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
這句話是美國矽谷的創業精神,如果到一步一步的腳踏實地完成項目再去融資、申請專利,已經來不及了
所以要一步一步的虛實參雜,除了要將自己的發明照著時程慢慢開發,也要半哄半騙你的投資人將錢砸在你的計畫上
如果我一直深信著我說的話、那我這樣還叫說謊嗎?
我這個禮拜看完了在Disney+上線的「新創大騙局」,一開始會知道這個女「夢想家」伊莉莎白霍姆斯(Elizabeth Anne Holmes )其實是來自我非常喜歡的YouTuber- 小Lin說,有做一集影片介紹女主角的背景以及她的蓋世騙局。
我舉幾個我相當喜歡的案例跟大家做分享:美國前國務卿—喬治•舒茲(George Pratt Shultz),解決前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和美國雷根總統的兩國之間冷戰(Cold War)。
他告訴女主角公司(Theranos)的御用律師說:「我要成為你跟我孫子的中間人、這個方法對戈巴契夫有效,我相信對你也有效。」
因為一些緣故,所以律師來找他的孫子麻煩、擔心將公司的內幕爆料出去。
但其實他的孫子說謊,他一直是華爾街日報記者的線人,跟舒茲說他沒有當線人。
從這兩點我想要分享一下觀點:
- 如果孫子他一開始誠實說明狀況、讓他的外公盡所可能的幫他,畢竟「血濃於水」,再怎麼樣他的外公都會幫他,即便他是Theranos 的董事會之一,一樣會去撥亂反正。
- 在劇尾,舒茲跟華爾街日報的記者說要發明一段聲明稿。說他相信錯人了、不僅是在飯桌前譴責他的孫子、甚至在公開媒體上說他的不是,讓祖孫之前的感情降到冰點。
承認錯誤這件事情好像已經變得非常難,因為牽涉到下面:
1.認知失調是指當人們面臨兩種不同的想法、意見、態度時,會出現焦慮情緒。
《錯不在我?》[Mistakes Were Made (But Not by Me)] 一書的共同作者塔芙瑞斯(Carol Tavris)解釋道:
「當我們的自我認知——我很聰明、我很棒、我相信這個想法是對的——被某個證據反駁,顯示我們一點也不聰明、我們的舉動其實害到其他人、我們相信的事情不是事實時,就會出現認知失調。」
2.《錯不在我?》的另一名作者亞隆森(Elliot Aronson)進一步指出,一旦人們出現了認知失調,「他們的大腦就會想方設法地說服自己沒有錯,就算有一大堆證據顯示事實不是如此」。
3.認錯的不悅情緒
4.德高望重的永遠相信自己的眼光、要不然他們怎麼爬得到現在的位子?
在這個禮拜五的時候也感謝Ace門市的周周舉辦了讀書會,讓我認知到我知識層面的不足以及怎麼樣的去面對自己從「生命到死亡」的一切規劃。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靈魂急轉彎」這部Disney 的電影,因為裡面的詞「火花(Spark)」就是我們在人生中面對的課題。
我們生命中執著、有熱情的地方在哪?
我的火花是:「想要用自己的力量去影響更多的人、去做好事,比壞人更有心機才能當一個好人。」
回到開頭: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
希望我能偽裝到我真正成為那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