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李永峰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去年年末,推薦的幾本書

李永峰
·

《被禁锢的头脑》

作者:[波兰]切斯瓦夫·米沃什

译者:乌兰/易丽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为波兰驻法国大使馆的文化参赞,米沃什活跃于知识分子们的派对中,与艾吕雅、聂鲁达等人相熟,但是他难以接受法国人所认为的,“普遍思想”对于整个地球都是正当的。因为他来自波兰,他知道这些“漂亮的空话”意味着什么。他已经看到了很多文化界的朋友,尽管他们曾经有过活跃的个性,见证过苦难与多彩的生活,但现在,他们正被一种来自苏联的“普遍思想”切割掉过去,变成伪装者,思想的奴隶,或者被处决的秩序的敌人……米沃什作为一名敏感的诗人,在这种“普遍思想”禁锢他之前,选择与波兰体制决裂,流亡西方。1950年代,米沃什写下了《被禁锢的头脑》一书,他称这是与20世纪的恶魔——对历史必然性的黑格尔式信念,认为历史沿着注定的路线发展——所进行的斗争。今天,东欧的体制早已解体,米沃什也成了波兰历史上反抗极权的“道德人物”。但“被禁锢的头脑”依然在地球上的某些地方比比皆是,比如东亚某国。而且在大国崛起年代成长起来的人中,比例似乎还特别高,历史必然性的内涵不同了,但是为了沿着“注定路线”发展而“统一”(或者曰禁锢)思想的路径依然继续。在21世纪的今天,上个世纪前半叶的几本书,与我们的距离似乎突然变近了。比如《被禁锢的头脑》,比如《动物农庄》,比如《美丽新世界》。

《说吧,记忆》

作者:[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译者:王家湘

上海译文出版社


纳博科夫的小说,我谈不上特别喜欢,但这本《说吧,记忆》,每隔一段时间总想拿出来翻翻,不过一向不是从头到尾的通读。人在年轻的时候,细微的感情与感受特别丰富,但大多是水上留痕,转瞬即逝,记忆甚至都来不及捕捉。纳博科夫却在几十年后,把这些痕迹写成了一本书。因为这是滋养他一生文学书写的基础。在完成这本自传前,他其实已经在不断反刍这些少年时的情感了。比如小说《天赋》里面,诗人记起自己生病时,母亲给他买圣诞礼物的场景,礼物是“一支巨大的多边形的费伯牌铅笔,四英尺长,粗细度与之相称。”《说吧,记忆》证实,这是纳博科夫自己的一段经历。甚至,那本给纳博科夫带来盛名的小说《洛丽塔》,主人公所爱恋的少女,在《说吧,记忆》里也有其影子?那段感人至深的少年人爱情,从乡下小路到彼得堡的各类博物馆,热恋中那些细腻的感触,在几十年后回忆想起来依然令纳博科夫痛苦不已。布尔什维克的革命,让纳博科夫举家逃亡,从此离开了他的所爱。对于人类的心灵来说,外在的物质环境,绝非决定性的。作为俄罗斯贵族的纳博科夫,他从小所接受的教育和经历的事件,距离今天的读者都非常遥远了。但是他的心灵所体会的那些情感,却应该是每个读者或多或少都曾有过的。只不过,谁能有纳博科夫书写和记录的才能呢?但是读他的书,多少可以激活我们自身的一些情感记忆。

《枕边书》

作者:[美]帕梅拉·保罗 编

译者:濮丽雅

湖南文艺出版社

与其他几本书相比,这本书不算经典,但是很有意思。“枕边书”是《纽约时报书评周刊》的一个专栏,内容全是对作家的访谈。这本书是这个专栏文字的合集。美国有两个最著名的书评类杂志,一个是《纽约书评》(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以书评的形式谈论文化与时政,读者以知识分子为主,(这也是四季书评所学习的对象);另一个就是《纽约时报书评周刊》(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依托于《纽约时报》,面向大众的文化类刊物。《枕边书》来自于后者。这里所访问的作家,其实涵盖面十分广泛,包括了施瓦辛格、美国前防长鲍威尔、美剧《绝命毒师》主角扮演者布莱恩·科兰斯顿等等。当然,更多的还是尼尔·盖曼、大卫·米切尔这类写作文学作品的作家了。“枕边书”专栏,如名所示,是给人睡前阅读的,这本书也可以发挥这个作用。只不过,当很多作家访谈整合到一起之后,其信息含量就不是短暂的睡前时间可以消化了。因为同样的话题,不同的作家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比如对待《尤利西斯》和《白鲸》的态度;而很多作家共同推崇某些书某些人,也会让人好奇,比如不下五个人提到《愤怒的葡萄》,在世的作家中,非虚构作家作家迈克尔·刘易斯和加拿大小说家门罗,则格外受到重视。翻阅这本书,大致也可以了解英语世界的文坛现状,这与中文世界通过翻译来了解的英语文学界也许有所不同。比如,书中不止一个人表示喜欢的历史小说《提堂》、作家爱德华·圣·奥宾的《梅尔罗斯》系列小说,过去我毫不知晓,在中文世界似乎反响也不大。这类可挖掘的信息还有很多。

《荷马之旅:读书与远行》

作者:理由

出版机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荷马史诗是西方文化的万泉之源,中国与之相对应的著作大概只能是《诗经》了。只不过,现代人进入荷马史诗的世界,要远比进入《诗经》的世界更容易。因为精神层面上,希腊人属于现代。《荷马之旅》一书,是中国老作家理由,消磨了四年时光,围绕《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荷马史诗,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之后的结晶。理由在踏足荷马史诗所提及的众多地方后,参照诗句内容与西方所积累的庞大“荷马学”成果,尝试抵达西方的文学之源。理由观察敏锐,探访过程也生动有趣,且全书充满了关于文学与历史思考,这是一本可以带领中国读者认识荷马也认识世界的好书。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

作者:《巴黎评论》编辑部(The Paris Review)

译者:多人合作

出版机构:99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海明威说,“每期《巴黎评论》我都有,我非常喜欢上面的访谈。如果把它们编成书,那将是伟大的书。”从1953年创刊至今,一共三百多篇的访谈,几乎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全世界最重要的作家,这已经成为当代文学的独特文本。由“99读书人”组织翻译的《巴黎评论·作家访谈》在2019年出版到了第四卷,同时也开始翻译出版《巴黎评论·诗人访谈》卷。外语文学的中文译本,拓展了中文读者对于文学本身的理解与想象;而《巴黎评论》这些作家访谈的译文,则让中文读者密集地直面那些叙说着“智慧、荒唐、愤怒之言”的大作家们,了解他们创作时的内心,了解他们的焦虑与希望,他们的习惯、技巧与性情。这一“伟大的书”影响之下,中文世界新一代的读者与写作者对于文学的理解与驾驭,也许将抵达新的高度。


http://liyongfeng.blog.caixin.com/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