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亦兰的一封信:MBTI及其它

艾德牧
·
·
IPFS
·

亲爱的亦兰,今天在微信中唇枪舌剑了很久,但只是一场无头无尾的争论和情绪输出。所以我决定系统性回应关于你今天所提出的质疑,这既是给一场我重新解读你的论点的机会,也是给我的“客户”们一个交代,以避免对于我这次作人格解读的不负责任的误解。

提炼和摘录你提出的质疑如下:

1、为什么要两个人对话进行人格推断,而不是多做几套题?(总结)

2、一个人按照题目的意思去得出的结论和一个人觉得自己是什么人,两回事;我们的言语,我们以为的对自己的判断和行动可能完全是反着的。

3、一个测试存在过程,语言的选择还是很考究的。

4、相对工具我更加不相信人;人这种东西再去判断人。

5、所有测试,都是信则准;我只是个人,不太信而已(指MBTI专业测试)。

6、我始终觉得工具比人还是要可靠一点,测试结果唠完之后推翻仨字母,就像牧谣想要或者认为是怎样就变成了怎样。。这不太现实,测试之所以存在就是不能自己觉得怎样,是什么就是什么,而是要通过这个过程,每个设置,每个点和比重都应该是有意义的。我们自己去根据过去的行为模式推断现在更像HR在面试的时候人通过模型考量人是两个纬度。

7、我没见过解读是脱离结果的,多少钱的都是。

8、如果了解自己,和星盘有啥区别,占星师可能说得比MBTI分析好听多了

9、除了职场相关的专业测试,其他自己做的还真的是用来自己玩的。我没有小看谁的智商,我也不信MBTI,还不如星盘呢。但是从应用和作用来看就是这样啊

10、你觉得怎么算是理解事物的基础和前提一样呢?

首先先声明一个背景和一个过程。

背景一:我没有任何心理学背景,MBTI类似的测试跟星座一样以前都是做着玩,所以没有任何可以跟MBTI横向比较的参照物,这也是我比较亏欠的一点,无法在现阶段说明MBTI及背后的荣格理论放在更大的图景下的合理性,稳定性和优劣势。事实上,MBTI我看的也不多,合理的说,我给人咨询,试水好玩的程度更大。

背景二:今天的人格诊断是偶然开始的,实际上也是我觉得前天的说法太初级,只是给一些粗浅的测试和结果,可信度低,令人只能像测星座一样去对待,非常浪费时间。但我自己后来又发现了荣格八型的内在系统和机理,所以今天会说要重新测。

一个过程:争论发生在我跟牧遥通过对她的人格判断,逐步展开我对于荣格八型这个动态系统的理解这一过程中。我无法直接让她理解为什么我认为荣格八型是一个很好的思考自身的工具,所以需要对她进行案例展示并逐步解说。我今天最终的目的是希望她可以理解这个工具的模式和形态,具体而言就是动态制约的八个属性,从而可以开展自我思考,从而可以认同我目前的思考。但这个过程最终在没有展示完全就被打断了,也就是我未曾言说、而是希望事实上可以达到的目的失败了。

这些质疑点总结一下需要回应的是两个问题:

1、用测试得出的结果,其正确性远大过于两个人聊天这种方式。

论据1:人的主观性非常大,被测试者以为自己了解自己,测试者以为自己可以了解对方

论据2:测试题目经过大量修正、考量、斟酌,权衡比重和信息设置

2、本质上,信人还是信工具?

3、怎么算是理解事物的基础和前提一样? 


