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好些英文文书让我生理不适
任何需要主观架构的作品都能够诚实地反映出作者的思想。绘画是这样,作曲是这样,设计室内装潢是这样,创造一个公司是这样,写作当然也是这样。即使素未谋面,一篇600词的文章就足以让我看到一个人。
英文句子结构能用中文语法流利解读?这是没有足够时间学习语言的朋友。
文章里堆砌了高深的英文形容词和动词?这是对写作不够自信的朋友。
行文充斥着only之类含有绝对意味的词?这是自大的朋友。‘
别觉得这种以小见大太片面。“我手写我口”既然一百多年前就能被用来概括一种思想,必然有其科学基础。
至于更多的十七八岁的高中朋友,那种让我生理不适的特质大致可以被归纳为不自知。类比一位皇帝每天的daily routine大致可以被归纳为“上朝听众臣奏,下朝听美人哭”,一个典型出国方向高三/高四学生的一天可能是“上课听老师夸,下课听父母夸”——对本科生涯踌躇满志,对自己的能力无限自负——不管ta们愿不愿意承认,或者是否以此为豪。谁没有在脑子里想过自己“能力之外的资本等于零”?谁没有感慨于自己过去五六年的辛苦和拼搏?这谈不上对错,只是个人价值问题。付出过汗水,也自然值得被世界褒奖。
但如果你不知道我刚刚引用了谁,你就真的需要补课了。
这份工作让我感到无力甚至绝望。我在很多文书中看到了写作者的逻辑谬误,甚至是常识性问题。我能做的只是写下三五百字的评语,或者标红。我还能做什么吗?没有了。我不是他们的父母或师长,我没有和他们本人长期交流的机会,我不能帮助他们校对自己的逻辑结构,我不能把我脑子里的知识塞给他们,我也不为他们的申请结果负责。
同时,我深知我给这篇文书做出的批注并不会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我无法通过三五百字或者一个小时改变一个人高傲的处事风格,敏感多疑的性格,或者骨子里那份对自己的不自知。不然,过去的18年里,他们父母买的学区房和付的学费,难道是白瞎吗?
那我做这份工作的意义是什么?上一次在工作的时候拥有这种复杂的感觉,还是两年前那个带托福口语的暑假。即使我自己备考的时候没有系统学习过如何解题,我在备课的时候还是能针对一道TPO里的问题写出七八个不同的支撑论点,并且提供不同的短语和背景知识。然后我就只能眼睁睁看着我大部分的学生在进行第二轮训练的时候照搬我的论点,甚至复述我五分钟前随口说出的英语句子。
我越教越无力。我知道他们如果想把分数提升到28左右(实际上人家的目标大概浮动在22到25),缺的不是答题技巧,而是能够支撑他们回答问题的逻辑和知识面。至少在我那个年代,我觉得托福的口语重视的根本不是复杂的表达方法或者所谓地道的俚语,而是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最基础的逻辑。能搞清楚中英文截然不同的句式并且正确使用的人,对两种文化一定都有了足够的理解;能用中文快速想出一道题答案的人,本身就对各类社会命题或者文化命题有了足够的阅读和思考。我能教的,无非是几道题的解法,常见的回答结构,以及使用例子的重要性。我无法帮助他们在20个小时内补上过去十几年没有读的书和没有完成的思考。
不管十七八岁的朋友们愿不愿意承认,这些文化积淀和个人能力没有关系。而我批复的大部分文书,通篇都充斥着不自知。人生轨迹在一个场景里轻轻松松转向,自我认识在一句简简单单的话里剧变。即使在父母和老师的层层过滤下,你能看到的社会和自我已经过于简单,但为什么你拥有的认知还是如此浅薄呢?就算可以被辩解为使用外语时的言不达意,我并不相信你有更加复杂的思想。
哦,把这些东西写出来,感觉会被骂虚伪和高人一等。但今天我是淡定屁儿,既不骂人,也不流泪。
Published on 2019-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