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史學加000311《史記》卷十七〈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03推恩眾建:用道德大旗削弱諸侯
──────────原文──────────
漢定百年之閒,親屬益疏,諸侯或驕奢,忕邪臣計謀為淫亂,大者叛逆,小者不軌于法,以危其命,殞身亡國。天子觀於上古,然後加惠,使諸侯得推恩分子弟國邑,故齊分為七,趙分為六,梁分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子為王,王子支庶為侯,百有餘焉。吳楚時,前后諸侯或以適削地,是以燕、代無北邊郡,吳、淮南、長沙無南邊郡,齊、趙、梁、楚支郡名山陂海咸納於漢。諸侯稍微,大國不過十餘城,小侯不過數十里,上足以奉貢職,下足以供養祭祀,以蕃輔京師。而漢郡八九十,形錯諸侯閒,犬牙相臨,秉其阸塞地利,彊本干,弱枝葉之勢,尊卑明而萬事各得其所矣。
臣遷謹記高祖以來至太初諸侯,譜其下益損之時,令時世得覽。形勢雖彊,要之以仁義為本。
──────────翻譯──────────
漢朝平定天下以後百年之間,諸侯王與天子的關係更加疏遠,有的諸侯王驕奢起來,習慣於聽從奸邪之臣的計謀去做淫亂之事(忕【音同是,習慣的意思】邪臣計謀為淫亂),嚴重者謀反叛逆,輕微者不守法度,以致危及生命,喪身亡國。天子借鑒上古的方法,然後增加賞賜恩惠,讓諸侯王得推廣朝廷的恩賜,將封地分賞給子弟們(使諸侯得推恩分子弟國邑),所以「齊國」因此分為七國,「趙國」分為六國,「梁國」分為五國,「淮南國」分為三國,連同天子的旁支庶子被分為王者、諸侯王的旁支庶子被分為侯者,共有一百多個。當年吳楚反叛時,有的諸侯王先後因犯罪而被削減封地,因此「燕國」與「代國」失去了北部邊疆的郡,「吳國」、「淮南國」、「長沙國」失去了南部邊境的郡,「齊國」、「趙國」、「梁國」、「楚國」的從屬郡、名山、水池也都被朝廷收回。諸侯的勢力漸漸衰弱,大國不過十餘城,小侯不過數十里,對上足以完成獻貢給中央的職責(上足以奉貢職),對下足以供養祭祀,並能捍衛輔助京師。而漢王朝直轄的郡有八九十個。交錯在諸侯王國之間,縱橫交錯,互相牽制,控制著要塞的地利(秉其阸【音同隘,險要之地的意思】塞地利),形成了本幹強大、枝葉弱小的形勢,使尊卑分明而萬事各得其所。
臣司馬遷恭謹地記載了高祖以來到太初間的諸侯王國的情況,用清單的方式記錄從每個王國第一次被封地到後來的興衰損益時間,使後世得以觀覽。現今朝廷形勢雖強,處理好與諸侯王關係的關鍵在於以「仁義」為本。
─────────解說與心得─────────
這一段內容所提到的政策,就是漢武帝時期有名的「推恩眾建」。
這個政策可謂是文帝與景帝時期的「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加強版。為何稱為「加強版」?主要是因為它將「眾建諸侯」這個政策,冠上了一個富麗堂皇的理由:「推恩」。何謂推恩?就是推廣高祖劉邦當初為了照顧子嗣而進行分封的美意。換言之,往後不要可以把封地「僅僅」交給唯一的接班人,而是應該推廣到每個兒子才行。
在這個美意下,如果往後每個諸侯王「只有」兩個兒子,那麼只需要傳上個十個世代,最初的封地將會被分成1024份。因此,無論最初的封地有多大,在這樣的分封下,後代子孫就如同劉備那樣,也只能賣草鞋才能維生。
做個比較精確的計算,所謂的一個世代,通常是指父親與兒子的年齡差距,平均來說,大約就是二十五到三十年左右。換言之,漢武帝即位到西漢遭王莽篡位還有133年,每個諸侯國大約還可以傳五個世代左右,如果仍以每個諸侯王「只有」兩個子嗣來看,到西漢末年封地將會被分為32份以上。如果封地僅剩下最初的三十二分之一,對中央的威脅將會越來越低。
也就是說,最初的封建方式只會讓各諸侯王與中央越來越疏遠,進而越來越驕奢。但在「推恩」的加持下,諸侯王也不敢不接受「眾建」的規定,結果各諸侯王的勢力將會越來越弱,連想驕奢的資本都沒有。
司馬遷身處在執行這個政策的時代裡,眼見朝廷想到如此好的約束諸侯方式,內心應該是相當激動的。因此在這一卷的最後,司馬遷並沒有用他最常用的自稱「太史公」,而是稱自己是「臣遷」,以表示對朝廷的認可。想到此,既然司馬遷對漢武帝的這項政策是如此肯定,那麼他所寫的〈今上本紀〉真的只有謾罵,所以最終遭到銷毀嗎?這項歷史謎團或許得等到新的史料出土才能證明吧!總之,司馬遷之所以寫下這篇〈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的用意就是,紀錄漢朝開國至今面對諸侯王的日漸壯大,最終以「推恩眾建」的方式解決了!至於年表部分就不再細看,就讓我們繼續往下一卷邁進吧!
以上,就是這段史料給我的小小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