成的孤军,都要独自面对拥有1300多门火炮和数百辆坦克的联军。一旦自己的阵地成为目标,阵地里的所有人都将没有生还的希望。
当时的189师中有96%的人患营养缺乏症,94%的人患下肢麻木、肌肉痛、夜盲、肠胃炎等疾病;随着战斗打响,官兵等来的是一个又一个友军阵地全军覆没的消息,而全军无一人退却。
最后因为减员过于严重,师机关人员也全部补充到连队参与战斗,三天后189师仅剩下不到一个团,师长蔡长元身负重伤。他们用生命换时间,使友军得以建立了稳固的防御工事。
6月4日凌晨,189师撤回铁原,188师则进驻铁原附近的高台山,金鹤山阵地开始新一轮阻击
188师师长张英辉利用189师争取的三天对铁原城之前韩军留下的战壕和防空洞进行了改造,构建出了纵横交错的战壕防御网,拿出了当年抗日战争在华北打地道战的架势。
联军的装甲部队对这样的堑壕网非常不适应,装甲车辆经常陷入其中,然后遭到志愿军反装甲武器的攻击,先后共有上百辆坦克和装甲车被击毁。
张英辉并没有死板的依托堑壕网进行防御,而是祭出了狙击战术,成立了众多狙击小组。每个狙击小组由一个狙击手,一个观察员,还有一个掩护手组成。
大量的狙击小组堑壕网任意穿梭,对联军重要目标和军官造成重大杀伤,再次咬住了联军。
在188师与联军鏖战的同时,镇守右翼防线的187师也陷入苦战。因为189师和188师负责的左翼战况实在过于惨烈,187师不得不连续抽调人手赶往增援,到6月9日的时候,187师师长徐信手里只剩下一个团。
更遭的是,打到现在阵地已经大部分被联军占领,兵锋已至铁原城下。
面对来势汹汹的联军,187师已经无险可守。而且这个时候整个63军都已经陷入弹尽援绝的局面,面对绝境,徐信也选择了不按套路出牌:
既然守不住,干脆攻出去。
187师决定在6月10日夜做最后的战斗。
此前因为没有防空力量,志愿军害怕炮兵一旦开炮就被对方空军发现并摧毁,所以63军的200多门火炮一直没敢用。而为了这个晚上的最后一博,军长傅崇碧将全军的火炮都交给了187师。
这些火炮将只有一次怒吼的机会。
一次就够了
6月11日凌晨2点,志愿军200门火炮突然向美军阵地开火,一直以为志愿军没有火炮的美军瞬间懵逼。炮火很快点燃了美军的储备弹药,美军阵地陷入一片火海。187师趁乱杀入美军营帐,美军慌忙后撤。
到6月11日白天,志愿军主力已经完成撤离,后方防线也已经布置完毕,63军终于接到了撤出铁原的命令。
李奇微在白天得知战斗结果后,无奈下令美军停止进攻,并释放出和谈信号。铁原之围终于得解。
至此,63军2.5万人与联军5万余人激战13天,自身损失1万余人,共歼灭美、英、韩军2万余人(其中美军1.5万余人)。
铁原阻击战胜利后,第五次战役宣告结束,此役志愿军共歼敌8.2万人,自身战斗减员8.5万人。
第五次战役后,中美双方开始意识到对方是一个势均力敌的对手,在三八线附近谁都很难把谁吃掉,于是在第五次战役结束一个月后,第一次停战谈判在朝鲜开城举行。
经济崩溃?
————————————
谈判开启后,人们普遍认为战争已经进入倒计时,有估计谈两个星期的,有估计谈两个月的。结果居然来来回回谈了两年,整个谈判期间战争仍在持续。
这种场面在战争中并不奇怪,因为谈判各方很难达成共识,所以只能边谈边打,通过战场上的战果来增加谈判的筹码。谈不出结果,就打出一个结果。
但是这种长期鏖战就带来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国力消耗巨大
那么建国初期的中国国力如何呢?
