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年受教育往事 初中三年
2.初中三年
概述
·总评:堕落的三年。
背景:升学后,由于自己的心胸以及客观的原因,我逐渐自闭,然后偏激。
·我踏入初中发现,身边没有一个以前认识的人,孤立无援。
你可能要问,怎么不去发展人脉呢?我只能苦笑说,这是前面我回答过的问题了。我们很多人,甚至直到现在大学,都不敢说话,社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其次,我身边的人让我感到不快。我当时的室友,基本可说是对老师阳奉阴违,但他们成绩很好,所以无所谓。我还是太老实了,我难以接受虚伪。
·另外,我也开始玩起来了。初一在放飞自我,成绩下降很多。
但由于自己的尊严,以及没有别的出路,我最终走上了一条偏激的路。
我开始像那种励志文章里写的一样刻苦用功,例如:每天洗冷水澡激励自己,并断绝游戏(这是不是很像当代大学生想要刻苦用功?)。断绝游戏,并且也就断绝了和那些室友的来往。大概初二下初三的时候,成绩就基本符合自身定位了。关于那些室友,我不知道他们现在如何,希望他们过得好吧。
场面
·学雷锋辩论
这或许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
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光明。
现在想来,我的初中语文老师很有情怀,她组织了一个周五下午第三节课的辩论。
这确实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方式。
遗憾的是,学生的思维早已僵化,作用可能不是很大。学生甚至会觉得,让我早点放学回家吧(因为一般周五最后一节课是可回家的)。这场辩论具体细节,我已记不清楚。
我在支持学雷锋的一方,然后,我输了。当时就有人感到惊讶。
我们当时并没用历史事实辩论(不涉及具体雷锋存在问题),而是理论辩论,我输了。
·作文
这是我很遗憾的事情之一。
小学时,我写过一些在当时看来很有意思的东西;中学时,也很自由,几乎想写什么就写什么;高中,我们的术语是:任务驱动型作文。
太阳底下无新事,我希望大家读历史的同时,能够从当下看到历史的痕迹。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如不加借鉴,还会发生。
同样,很少有人能够超越时代提出崭新观念,自己冥思苦想所得到的,或许历史上早就出现了。
我要反思的是,我曾经,在中学的一次作文训练里面歌颂纳粹。
这是真的。
我还记得我的语文老师把我叫到她跟前,问我为什么要写这种东西。我没有说话,我当时应该是不知道说什么。这也是我们青年的问题,不会说,不能说自己的想法。
我一直,想要一种崇高的东西,我当时发觉,周围的同学们精神层面很堕落,“民族文化”几乎没有,于是就有了民族主义的想法,然后就欣赏起了历史教材上的法西斯主义。可悲。
想来也是,历史教材上对德意志第三帝国的批判很少,只让年幼的我感到是一出意志的悲剧。所以,我在那篇作文里幼稚地模仿了一个纳粹党徒。可悲。
其实这些,也都是当时的时代潮流。彼时互联网舆论气氛活跃,什么都可以谈,我们也什么都可以写;另外,当时法西斯主义确实有市场(更可悲的是,甚至现在也有)。我当时,并不怎么上网了解信息,但这种影响,却直观地体现在我的身上。
我的老师看到自己的学生交上来一份这样的作文,她作何感想啊!
我甚至还是她的课代表。
·小组学习
这也是一个失败的实验。
实验的发起者是数学老师,她设想将班上同学分成数组,然后方便小组讨论。
粗略说,就是把几个同学的拼到一起,整个教室中像是有数朵花朵,就这样实验了一段时间。
但是,学生的共同讨论能力不足以支撑这种讨论体制,我们,还是太贪玩了。其结果可想。
·有趣的事
我的政治老师很有意思。他的普通话不标准,我们私下时常模仿。他应该是会上网的,能说一些有深意的话。还是不说了吧,他可能不希望我说。
·另外还有件小事。
初中政治考试有道题目,据说,全年级只有一位同学回答出来了。
那道题答案是“延安文艺座谈会”。
我当时惊为天人,现在想明白了,也惊为天人。
那题,应该是对应2014年10月15日文艺工作座谈会,回应历史。
但我们一般都死读书,既不了解过去的延安,也不了解当下的时政。
我记得那是我们班上一位女生,名字我也记得。
真是惊为天人。
·一丝光明
《1984》
我约在初二读到,这是我第一本读懂了的书。这本书迄今,已伴随了我10年。我对它的一些情节极度熟悉,并随年岁增长,越读越懂。
·盗版书摊
学校里面时不时会有卡车开进来卖盗版书。
书全部摆在地上,随便挑。
都是盗版的,因为纸张很差,会脱墨,也有些味道。
但很便宜。虽然大部分书都是通俗流行读物,但好书也不少。我初中高中在一个学校,因此多有光顾。我买过《平凡的世界》、《麦田里的守望者》、《乌合之众》等等书。
关于我的阅读史,这里也不展开了。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