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Marino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香港 2020 網上書展 :Marino 願望書單 (Part 2)

Marino
·
·

接續早前的書單推薦,閒話不多說。


釀字工房

動物聾莊2047

香港插畫人Angryangy第五本圖文作品
【香港預言之書】漫畫

《動物農莊》的「未來科幻香港漫畫版」

日常熟悉的種種社會事物與大人物,都成為動物聾莊一部分
專為「大愚若智」的香港人而設的故事

2020 了,預言都不預言了。

Pena Store

Penana 是香港少有的網上小說訂閱平台,不買書也可以加入會員支持一下,創作有價。
另一個優點是書大都可以試閱。

抗爭情書

香港,一個風雨飄搖的日子,一個動盪的時代,一群激烈抵抗的抗爭者。

本來產生傷痕的地方,卻也有治癒的作用。即使生活在黑暗之中,也會有一絲的光明。而書,也可以是解救哀傷的藥。

一個自我流放的愛書人,任由自己的過去塵封在閉鎖的房間。在香港這個地方盲目地生存著,讓心痛折磨自己。十年過去,一封被刻意遺忘的信,一個與他同樣擁有著憂傷靈魂的鄰居,成為契機,讓愛書人走出自己的安舒區。與此同時,香港出現了大規模抗爭,一連串的暴力事件,他在不經不覺間成為漩渦的一部分。他認識了新的伙伴,也讓他重新審視自己與整個城市的關係。他們一同經歷種種悲歡離合和生命的無常。

最後,他鼓起勇氣,打開那封埋藏已久的信,一幕幕的記憶隨字句映入眼簾。他要面對怎樣的真相?他與他的「手足」最後的下場又如何?

*此書作者在扣取其成本後,首500本(暫時)的稿費將會捐給Project R

略看了一點,還滿喜歡文筆和主角的愛書心態。

時代肖像 Portraits of the Era

由二零一九年六月開始,我們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亂世之中,詩人就如畫家般,把每個既陌生又熟悉的面孔以文字描繪成一幅幅人物肖像,細訴城中絮語。十年後、百年後,畫中人或早已不在,其留下之精神卻能掛在博物館內、甚至下一代人的心內,永存。

這裡收錄的數十篇詩,是內在世界無法承載及後溢出的心情紀錄,充斥著這一年對社會、前程以及自身紊亂之思緒的無奈。

是詩集,留給更會欣賞/評論的人

在風雨飄搖的日子,香港人都逆風而行,似乎快要被烈風吹倒,但我堅信香港人是打不死的,就算被摧毁,都不能被打敗。咬緊牙關,迎難而上。

這本小書收錄了我部分的雜文,每篇寥寥數百字,都是我對自己和各位讀者的勉勵。每篇文章前都有我手寫的片言隻字,或採用文章之名,或從文章裡摘錄精華,希望你從手寫字的溫度領略我對人生的態度。

只是覺得有趣,DSE 也是這代年輕人的集體回憶吧。

生命工場

這是一間NGO,一直也挺喜歡他們的商品的,畫風很溫暖也關心弱勢群眾。

你有幫趁過小販嗎?你屋企附近有小販嗎?
在香港不同的大街小巷,有著一排排的綠箱子,
為我們提供價廉物美的貨品,衣食住行,樣樣有齊!
在綠箱子中藏著什麼樣的故事?
面對財團壟斷、急速而無情的城市發展,排檔小販的生計、本地的文化保育究竟何去何從?...

小販面對制度種種打壓,他們有何心聲?
冬瓜伯伯︰「要怨天尤人,倒不如實在地去接受算了。」
年輕小販阿芝斬釘截鐵地答:「如果時光倒流,我都係會做番小販。」

總覺得小販的存在才是真正代表一個城市的生命力,所以很喜歡去市集。
石板街、女人街……希望還能保留香港原有的特色,而不是一堆淘寶貨吧。

REstore 推出《小店見學》傳統技藝承傳系列,透過書刊紀錄即將失傳的香港傳統技藝,介紹並教授 9 種傳統手藝或個體小店,包括手雕蔴雀、繡花拖鞋、街頭書法、小巴膠牌、膠片招牌、活版印刷、老實公司朱義盛及文具舖。

即使失傳,也最少有一個文字記錄……能傳下去就好了,說得輕巧但要用生命和熱誠來實現。

從家中珍藏的3000多張廣東專輯,推介其中100張最喜愛的,憶起過去30多年的人和事。

由年少時第一次買唱片至現在網上下載;
由與偶像相遇至常常觀看頒獎禮和演唱會;
由廣東歌的興起至衰落;

尋找當中的輪廓,留下一頁頁屬於香港的廣東歌印記。

致敬我們聽過的那些香港流行曲。

天窗

天窗網店有不少電子書,適合空間不足的愛書人。

如何與怪物搏鬥,自己卻不變成怪物?