非常弱
1950年的中国工农业总产值还不到美国的零头;中国钢产量60万吨,美国8800万吨;中国原油产量20万吨,美国2.6亿吨;中国发电量45亿度,美国3880亿度......
美国的轰炸机生产线:
军队可以用战术和意志去弥补武器的差距,但弥补不了长期战争带来的国力消耗。而当时一贫如洗的中国硬是和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耗上了。
那么问题来了,钱从哪里来?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按照历史规律,近代中国一旦遭遇大规模战争,其经济崩溃基本就是必然的结局。
对于一个前现代国家而言,大规模战争往往意味着苛捐杂税抓壮丁,比如说清帝国,他除了直接掠夺自己的国民,没有其他办法来应对战争开销。
相比于清帝国,民国在形式上建立了现代国家体系,往前迈进了一大步,但国家仍处于事实上的分裂状态,民众也没有普遍的国家认同,政府和国民之间严重缺乏互信。
民国虽然掌握了一些现代金融工具,但这些工具运作起来本质上还是在掠夺国民。比如说北洋政府发行公债经常欠债不还,国民政府发行公债则喜欢通过滥印法币造成恶性通胀来把债还上。
至于战争时期的苛捐杂税和抓壮丁,民国与古典王朝并无不同,这样的国家仍然称不上是现代国家。
于是旧中国在大敌当前的时候,老百姓考虑的主要问题不是如何配合国家抗击敌人的侵略,而是如何提防政府对自己的掠夺。
晚清时期面对外敌入侵,经常发生本国民众和侵略者合作交易的奇葩局面;而到了民国时期局面更奇葩,甚至发生了老百姓在抗战期间主动攻击本国军队的现象。
1944豫湘桂战役期间河南发生民变,当地老百姓缴了汤恩伯部几个师共5万人的枪,汤恩伯本人不得不伪装成伙夫出逃,其嫡系十三军甚至成为过街老鼠,走到哪里就被民众打到哪里。
对于这场民变,《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册第十一章有这样一段记载:
“当饥荒袭来之时,当局远没有提供任何救济,横征暴敛一如既往。投机活动极为普遍。当中国军队面对一号作战逃跑之时(豫湘桂战役),长期受压的农民夺取他们的枪支并向他们射击。”
当然,国民政府作为一个可以自己扒开河堤淹死饿死数百万国民的主(河南花园口决堤),自然也没有资格要求国民把自己看成是共同体。
前现代国家和国民的关系就是这样:国家视国民如草芥,国民视国家如仇寇。
晚清和民国空有地大物博的基础和数亿国民的力量,其政府却只能靠对内抢劫来应对战争压力。
而有抢劫就有反抗,结果在战争期间,民力不仅无法投入生产,反而陷入到无尽的内耗中。于是外战往往又导致内乱。
这样经济崩溃便成为必然。
从客观条件来看,建国刚一年就遭遇大型对外战争的共和国,其经济环境可以用“凶险”来形容。1950年的中国百废待兴,解放前为数不多的一点金银美元还被光头拉到了岛上。
新中国这边6月份才刚刚定下恢复国民经济的计划,那边联合国军9月份就在仁川登陆了,很快10月份抗美援朝开启,于是说好的经济恢复计划才4个月功夫就戛然而止。
朝鲜战争可以说是两大阵营之战,所以我们现在往往想当然的认为当时的苏联毫无保留的在装备物质上支援了我国。
事实上苏联的算盘打得很精,其所谓的支援只是把武器卖给我们(还是二战的积压货),而并非无偿赠送。
然而尴尬的是中国当时实在太穷,根本买不起。中国只好和苏联协商改买卖为租借。最终苏联的武器半租半卖,中国还是靠苏联的贷款才成功为苏联的援助付了账。
在朝鲜战争时期,苏联给中国提供了五笔贷款共计34.25亿旧卢布用于购买苏联“援助”。这些贷款中国直到1964年才连本带息全部还完,这笔武器费用的债务占当时中国全部外债的60%以上。
所以苏联虽然提供了重要的帮助,但整个抗美援朝的战争开销其实是中国自己在承担,经济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中国抗美援朝开支的战争经费共计62.5亿人民币,大致等于1950年全年的财政收入,消耗各种作战物资达560余万吨。这还不包括欠下苏联的30多亿卢布的外债。
更糟的是,战争期间中国还遭到40多个国家的经济禁运,毕竟这场战争中国差不多是在跟半个地球为敌。
按历史经验推断,这种消耗中国根本扛不住,战争一旦陷入僵持,中国很快就会陷入到“外战消耗--经济崩溃--内乱四起”的历史循环中。
结果打到1951年的时候,中国实际经济情况远好于预期,不仅没有崩溃,财政收入还比1950年增加了104.2%,达到133.14亿人民币。
为什么这一次中国没有按照历史的剧本来走?
