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感知 & 推理認知
日常感知是常人皆有的,是對日常事物在較狹窄的時空內的感觀認知;推理認知是較難得的,指在較寬廣的時空內主要透過推理而達致的認知。當然兩者只是程度的差別:前者主要依賴感觀知覺,而並非全無推理;後者主要根據推理,而不是與感觀毫無關係。本文舉兩種例子去討論箇中的一些差異。
第一類例子是關於對大型社會事件的判斷問題。譬如,當你聽到在俄烏戰爭中有不少烏克蘭平民被屠殺的情況時(不是指被飛彈打中那種,而是指被活捉那種),你會否問:為什麼他們不早點離開家園,避開惡運呢?固然,原因是多樣的,不一而足,如沒能力離開,但我懷疑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由於某些人的思維模式太過依賴日常感觀而欠缺推理,導致當俄軍一日未殺到門前,他們仍覺得生活如常,沒有什麼好擔心的,可是當大難臨頭時,驚覺已經太遲了。假如他們是善於推理認知的,應該會較早留意大局發展,並且加上相關的背景知識(如歷史、地理等),便可以及早推測禍之將至,而較早籌謀避難了。
當然這種事例是很多的,例如,某人根據對世界和中國政局現況的掌握,以及加上相關背景知識,可能推測未來幾年之內香港情況不妙的機會頗高,但總會有些人單憑感覺現況還可以,看不出有什麼好憂慮的。在金融經濟領域中當然亦是很多例子,尤其是當經濟好境、市場蓬勃的時候,是很難說服別人相信未來潛伏著大風暴的;若是能夠有根有據地預測準確,那固然是別具慧眼。
一般人多專注於日常較狹窄的時空尺度(有其好處——活在當下),致使較依賴日常感知,而未能重視發展推理能力,使自己「活在」更廣大的時空中。重視推理的人,雖然較不受當下時空的規範,不過就有迷失於思想迷宮的危險性了。歸根結底,還是要拿揑好活在當下與思想超脫之間的良好平衡。
我想略談的第二類例子是關於科學和驚奇感的。與不少科學家和哲學家一樣,我對科學的發現不時感到驚訝,覺得匪夷所思,贊嘆當中的奧妙。試想想,科學認知是跨越何其巨大的時空尺度,其中的推理是多麼複雜和精妙(而涉及的理論構思和實踐驗證又是可等的創意和創造力),是日常感知所遠遠無可能達到的。在科學中找教人驚訝贊嘆的例子是很容易的,我最近留意到這個新近發現:基本粒子,質子(proton),內裡其實發生著極其複雜的事情!是的,是極其微細的基本粒子的內裡結構問題,究竟結論是怎可能推出的?!
我常覺得對世界保持一份驚奇感很重要,使生活有趣得多,甚至會產生一些神祕和莊嚴的感覺,而似乎推理能力和驚奇感是有關係的,因為,能推理才可看得深遠,看得深遠便會感受到事物的奧妙,感奧妙便覺驚奇也。(但這裡並沒有否定日常感知對我們的其他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