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番扛厝角的雜想
「憨番扛厝(廟)角」一詞流傳於嘉南地區,指的是以「番人」造型設計的廟宇斗栱裝飾。特別的是,這裡的番字非關平埔族,相傳是在荷治時期,漢人因不滿殖民政權的欺壓,遂將其人高鼻深目的特徵誇張化,設計成屋簷裝飾,永遠壓在梁柱下方,藉此一吐怨氣。
然而,跨過濁水溪以北後,就沒有「憨番」裝飾了嗎?
其實還是有的。不過在造型上往往因地制宜,衣著未必就袒胸露背。
有些建築界學者表示,希臘式建築原本就有以力士、女人造型頂柱的設計,東方建築也有取神獸造型、佛教金剛做基石裝飾的傳統。不管如何,扛梁負重這種任務,似乎都被視作低階層的苦力活,如果是龍生九子、神話瑞獸的形象,或許還享有一點地位;具備人類形體的頂柱者,則多半是被設計來調侃或嘲諷的角色了。
這算是一種深植人心的工作歧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