1949年成立的共和国虽然表面上看破败不堪,但是已经真正意义上的跨入了现代国家门槛,国家行政空前统一,全体国民也拥有了强烈的国家共同体认同。
此时的普通民众已经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一份子,并且相信国家是在为自己的前途在战斗,于是人们不仅没有像从前那样提防政府,反而还积极的支援起这场战争。
所以拿历史规律来判断抗美援朝的人当然会大跌眼镜,这场战争和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次对外战争都完全不同。
这一次,五亿中国人参战了。
1951年6月1日,中国抗美援朝总会发出了《关于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和优待烈军属的号召》
在这场不到一年的捐款运动中:
东北地区捐款6525.08万元,
华北地区捐款6795.06万元,
华东地区捐款21540.67万元,
中南地区捐款13357.84万元,
西南地区捐款4471.22万元,
西北地区捐款1365.41万元,
内蒙古捐款465万元,
其它地区和个人捐款1132.5万元
全国民众共捐款5.565亿元,可购战斗机3710架。所获金额大大超过原定计划。
也就是说仅靠普通人不到一年的捐款,中国就解决了接近十分之一的战争经费。
当然,光靠捐款还不够,应对战争期间巨大的物质消耗主要还是靠全社会的高强度生产。
当时很多一线工人不得不承受恶劣环境下的辛苦劳动。尽管如此,国民并无怨言,甚至有大量职工自愿义务加班来支持战事。
同时为了解决东北地区炒面(志愿军主食)供应不足的问题,华北以及中南各省的群众家家户户开始炒面供应前线,国家总理周恩来亲自下厨示范。
在全体国民不计个人成本全力支援抗美援朝的情况下,截止1951年底,全国工农业总产值比1950年增长15%,粮食产量增长13%,棉花增长71.6%,生猪增长65%,原煤增长39%。
到1952年底的时候,全国各项经济指标就已经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国家财政状况获得了根本的好转。
即使是国际上的经济禁运所造成的影响也十分有限,中国对外贸易量仅在1952年有所减少,依靠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发展,对外贸易量到1953年又明显增加。
经过整个抗美援朝的三年,中国工农业总产值共增长73.8%,社会总产值增长82.2%,国家财政收入增长1.8倍,全国职工平均工资增长70%。
中国一边和十七国鏖战,一边创造了全球大国二战后经济恢复速度最快的纪录,并在12年后还清了所有的外债和对内公债,奠定了共和国对内对外的国家信用基础。
另一方面,随着战事的发展,军属的政治地位获得空前提高,拥军开始成为全民共识,民众参军的热情也空前高涨。此时国家军队的补充不仅不再像旧时代那样需要“抓丁拉伕”,反而还因为报名者太多而需要进行精挑细选。
朝鲜战争对于美国民众来说,可能只是电视里的几个新闻报道,但对于中国民众来说,是捐款,是加班,是支前,是参军。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战争,作为一个能够成功团结全体国民的现代国家,共和国展现出了极强的战争潜力。
可以这么说,联合国军在朝鲜战场上真正面对的,是五亿觉醒的中国人。
这个古老的民族已经浑浑噩噩的跪了一百年,现在,他不打算再跪下去了。
远东龙吟
————————————
边谈边打的朝鲜战争到1952年底已经彻底陷入僵局,双方在三八线长期对峙,谈也谈不拢,打也打不动。这时候美国国内军人出身的艾森豪威尔还要竞选总统。