雨傘運動之後,香港瀰漫著絕望、悲觀、無力感,以至犬儒主義、失敗主義盛行。黃國鉅於本書嘗試從四個方面思考香港的命運,提供哲學上、思想上和精神上的出路:

如何理解極權主義,明白這怪物的本質和運作方式?
分析香港式犬儒主義,探索心靈,以及如何克服?
藝術如何能幫我們處理負面情緒,辨認真假?
尼采的酒神精神,又能給與我們什麼啟示?

本書以坦誠的態度、深邃的哲思、無比的勇氣,直視恐怖、黑暗和絕望,從而走出深淵,每個對香港感到彷徨迷茫的人都應該讀。

感到絕望的時候需要一點精神食糧。

重奪話語權!我哋頂硬上!

用爆廣東話──以粵語應考、寫會章、簽租約,讓廣東話佔領文件!
秒殺偽語言──以獨立思維,擊破語言偽術,拒絕「權威人士」的含鉛中文!
創立堅邏輯──以邏輯為劍,釐清思路及語意、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母語,一啲都唔貴,但係就好珍貴。」
Ben Sir唔係得把口,讓廣東話佔領街頭!我手寫我心,用爆廣東話,活化香港語言文化。

「見思維、見世界、見眾生。」
Ben Sir教你破解政治語言,理順思維,講好中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靠把口都可拯救地球。

語言決定思維,有時也會思考是否粵語入文比較好,但需要取舍。

今日香港,重建項目一籮籮,旅遊景點濫、雜、多。 街上只有藥房、錶行,香港歷史、街坊故事早已唔見咗! 「英雄被困筲箕灣」可有聽過?灣仔這個「好色之地」你又知幾多? 獅子山下曾大屋,古時有條護城河;深水埗除了有個喇叭王,原來仲有砌腦王、電話王、風扇王、模型王、錶王和筆王! 大澳舊棚屋已燒清光,但小小漁村傳說多,假期走一趟,絕對是遠離繁囂尋找隱世之所在。 Angryangry筆下的史提分和妹丁,乘著小草文字的翅膀,帶你遊走港、九、新界、離島各處好地方。藉圖文再建香港,讓大家再「見」古今香港。 

回頭看舊香港,畢竟我也算是念舊之人。

倫敦做到的,北京為甚麼做不到,或不願意做?
回顧155年港英管治術,
剖析當今香港「人心未歸」、
中國無法成功管治「世界香港」的深層次原因。

新增終章:從全球史視野看九七之後香港管治模式轉變


今天香港彌漫「送香港終」、「管治崩壞」等負面情緒,為何香港九七主權移交已廿多年,「人心回歸」還是遙遙無期?反觀英治時期的155 年,尤其是「六七暴動」後,社會為何能夠平穩發展,民心歸順?年輕學人鄺健銘審視過去香港處於複雜地緣政治下的管治歷史,並比照今昔,以更廣闊的時空與地域視野,回顧香港走過的路。

鄺健銘指出「香港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而香港作為國際城市的定位,其實早在十九世紀末已經建立。155年來倫敦對香港的管治,靠的是「軟功」,而非像當下北京的「硬碰硬」。這種軟功,似乎更適用於管治這「世界的香港」。英治時期的英港關係,倫敦對港的「間接管治」,乃至當年港英殖民地的政府社會關係、地區行政和公共行政體系建設等,對當下的中國香港管治有重大啟示。

於香港主權移交二十二年之際,鄺健銘以全球史視野為《港英時代》增修版新寫終章。新終章梳理香港內外有關英殖管治的文獻,觀察英國本土發展對香港英治的影響,比較不同帝國管治模式之差異,進而論證九七之後香港管治從英殖靠往日殖的模式轉變。

因為不了解港英時代,所以想看的書。鑑古知今。

不多說,單純喜歡看科普哲學,無用之用。

作者顧汝德為前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曾為港英政府出謀獻策,本書聚焦房屋供應、醫療和教育等普羅讀者最關心的民生福祉,提供相關的數據及文獻,全面分析香港管治制度崩壞的主要因由。

從土地大缺失、「劏房」貧民窟湧現、公營醫療「爆煲」、到中港融合的錯誤定位,點出歷任行政長官及其治港班子的一連串災難性的失策及弊政,如何危害香港人的財產、生活素質以至人命安全。
港英時代最後一任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顧汝德,
研究香港管治問題的三部代表作。

