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T只是投機泡沫?如何計算避免NFT價值爆破?
世界首個經濟泡沫事件發生在1637年的荷蘭,就是知名的鬱金香狂熱(tulip mania)。當時一開始只有富裕的植物愛好者購買高價的鬱金香球根。後來隨著鬱金香更加廣受歡迎,鬱金香價格大大大升。
這時,對鬱金香毫無興趣卻願意花大錢購買的投機者受吸引進入市場,藉機哄抬價格賺錢,如果是品種較稀有的鬱金香球莖,單月價格落差可到20倍左右,一株鬱金香球莖甚至可以價值一棟豪宅。受投機鬱金香的巨大利益吸引,後來資本較少的普通農民、工匠、麵包師傅都紛紛進入市場,歐洲的證卷交易所甚至特地增設了鬱金香櫃台,進行票據而非實物交易。但鬱金香價格突然大量崩落,原因是找不到買家,其價值暴跌到只值一顆洋蔥。後世將「鬱金香狂熱」視為「投機泡沫」的同義詞。
最近坊間開始認為 NFT 也漸漸出現「鬱金香狂熱」的狀況。兩者情況是否可以類比?而 NFT 的結果又有可能與「鬱金香狂熱」相同嗎?
NFT崩盤是鬱金香狂熱的歷史重演?
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opensea 交易量走勢圖
來源:https://dune.com/queries/3469/6913
事實上在NFT市場存在已多年,以前可說是乏人問津,隨著整體市場大量參與以及各種創作的興起,到2021年7月交易量達34.2億美金,創下了史上的巔峰熱潮,延燒到2021年12月創下史上最高峰交易量達49.7億美金,2021年可說是NFT之年。
後來隨著加密貨幣市場緊縮以及熱潮消退,NFT市場也隨之重整,在2022年4月交易量為24億美金,明顯有所回落,而且不像之前充滿各種大小項目交易,目前交易市場多以大型項目,如Azuki、無聊猿系列(Bored Ape Yacht Club, BAYC)項目所撐起。NFT市場交易量反覆起落,若不慎選有潛力有規劃的投資項目,不乏像鬱金香狂熱一樣爆破的可能。
投資者能否避免崩盤與NFT鬱金香事件?
NFT的崩盤源自參與者的動機,若動機為投機性質,自然容易隨著炒作大漲與崩落。常見手法為加密巨鯨大量囤積 NFT,在上漲時大量賣出並吸引新投資者加入,無法維持穩定交易時便會到泡沫化,也就成就了NFT鬱金香現象。常見的另一種手法為,項目創始人發生「Rug Pull」,也就是所謂的捲款跑路,拋棄項目團隊並捲走資金。
NFT的發展重點為NFT賦能和團隊策劃,一個好的NFT項目在項目發行時會提供NFT發展路線圖,闡述將如何應用資金,而參與者可以獲得哪些利好,也就是所謂的NFT賦能。投資者可以考慮自身的NFT屬於哪一種,從而更有效地計算風險。
NFT 4大功能類型、計算風險避免爆煲
- 會員證型:購買NFT後保證有特定優惠功能,例如投資工具使用、加入特定社群等等。
- 元宇宙型:此類型可享有後續同一個創作團隊釋出的 NFT 系列空投以及功能,像是代幣、土地甚至是實體商品的兌換。
- 可兌換型:持有NFT可直接兌換實體商品,例如BAYC 曾和adidas 合作發行 adidas original NFT,就可兌換限量球鞋。
- 道具功能型:應用於 GameFi 中的遊戲道具或DeFi 協議的加成物品來使用,例如最近熱門的StepN中的NFT球鞋。
一個NFT可能會有多種賦能,重點在於團隊是否有能力實現賦能,例如Bored Ape Yacht Club 推出了多樣化的實體商品聯名,並捐助猿類自然保護區,而NBA推出Top Shot虛擬球星卡,將傳統的球員卡數位化,更方便二級市場流通。
在市場上揚時獲利隨手可得,但在市場下跌時自然會淘汰不良項目。假設NFT將會是長期存在的技術,那麼當中自然只有優質項目,即可以產生多元應用與社群價值的NFT,才能穿越牛熊市的危機,真正與持有者產生連結與創造商機價值。
此文同時刊登於每日幣研:NFT只是鬱金香狂熱?如何計算避免NFT爆煲?
每日幣研是一個由來自台灣、香港的寫手所創立的自媒體品牌,我們致力於將艱澀難懂的區塊鏈及加密貨幣知識傳達給更多人瞭解,目前主要出沒的社群平台為 Instagram,歡迎 follow 我們 @crypto_wesearch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