无论是要为竞选造势,还是要为谈判施压,美国人都想在这个时候打他几个胜仗出来。然而现实对于联军很骨感,此时在地面战场占据主动是志愿军,联军一直处在被动防御的状态中。
为了改变这种被动局面,火力大佬范弗里特提出了“摊牌行动”的计划。
为了给艾森豪威尔献礼,再加上按照范弗里特的说法这只是个“小行动”,时任联军司令克拉克就同意了这个计划。
范弗里特的目标是插入到志愿军防线后方的平康平原,进而撕碎整条志愿军防线。而在具体策略上范弗里特也来了个“不按常理出牌”。
他没有发挥联军装甲部队的机动优势在平坦地区发动攻击,而是选择了去争夺志愿军把守的高地。
这个策略确实出乎志愿军意料,志愿军在五圣上方向并未布置主力,只有一个第45师共计一万余人。而驻扎在五圣山前面的上甘岭两个高地的部队仅有两个连,一个山头一个连。
这也就是为什么范弗里特认为只是一个“小行动”的原因。
为了确保稳稳的胜利,面对只能同时驻扎两个连的上甘岭,联军派出了美第七师、美第187空降团、南朝鲜第二师、九师、加拿大步兵旅、菲律宾营、哥伦比亚营、埃塞俄比亚营等部队共七万余人 。
按范弗里特的想法,自己兵力火力绝对占优,五天内以两百人左右的代价拿下五圣山前面这两个小高地问题不大。
结果这一打就打了43天。
范弗里特在这场战役中把他的火力理论发挥到了极致,10月14日,美军320多门重炮,27辆坦克以每秒6发的火力密度开始轰击这两个小山包,该火力密度已超过二战最高水平。
一天之内,联军向上甘岭发射30余万发炮弹,500余枚航弹,上甘岭主峰标高被削低两米。
志愿军以反斜面战术应对,在敌方火力轰击时部队进入反斜面的坑道躲避,待敌军发起冲锋的时候再从坑道进入阵地进行防御或反击。
10月18日,上甘岭表面阵地全部失守,第45师逐次投入的15个步兵连全部打残,最少的只剩下不到一个班。19日,第45师发动反击夺回阵地,期间十九岁苗族战士龙世昌为将爆破筒堵在联军新建的地堡内,被炸成碎片。
10月20日晨,联军再度反扑,表面阵地再度失守,此时45师已无一个完整的连队,21个步兵连伤亡逾半数以上。
联军也很惨,投入进攻的17个营打到现在每个营已剩下不到40人。
失去表面阵地后,志愿军转入坑道作战。
10月30日,志愿军在后方炮火支援下发动反击收复主峰,次日凌晨,联军再次发动40余次攻击,未能突破志愿军防线。
11月1日,美七师和南朝鲜九师再度反扑,激战一天被志愿军反击击退,此时45师用于反击的10个连也全部打光。
11月15日南朝鲜九师和美187空降团分五路进攻,45师最后一个连队增援到位,打到下午三点,联军始终无法攻占主峰。
战役一直持续到11月25日,在43天的鏖战中,双方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志愿军击退敌人大小冲锋900余次。联军最终对这两个小山头“望山心叹”。
此役志愿军伤亡1.15万人,其中阵亡4800余人。联军伤亡2.5万人,其伤亡率达到40%以上,超过了美军在二战中最惨烈的战役硫磺岛战役中32.6%的伤亡率。
联军7万余人,配合人类史上最强的火力输出密度,结果连两个小山头都拿不下,这样的结果彻底打击了美军的进取心,从此以后美军再也没有向志愿军发动过营级以上规模的的进攻。
而“范弗里特弹药量”也被打成了世界军事史上一个带有讽刺意味的名词。
随着战争的持续,志愿军的作战能力不断迭代进化,装备上也陆续有更多的大炮、火箭炮甚至坦克送达前线。
到了1953年的时候,志愿军已经可以在一小时内打破敌人正面二十一公里的阵地,能够集中发射几十万发炮弹。
后勤方面,随着防空警戒体系的建立和更多公路的修建完成,补给线上的汽车损失比例已经从战争初期百分之四十降低到百分之零点几。而且还修建了大量的地下仓库和地下礼堂,敌方空袭的破坏力大为减弱。