香港回歸後,官商勾結、貧富懸殊加劇,社會怨氣愈來愈重。

曾任英治時代最後八年出任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的顧汝德,近年潛心研究香港政治、經濟和社會深層次矛盾日益深重的原因,結合大量資料和數據,撰寫出他的香港管治研究三部曲,探討了香港自二次大戰結束以後,一直到第三任行政長官梁振英上台,港英和特區不同年代的施政得失。
《官商同謀:香港公義私利的矛盾》
回歸前後,政府和商界陷入矛盾的同謀關係,令民主發展和社會公義賠上了沉重的代價。
《嚴防金融海嘯重臨:香港監管文化的啟示》
香港對金融體系的監管,有效抵禦了亞洲金融風暴與金融海嘯,惟此監管體制正備受衝擊。
《富中之貧:香港社會矛盾的根源》
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回歸後更出現了「新貧窮」階層,其中既有港英時代遺留的問題,也有現政府刻意「迎商」的施政缺失。

現在回頭來看又怎樣呢,大概是更惡化了。
If we burn, you burn with us.

「誰能操縱民眾情感,誰就能掌握政治運動。」

隨著雨傘運動佔領廣場的結束,香港多了一個嶄新名詞──「社運創傷」。創傷往往來自情感,與高舉理性的「和理非非」表面上相互矛盾。然而,要療癒創傷,得先了解情感與理性其實你中有我,同樣牽引政治運動及權力結構。

政府拋出「好心情」計劃、民間湧現「愛」字頭社團……一連串「快樂」、「愛」的正面旗號,真的讓我們變得積極樂觀?還是引領出社會集體鬱躁?「佛系」、「逃避新聞族」、身心靈治療興盛,只因個人的情緒困擾?抑或有更深層次的問題根源?

流動共學執委、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客席副教授許寶強,透過文化、政治、哲學及心理的層面剖析政治與情感的緊密關係,將「情感轉向」帶來的集體鬱躁因由抽絲剝繭,再思考如何打破由個人到社會的情緒困局,在希望匱乏的境況中尋找可能的出口。

人是情緒的動物。運動要走下去,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

這個指責政府「踐踏法治」、高呼港人要一起「捍衛法治」;
那個痛罵示威者「衝擊法治」、呼籲大眾要「珍惜法治」……

這個法治、那個又法治,但其實他們所謂的「法治」,是同一回事嗎?還是你講你的、我講我的,雞同鴨講?

大眾人人守法,就算是法治嗎?當權者事事依法,又等如法治嗎?

如果法律訂得不公道,怎麼辦?當權者執法時「親疏有別」的話,那又怎麼辦?這樣子的守法跟依法,也稱得上是真法治嗎?還是山寨版法治?

法治是現代文明的基石,過去幾百年來為香港以至世界帶來繁榮自由,但很多港人對「法治」的意義卻一知半解,不少人更以為,只要乖乖的工作賺錢,甚麼也不用做,法治也會從天而降。

香港法治之路究竟何去何從,執業大律師鄧偉鈞(David Tang)以簡單的文字跟大家一起反思。

通識教的現在還記得: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以法限權、以法達義。
只說有法必依的,以法行兇的無聲暴力可不算法治。

水煮魚文化

字花的出版商,文學出版不少。

記2019不平安的平安夜、2020未完的元旦

平安夜不平安,有催淚彈不平安,沒催淚彈的現在更不平安。

凝視時代潮浪 真誠紀實之作

★☆馬傑偉教授、郭力昕教授誠意推薦
如水般的人潮,煙霧瀰漫的街頭,炙熱如火的抗爭前線,這一幕幕交織構成2019下半年裡香港人的共同回憶。攝影師身處前線,用鏡頭捕捉到這些珍貴畫面,亦紀錄下未會被大眾所看見的細節。
《潮湧》是端傳媒首本中英雙語紀實精裝攝影集。由堅守前線的攝影師們精選123張照片,從百萬人遊行到理大圍城,近距離紀錄香港由夏至冬的潮浪翻湧。以紙本的力量創造獨特的時空,讓讀者重溫、感受和思考這場運動。同書收錄雙語反修例運動大事紀,仔細梳理各個重要時刻。

是端傳媒的長期讀者喔,很喜歡端傳媒很多深入報導,會挖掘出真的有興趣和重要的behind the story。

香港遺落的文化史、書店史、文化人物史
東方之珠最值得典藏的篇章
殖民之島的文藝前世、香港的今生記憶
香港詩人、學者作家陳智德
以文學、歷史、音樂、流行文化為範疇,結合史料、詩作、典故、圖像
為讀者一一細數香港的前世今生,填寫香港記憶的補遺