第一个问题:

1、这些问题预设的立场出现了偏差。我在做这个对话时,如过程中所述,是追求通过案例展示整个荣格八型的内涵,以使对方对这个工具能够自我产生深刻的体悟为目的,而并非追求正确的结果。但为了能够使对话进行下去,也就是使对方不至于质疑我在过程中的思考而中断对话,一定会选择明确的话语告诉对方,你是P还是J,你是E还是I。在结束时,我也不打算说,这不一定准,因为整个方式都不会导向一种”你这辈子就100%是这个“这样一种结论。 

2、但还是会存在一个疑问,为什么我自信可以直接引导对方谈话, 然后做出果感的判断?以下通过一种事实解释的方式回应(也正好回应论据1)。

首先,荣格八型是一个类似逻辑的结构,仅通过一些外在表现的显著事实就可以推出整个面貌,所以作为谈话推导来说并不难,因为事实细节产生的误差也不会很大。(但如果是这样我们又为什么需要测试题?这个问题在第3条回答)。

其次,我信任我的谈话对象,具有一定的理性和冷静,受过良好的学术训练,在清楚的指引和提示下可以比较好的完成回应。我的谈话对象并不会迷信这一结果,我使用授人以渔的方式进行,同时也相信她在熟悉了解之后,完全拥有自我判断是否信任结果的能力。

再次,也可能是最不能令人理解的是,我的直觉非常好,经多年验证,具有充足的对人的轮廓的想象力和推断力,尤其是成长背景类似的中国青年。在熟知“倾向做的”、“习惯做的”,“观念上要做的”这三个心理测试大坑的情况下,我找到了可能避开的办法。换言之,“我们以为的判断和行动是不准确的”已经被加入到我处理信息的直觉之中试图解决。例如,我对于引导她回答的问题,“内倾还是外倾“,已经具有了深入的理解,如果内倾和外倾用弗洛伊德的力比多这种自我观察的角度来进行询问,实际上就解决了”我们以为的判断和行动“这种误区。

再次,这一结果并不重要,我自己也是反复对照每一个细节,包括荣格八型在成长中的典型动态变化,来理解自己人格变动的逻辑,才能够最终确认自己最有可能是哪一种人格类型,从而拥有一些应对人格成长的方案进行尝试。

最后,我最精华的收获是荣格对于人的心理的理解,从而我们也获得了理解自身心理的一个角度,理清成长的得与失。荣格的理论并不玄幻,而是贴合一贯的西方严谨思考的方式,所以我相信别人做完后也能得到这一点,而不必在乎是否准确。

所以,我并不担心此阶段作出的判断有误差。

3、论据2测试题的回应如下:

1)经验上,我自己做过五套,一套英文,四套中文,其中有一套偏学术,其它都是大众类型。我的结果有三种人格,只有偏学术语言那套的结果与自我推断的一致。但这三种人格的共同点很多。所以在经验上,测试题似乎能够划定一定范围,但准确度有限。而具体看到题目时,也发现一些题目问题,比如中英文之间的理解存在偏差。又比如做题需要对自我做冷静的观察,即使是”自己平时就这么做的“,也不一定是MBTI所要求的”倾向于做的“,因为有可能是被观念挟制或者习惯于做,这尤其体现在中国这种习惯于改造自己适应他人的社会。

2)理论上,测试题可能会为取悦大多数人的平均水平,商业批量复制的原因而进行标准化,因为难以避免与每一个微妙自我之间的矛盾;而且大部分测试题的发明者也来自于西方,所以具体问题的设置很难考虑到中国人的具体情境和心态。

 

第二个问题(回应非常激烈):

为什么要信,为什么不信,在我看来,需要两个条件。

条件一:对事物起码的深入洞察和经验。我们很容易评断一二,却很难花时间了解那些被别人下了断语的事物。那么了解过和未仔细了解过这些事物的人就有了一种无法弥补的感知鸿沟。举例而言,科学在大众和媒体的口口相传中变得如此理性而唯一,却只有亲自观察科学活动多年的人才能指出科学被误解的事实。但这不是说未仔细了解就不能信,因为这与第二点人格有关。

