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與催淚瓦斯罐,已經成為新一批的博物館藏品
Black Lives Matter運動越演越烈,美國的博物館除了成為爭議雕像的新家,博物館在這次運動中還有一個任務。
街頭抗爭運動中最常出現的防毒面具、頭盔、標語牌、催淚瓦斯罐,是抗議者的小工具,也是這兩個月Black Lives Matter 運動中,紐約歷史學會與史密森尼爾非裔歷史博物館收集的主要目標。
紐約歷史學會自成立以來便有收集重大事件遺留物的慣例,以見證者的角度為下一代預先保存歷史,收藏的範圍涵蓋了大型慶祝、抗議到自然災害。從2001年911恐攻後,他們提出了History Respond Initiative,以「即時徵集」回應社會上正在發生的事,目前已進行物品收集的社會事件包含2011年佔領華爾街運動、2017年女性大遊行等。今年則同時進行BLM與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的物品徵集。
這並不是歐美地區第一次以即時收藏回應當代發生的事件。倫敦的V&A博物館在2017年女性遊行之後,收藏了粉紅色的貓咪帽子。而史密森尼爾非裔歷史博物館收集了2014年抗議黑人被警察殺害的遊行活動遺留物。
近年發生的各大事件都迫使世界各地的博物館不能再以平常的方式回應社會。
其實,2014年,台灣的中研院史語所也在318學運後,進行抗議相關物件的徵集與創作者指認。
318學運,又稱為太陽花運動,是一場由大學學生主導,針對《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遭立法院強行通過審查的抗議運動,抗議學生在運動期間佔領位於台北市的立法院,為期24天。
抗議學生準備退場時,中研院人員以保存歷史重大事件為由,請學生協助收集場地內的相關文宣與裝置。給學生的信件中尤其提到了四個要點:
- 以現場、手工創作和加工,具有一次性,無法複製的物品優先。
- 有些物品無法在維持完整無缺的情況下取得,需要一些科技上的處理方式,再請集思廣益。
- 請注意到這些海報、文宣的背景和環境。請設法提供它的背景訊息,比如用相機拍攝它的位置和環境等。這些訊息將來都有助於進一步重建歷史的現場。
- 也許無法完全取得所有的海報、文宣和文物;不可避免地,會有個人「取」或「捨」判斷。
實體物件之外,中研院也收集了電子影片、錄音、照片、線上文宣等。將實體物件以拍照方式數位化後,一並上傳線上資料庫。這七千多件實體物在2016年交由台灣歷史博物館保存與管理。
人類使用過的物品,都將成為後人還原歷史時的參考資料。
非裔歷史博物館館方提到,他們通常會尋找一個對抗議者有紀念性,足以讓他們說出故事的物品,例如他們曾經穿戴過的東西。
紐約歷史學會也列舉了一串物件徵集相關的要求,同時說明道他們不一定會接受所有送來的捐贈物品。
提出收集318運動的中研院研究員雖非藝術史或博物館專業,卻很有先見之明的要求盡量保留物件的原始脈絡。但他沒有特別針對具有個人意義的物品,而是將整個運動作為集體來看待,稀釋了個體經驗對運動的詮釋。
作為一個權力機構,中研院對於徵集物件價值判斷交給幫忙收集的學生們。相對於博物館具有專業典藏團隊,對購藏行為具有原則性的價值判斷,中研院此舉不一定是最好的方式,卻也説明了這批物件是以抗議者為主體,而不是一個相對客觀的旁觀者。
最後我也提出一個問題,作為見證人的我們真的能判斷什麼該留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