同时国内经济稳步向好,民众参军热情高涨,志愿军兵源充足。可以说1953年的中国状态正佳,已经做好了奉陪到底的准备。
新的棋手
————————————
当你做好了跟厄运死磕到底的准备时,厄运往往也就快到头了。
1953年,在半岛还想继续打下去的只剩下南朝鲜的李承晚。毕竟美军亲自下场帮忙的机会这辈子大概就这一次,这次不一鼓作气统一半岛,以后就难了。
但是美国已经受够,折腾了差不多三年,自己付出十几万的伤亡代价(其中阵亡5万余人),除了救了一把李承晚以外其他什么好处也没捞到。继续进攻?想想上甘岭,还是洗洗睡吧。
对于另一边的金日成来说,能保住北朝鲜已经谢天谢地,而苏联也无意再继续没完没了的战争消耗。
此时的朝鲜战场就剩下李承晚一个巴掌,拍不下去了。
于是除南朝鲜以外的战争各方于1953年7月在板门店签署停战协议。朝鲜战争结束。
综合各方面的数据,在这场朝鲜战争中,
志愿军阵亡19万余人,
朝鲜人民军阵亡20-40万人,
包括韩军在内联军阵亡68万余人,失踪47万余人,其中美军阵亡5万余人,失踪8千余人。
(注:美方把阵亡人数和失踪人数分开计算,中方将最终失踪人数全部列入了总阵亡人数)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南朝鲜没有签署停战协议,所以理论上今天的半岛仍处战争状态,这个局面和我国的某海峡颇为相似。
对于中国来说,抗美援朝是被逼到绝境后的逆风翻盘。志愿军在这里把能揍的列强都揍了一遍,一战洗刷百年国耻,自此再无列强敢觊觎中国的领土。
东北局势也得到了彻底的稳定,避免了成为冷战前线的命运,断绝了苏联驻军的念想。
这是自1840年以来中国第一次真正解决了国家存亡的问题,并藉此获得了经济发展所需的长期和平。
中国也凭借此战奠定了自己在社会主义阵营二当家的江湖地位,并在战后获得大量援助,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打下了必要基础。
同时,抗美援朝的胜利让国人看到了国家复兴的希望,掀起了海外优秀人才回国的浪潮。
中国虽然跨入现代国家门槛的时间很晚,但其毕竟是一个统一运营了数千年的文明古国,家国情怀与生俱来,一旦跨入现代国家门槛,让国民看到真正的希望,其产生的向心力绝非其他普通国家可以比拟。
1955年,中国用11个朝鲜战争中的美军战俘换回了被美国非法扣留的火箭专家钱学森,并在之后开启了两弹一星的工程。
朝鲜战争后的中国不再是列强的棋子,而是以棋手的身份加入了列强纷争的天下棋局,并成为后来美苏冷战格局中的关键变量。
1958年,苏联提出在中国海岸建立用于和苏联潜艇联系的长波电台,这意味着在中国建立军事基地,被中国一口回绝。这样的底气自然就来自于当年胖揍十七国联军的朝鲜战场。
1960年,中苏关系走向恶化,8年后,中苏严重对峙,苏联在边境部署了近110万的大军,而中国寸步不退。
1969年,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爆发,中国边防军毙伤苏军230余人,毁伤坦克装甲车辆19辆,中方阵亡71人。
至此,共和国已经和所有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交过手,并在1971年替换中华民国正式成为五常之一。
1991年,苏联灰飞烟灭,又过了20多年,中国终于走到了列强棋局的最终决赛场。
这一次,中国的GDP排名世界第二,工业产值超越美日德之和。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