条件二:人格特点和偏好。抬出荣格的思想来说明,这也是我看MBTI这个系统的最大收获之一。荣格确定了潜意识在人的感知中的存在,而一些潜意识本身没有任何客观事物作为根据,这就说明了一大批主要以潜意识为行动基础的人的存在,也就是内在直觉导向的人类。那么使他们产生”相信“的人类内部机制就绝对不可能是所谓理性的经验-逻辑判断。此外,荣格也指出,情感经常作为我们的判断依据,具有超凡脱俗的表现。所以我们会发现,人们相信什么,跟人们的心理模式息息相关。一个内部直觉导向的人可能会相信神秘的事物,一个内部情感导向的人则会相信给她情感力量的信仰,而一个外部经验导向的人则会牢牢守住唯物主义的旗帜。只是这个世界现在因为科学的力量而对非理性的外部事物进行去魅,试图用某种文化规范人们的外部认知,却无法改变人们内部产生”相信“的固有的心理模式。所以只要科学的光芒稍微暗淡,就会发现神秘学和宗教的卷土重来,只要一个李文亮就可以撬动千百个科学事实也无法得到的效果。

关于信人,还是信工具,泛泛而谈,不同情况下答案肯定不同。但我想批判的是今天对于工具的盲信,而失去了太多对于人的信任:

1、工具是人的外在智力的体现,是一种简化的映射,不是外来的超凡的智力

2、人是一种综合智力的动物,包含了工具的智力原型,以及更神秘强大的力量,比如直觉。

3、工具的取向仅在于发明它时所考虑的短暂时空和方向,并无法考虑其长期影响和演化,也就是它并不会做自我调节与进化,但却会因为人们笃信的客观性而长期奴役人。比如人们宁可相信一个大数据的结果,也不再相信实地考察的感受,而殊不知那大数据内在算法在应对时期变化的缺陷。人则不同,人具有一种灵活的根据环境调试的自主性。

4、人类的快乐,来自于很多综合因素,比如不断提高的认知,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等等。工具的一大弊端就是替代这些作用,让人们仅仅以满足感官为乐。

在今天,有必要驱除一种技术和工具的阴影,重新呼唤人类直觉、情感之力量,协调分崩离析,人类变蠢的世界。

 

最后的锥心之问:我们做那些心理测试,星座测试,XX测试,令一种并非是从我们自身出发的外物奴役我们的认知,而我们也并不打算从内部理解它,那么结果只有两个:因为无效而远离它,或者因为有效而被它控制,两个结果都是认知主动放弃努力的结果。我们所认为了解的测试的设计方法,很多时候只是一个层层封装的结果,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却不知其所以所以然,少数勇敢的人可以追寻到最深处,而那时已经不是工具的世界,而融为了自己的世界。所以信不信工具重要吗?在个人意义上根本就无足轻重,那是系统的工具。只有自己掌握了信不信的权力,洞悉了它的内在,才算是可以决定信或者不信。

 

第三个问题:

如果是严肃的看待,

1、首先是人格导致的心理取向是否一致?我是感知型的,所以对外在世界没有一个定论,都是视角,所以不轻易说谁好或者谁不好,相信谁或者不相信谁,因为世界太复杂。而如果是判断型的,世界的规律在他们看来就是有章可循,那么他们就可以给出判断,推动前进。这就是心理取向是否一致的例子。

举例,我对于MBTI的看法就是可以一试,深入发现,结果颇有收获,而且找到一种自我拆解的内在逻辑的办法,而你可能拥有更大的信息维度,对于心理测试有更为普遍的看法,但很难理解一个有特殊内心逻辑推导的我所相信的,更难理解为什么我这么自信于自己建构的逻辑,再深一层,更更难理解这样的人处理外部信息和搭建自我世界的方式为什么是合理的。

非常极端的说:为什么宁愿相信标准的测试题,而不相信我是一个天才,可以绕过所有的陷阱?因为在心理模式上注定了你是这样相信世界的,相信测试题在这个具体情境下正确的概率更大。

这也是我看MBTI的收获之一。

2、信息、经验、思考和触及的角度。掌握的信息不一样,经验所达成的可说与不可说的厚度不一样,思考的维度不一样,触及的角度不一样,那就很难会有一种共同的基础。这是废话。

 

如果要在微信里回应你的说法, 大概这才是全部的心理过程,而在微信这个载体,只能是简单而跳跃的语句,痛快地不欢而散。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艾德牧自由职业者,艺术爱好者。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嗡嗡鸣响

荒谬

一种懦弱,来自夏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