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什麼在主導你的人生?
透過標竿人生,探索生命的目的。第一集談到了萬事萬物源自於神,生命的源頭在於創造主;第二集談到你我的存在絕非偶然,我們每個人都是經過精心設計所創造出來的傑作,是道道地地的獨一無二。本篇要思想的是,我們活著之所以能夠持續向前,是來自什麼動力;什麼在主導你的人生?
人的出生是被動的,沒有自主權,可是「活下去」就不是了。活下去,是每個人所擁有的基本權利,也就是所謂的生存權;但是,活下去也不是自動發生的,需要強大的力量,也就是所謂的驅動力;驅動力帶來生命力。只是,讓每個人活下去的驅動力,可能各有不同;驅動力不同就帶出不同的結果,事關重大,值得好好思考。
每一個選擇與行動的背後,一定有著某個主要的驅動因子。舉例來說,不管喜不喜歡、情不情願,我們大多數人都選擇準時上學、讀書學習,或者準時上班、努力工作,背後的驅動力是什麼呢? 可能是為著未來的功成名就,或著為著將來可以過比較好的生活,也可能是因為父母師長的期待,或者是怕不努力就沒有好結果,怕輸、怕沒面子;也可能是因為對於別人的成功感到嫉妒,被一股妒火所驅動;又或者是因為如果不努力我就對不起誰誰誰的罪疚感,之類的。
總而言之,關於主導著我們各種決策與行動的驅動因子,書中歸納出五個最常見的驅動力,就是剛才提到的這些罪疚、忿恨、恐懼、物質享受、以及別人的期待等五項。不過光憑這幾個名詞,我們都可以意料到,如果一個人的人生是由這五種驅動力來主導的話,這生命不扭曲才怪。以下逐一檢視,順便看看自己是否中了幾招。
首先,所謂罪疚與忿恨,都與傷害有關。罪疚是我傷害了別人所造成的,忿恨是別人傷害我所導致的;我對於傷害了你感到罪疚,對於你傷害了我感到忿恨。不管是罪疚還是忿恨,不管是傷人的還是被人傷的,都讓這個人成為過往的囚徒,一方面被自我囚禁在過往的傷害中,走不出來;另一方面也被關鎖在不饒恕的地牢裡,不願出來。
罪疚的人不饒恕自己,忿恨的人不饒恕別人。被罪疚感駕馭的人,往往不自覺地以破壞自己的成功來自我懲罰,於是,在生活中經常會發生一種模式:明明快要達標了,怎麼就橫生枝節,功敗垂成?!外表看起來好像命運不濟,倒霉連連,但真正的根由可能是因為,在罪疚感中的人,潛意識裡覺得自己不配成功,這個信念帶動了事情的走向。
至於被忿恨驅動的人,因為受傷太重,無法忘懷,在心中忿恨不平,難以開心,等於是自己喝著毒藥希望對方死,讓自己活在長期的二度傷害與痛苦折磨中。這兩種人都活在被過往囚禁的牢籠裡,罪疚與忿恨成為行事為人的驅動力。
第三種驅動力「恐懼」,其力道不遑多讓。造成恐懼的原因百百種,但有一個共同的傾向,就是不敢冒險,以致被恐懼驅動的人經常坐失良機。恐懼也好比一座自製的牢籠,當我們受困於恐懼,就只能瑟縮在小小的角落裡等著一切過去,結果,心想事成,也許什麼都過去了,但也什麼都錯過了。那麼,人們在害怕什麼呢? 為什麼會害怕呢? 怕死、怕病、怕失去、怕失敗、怕丟臉、怕比人差。
但別以為活在恐懼中的人,看起來就是膽小怯懦、低頭無助的樣子,非也,被恐懼主導的人,往往是很優秀很卓越很成功的,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擅長什麼,就挑容易成功的事情做,舉凡自己目前不擅長、感覺很有可能失敗的事,就儘量逃避,能不碰就不碰。我們如果是這樣的人,很容易錯過人生的意義與目的,白走一遭白忙一場,很難成為上帝原創計畫中的那個人,當然就無法活出原本屬於你我的精彩人生了。
第四種驅動力是物質享受。被物質享受所驅動的人,相信物質享受越多越快樂、越多越重要、越多越安全,這其實是個天大的謊言,一個人擁有多少從來無關乎快樂、重要、與安全,可惜太多人都錯過了這個真理。
最後一項驅動力是別人的期待。這個驅動力在華人的世界裡尤其普遍,做這個不做那個,都是因為爸爸媽媽或者某個重要他人、或者無路逃躱的社會氛圍的期待,這樣的人很少關顧自己,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也不知道自己往哪裡去,只能活在別人的期待裡;這樣的人讓別人的眼光變成了緊箍咒,總是擔心別人怎麼想,讓別人的期待操縱自己的人生,讓別人的眼光壓過上帝對他的計畫,終其一生都活在壓力底下。
以上是五種最常見的人生驅動力,每一個都是一個巨大的牢籠,沒有一個可以讓人走上自由喜樂。想到這兒或許就懂了,為什麼現代人活得這麼不自由、生活中充滿了無奈? 原來是我們自己做了錯誤的選擇,讓錯誤的驅動力來驅動我們的人生。
只有一種驅動力可以讓人走出牢籠活出精彩,就是purpose,也就是所謂的目的,我們可以選擇讓目的成為人生的驅動力。
不過這裡所謂的目的,並不是一般性的目的,是具有特定意義的。這個目的早在上帝創造的起初,就已經安置在每個人生命裡了。事實上,每個人獨一無二的性格、天賦與各種特質或優勢,就是為了實現這個目的而量身打造的,所以由這個目的所驅動的人生,最能打造出讓我們的天賦才華獲得極大發揮的人生風景。