一九九八年七月六日凌晨,最後一班客機降落,啟德機場結束大半個世紀以來的任務,經過一段搬遷日子後,原來的客運大樓被分割為許多不同部分重新開放, 分租給各種不同機構,作許多不同用途。二○○三年四月,「沙士」陰霾籠罩的日子,我重回沒有飛機升降的啟德機場客運大樓,穿梭於人跡杳杳的不同區間,記下 種種不由自主的割裂。每感它的割裂,它的蛻變,與我們的成長都屬同一軌跡。──陳智德

香港做為亞洲重要經濟樞紐,有其獨特的商業地位。長久以來,其文學與文化領域的關鍵發展需要更深度的論述。香港詩人、學者陳智德在《地文誌: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一書裡,從啟德機場的停用開始,回顧歷史脈絡,描繪今日香港的現狀。「香港反覆被稱甚至自稱為『文化沙漠』,彷彿樂此不疲」,殊不知有《中國學生周報》、《70年代雙週刊》、《盤古》、《大拇指》、《詩風》、《突破》、《素葉文學》等等幾代人創建的文化刊物,像旺角的書店就是不可抹滅的閱讀記憶:「至今日為止,旺角仍是九龍地區的書店集中地,多家樓上書店密集地分布在旺角的心臟地域──西洋菜街及奶路臣街一帶,且有它歷史的痕跡:已消失或已搬遷的包括南山、五車、洪葉、文星、東岸、貽善堂、實用、復興、精神、學峰、紫羅蘭;仍健在的有田園、新亞、樂文、學津,這四家書店至少經營了二、三十年,都是我中學時代就開始流連的所在。」

《地文誌: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糅合了不同的文類,例如地方紀事、掌故拾遺、成長回憶、文學談片,同時穿插個人及他人的詩作。全書共分兩卷,【上卷】「破卻陸沉」──以文學為樞紐,編列地區為經緯,旁及述說、引用、評論多位香港前輩和同代作者的香港城市故事、經驗描寫,和自己的地方生活體驗互為闡發。【下卷】「藝文叢談」則以書與城為主調:香港的老書店、二樓書店、文藝刊物,讀者彷彿進入時光隧道,在終年不散的灰塵和霉味中,那些被遺忘的書店、文藝刊物和它們承載的傳統,以及書店老闆、文化人,陳智德以文字為他/它們留下動人的記憶。

陳智德在《地文誌: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裡,範疇橫跨文學、歷史、音樂,結合史料、詩作與圖片;他大膽提問:當許多人視「本土」──尤其是「香港的本土」為一種「狹窄」的題材時,又對香港的歷史、香港的文學有多少認識?這是對地方書寫的提醒,也戳破人們慣常的歷史觀,為香港的身世補充了最重要的文化篇章。

 香港缺少這樣的本土歷史,若是不記錄的話就會被抹煞改寫了吧。

Kubrick

我行我攝──香港遊行紀錄 I walk therefore I shoot: a record of Hong Kong demonstrations

香港,中國最自由的城市,國際媒體譽為「遊行之都」,2011年共有6898宗遊行及集會,即平均每天有18.8次示威活動──顯示出市民一對政府施政的嚴重不滿。 這本攝影集精選了十個重要的遊行事件,以影像及文字紀錄香港人追求民主、公義道路上一些經典的歷程。 期望八、九十後,以及下一代年青人也可憑這本書了解到為追尋公義曾經上街吶喊的人民,是怎樣走過來的。 七一、六四、天星、皇后到菜園村,你也在當中嗎?就讓這書再一次帶你到現場,重溫一系列深刻難忘的時空。

 遊行的自由……呵。
二人限聚令。


另外也很欣賞兩間網店(最少是他的網站 XD
選書選得挺用心的,如果是實體店很想去打書釘

Head Hole

網站讓人眼前一亮,人文社科的書也有很多本土書籍。
每個月會出書單選書,選得很有心思,八月是 天眼恢恢 ​ 報應推介
在這裡知道了 SAMPLE 雜誌,也是看起來很吸引很會選題的雜誌。

大鵰文化

整個書單都是本土文化該看的書,也有不少獨立出版。
想試試運氣可以買福袋?XD


也另外買了一些雜誌:

  • BeingHongKong 007,香港人的他鄉故事。
  • 上一篇提過的 香港文學館也有出另一份叫 無形 的雜誌。

和香港本土文化無關的話,點子出版社的獵奇系列,像是 Deep Web 和Book of No sleep 也在我選書之列。
如果有看過上面的書歡迎和我分享,喜歡的話歡迎給Like。

希望能為香港出版業略盡綿力,這樣書蟲才有好書可看。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