以目的驅動的人生,至少有幾個好處,第一、生活有意義、有盼望、有動力,第二、簡化生活、使人生更專注,第三,預備面對永生。本篇先談前兩個好處,至於目的如何讓我們預備面對永生,就留待下篇。
前面是關於一般最常見的五種生命驅動力,每一個都讓我們活得不自由、活得很無奈,接下來就來聊聊以目的驅動的人生,有什麼好處有什麼價值。
1.人生有目的,使生活變得有意義、有盼望、有動力
當人生有了目的,而且知道這個目的可以使我們生命中所有的特質都變得有意義有價值,讓我們對未來充滿盼望;不管發生什麼樣的艱難困苦,心裡都很清楚,這些事情都是有意義有價值的。當我們心裡有著如此堅定的信念,底定不疑,自然會有強大的動力向前邁進,甚至微笑面對了。有句話說,若知為何便能忍受任何,這個「為何」就是目的。如果我們知道了目的,每一個發生都因此有了意義,自然就有力量有盼望、可以忍受任何挫折了;相反地,如果心中沒有目的做指引,小磨小難也難以忍受片刻。
人生沒有目的,就不知意義何在;沒有意義,任何事都變得可有可無、無可無不可了。人常說,哀莫大於心死,其實更大的悲哀是,活著卻不知為何而活。現代人很多人對生活感到乏力,以為是因為工作超載,勞累過度,但其實,或許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所做的事情找不到意義,不知為何而戰。
2.人生有目的,使生活簡化、人生更專注
以目的驅動的人生,第二個好處,就是使生活簡化、人生更專注。
在現代繁忙的生活中,事情一件接著一件來,待辦清單永遠留著一串長龍,收信匣刪了舊的又有新的,永遠清不乾淨,真叫人崩潰。每個人似乎都有一個不知如何say no的問題,時間管理的專家也總告訴我們,要有說不的勇氣。然而,這時我們最需要的,也許並不是拒絕的勇氣,而是人生的目的。有勇氣卻沒有目的,很容易拒絕掉不該拒絕的,接受了不該接受的;如果目的清楚,就比較容易去劃分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因為你可以問自己:這件事有助於我完成我的人生目的嗎?可以就做,不可以就別浪費時間了。目的不僅帶給我們拒絕的勇氣,也讓我們生活更簡單。
十九世紀美國有一位思想家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在用心觀察人們的生活之後,下了一個結論:大多數的人在不知不覺的絕望中過日子,是一種「安靜的絕望」(quiet desperation)。到了21世紀的今天,人們一樣是在不知不覺的絕望中過生活,只是生活的調性從「安靜的絕望」變成了「躁動的絕望」,是一種沒有目標、不知道人生所為何來的的躁動;很忙,卻不知在忙什麼、不知究竟在為何而忙;忙得像停不下來的陀螺,快速運轉卻沒有目的,以致再怎麼轉都仍然停在原地,going nowhere。
人生如果沒有目的,有的人可能蹲在一個地方,不敢冒險,不敢走出舒適圈;有的人可能不停地轉換,轉換工作、關係、教會、團隊、或其他外在事物,每一次的轉換都以為問題會消失,空虛會填滿,卻不知道真正的問題不是環境,而是人生沒有目的,不知道為何而活、不知道去向何處。
目的驅動的人生,會讓我們生活更簡單,行事曆更乾淨,更少的憂愁煩擾,更多的平靜安穩,如同聖經上的一個應許:「堅心倚賴祢的,祢必保守他十分平安,因為他倚靠祢」。簡單的生活會讓我們更專注,只專注於真正要緊的事。專注的力量就像用放大鏡聚焦的陽光,可以點燃乾草紙張;專注的力量就像強力雷射光,足以切割硬鋼硬鐵。
目的導向的人生,讓人可以活得有力量有熱情、可以讓生活更簡單更專注,我相信大多數的人都不反對,但本書對於目的的定義會不會太狹隘了呢? 各種目的都是目的,誰說目的一定要跟上帝的創造有關呢? 關於這個問題,也許可以用作者在書中舉的一個小例子來回答。有一位杜布森博士,在大學讀書時有一個強烈的志願,就是拿下學校的網球冠軍,後來果然達標了,學校還把他的冠軍獎盃永久存放在學校的獎盃陳列櫃,他感到非常自豪;多年之後,有人把獎盃郵寄給他,告訴他那是在學校裝修時從垃圾箱裡找到的。杜布森頓時明白了很重要的一件事:所有的獎盃在不久之後都會被人當垃圾丟棄,時間早晚而已。換句話說,如果人生的目的與永恆無關,都不值得我們投注一生;人活得再久都要過去,人活著的目的要來自永恆,才有真正的價值。
親愛的朋友們,本篇聊了讓我們越活越辛苦、越活越絕望的五種驅動力,不知道您有對號入座發現什麼嗎?要能活出自由、滿有熱情與動力的人生,需要以目的做為驅動力,才能擺脫那五種驅動力的糾纏,Career祝福大家,在接下來40天的旅程中、在一步一步尋找人生目的過程中,恩典滿滿收穫滿滿~~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