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未來D+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鄭麗君:從現在創造2050—淨零轉型備忘錄

未來D+
·
·
永續發展是淨零排放的目標,也是手段,其本質是一個全方位的社會轉型。為了在轉型過程中,讓不同領域、不同區域的人們都能共享機會,如何重建「綠色成長」至為關鍵。如此才能在轉型過程,創造符合永續精神的優質工作機會與地方發展模式,促成淨零轉型成為不遺落任何人的「公正的社會轉型」。

因應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的挑戰,以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為目標的「淨零轉型」,已成為各國風險管理及國家發展戰略布局的重要議題。2021年,蔡英文總統也宣示台灣將在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行政院亦於今年3月底由國發會公布淨零轉型路徑圖。

2050淨零轉型是人類社會首度達成綠色革命之全球共識。雖然,淨零轉型以達成碳中和的數量管理為目標,但唯有人類生活的永續化,整體邁向永續的綠色社會,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因此,我曾經提出台灣的「淨零革命」,需要綠色社會三支箭,亦即能源、生產和生活三面向的全方位轉型,也同時必須達成「公正轉型」,不遺落任何人。我們很高興看到國發會此次揭示的淨零路徑圖,亦宣示涵蓋了能源、產業、生活及社會轉型的多項路徑策略,啟動了台灣的綠色革命。

永續發展是淨零排放的目標,也是手段,其本質是一個全方位的社會轉型。為了在轉型過程中,讓不同領域、不同區域的人們都能共享機會,如何重建「綠色成長」至為關鍵。如此才能在轉型過程,創造符合永續精神的優質工作機會與地方發展模式,促成淨零轉型成為不遺落任何人的「公正的社會轉型」。

淨零轉型,對話先行

淨零既然是整體社會的轉型工程,非得所有社會成員一起參與不可。然而,淨零這樣一個遙遠的目標,不容易短時間內成為社會的共同願景,甚至會為社會成員帶來不同程度的不安。例如,社會大眾可能懷疑淨零轉型過程是否會造成電力供應不足或電價提高,而企業面對國際貿易條件即將改變的現實壓力,普遍還不知該如何因應,尤其是廣大的中小企業更易感到不知所措。

在不安與疑慮下,即便人們對淨零排放目標有所認同,也容易蒙受「一般人在尚未享受淨零轉型的好處前,已先承受轉型的成本」等悲觀論述的影響。因此,淨零轉型不應只是「由上而下」的減碳指令,而應優先努力透過多元平台,針對不同利害關係人,邀請民間社會廣泛對話,先減少對淨零資訊落差和誤讀,精準盤點和釐清焦慮與可能爭點,討論各群體切身所需的社會支持系統。如此一來,才有機會創造不同部門的共同期望,形塑社會共同願景。

淨零轉型的治理原則:良善治理、綠色成長、促進平等

減碳目標設定宜以終為始,先遠而近,由大而小。我們可以在設定2050淨零目標,以及2040或2030的階段性目標時,透過持續性的社會對話,從中建立永續思維,凝聚「可以做到」的信心,逐步設定里程碑。

如前所述,淨零轉型是社會整體的永續化。然而,現有的治理體系可能難以推動橫跨能源、生產及生活各面向轉型,我們必須打造新的治理體系。為此,政府必須調整舊有治理思維,改變以追求短期產值為目標的既有經濟發展模式,重新建立「淨零治理」新架構,並以「良善治理」、「綠色成長」、「促進平等」為淨零治理的基本原則,才能真正驅動長期的整體性轉型。

首先,聯合國、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常使用「良善治理」(Good Governance)一詞,主張政府決策過程考慮不同群體意見,並回應社會現在與未來需求。這個治理概念由幾個元素組成,包括:參與、法治、透明、回應、共識、公平、包容、效率及效能、問責等。如果我們能以「良善治理」原則推動淨零,正好也可以強化台灣的民主治理。

此外,我們希望台灣擺脫過去的褐色成長,邁向「綠色成長」,即經濟、社會與環境的永續發展。追求以永續價值為核心的創新,正是實現綠色成長的關鍵,也才能促使經濟成長與過往環境消耗、分配不均等發展模式脫鉤,從而創造符合永續目標的新就業型態,讓社會成員共享綠色經濟,享有轉型所帶來的、更多元而公平的發展機會,也才能同時提升社會平等。

因此,我們也主張淨零轉型應「促進平等」。淨零應為所有人民、產業與地區提供機會,不讓任何人因轉型而被放棄,而是積極創造新的轉型和發展可能,包括人的能力提升,增加工作機會與報酬,支持地區產業轉型及生活轉型。

因應國際新賽局 政府調整治理思維及治理架構迫在眉睫

淨零轉型是理想的追求,但同時也是已然成型的國際新賽局。在下階段的淨零轉型與減碳進程,預計將因為技術的不斷進步與參與面不斷擴大而呈現「非線性」的曲線成長趨勢,同時也為國際經濟的競合鋪設了一個全新的賽局。這個賽局將考驗國家的治理能力,更使得我們必須在目前的民主治理情境中有所突破與創新。

我們將可以預見:政治決心越強烈,法規政策越明確,社會共識建立速度越快,越有能力重組國際合作關係的國家,越能夠在淨零賽局中勝出。因此,在邁向淨零過程中,政府必須帶頭做起,以「永續化」做為國家發展總目標之一,快速設定統籌及協作組織架構,讓各部會動起來。政府須善用各種政策工具與市場力量,積極建構有利於轉型路徑的環境條件,同時可由國營事業及公股民營事業進行旗艦示範計畫,而政府公共支出及公共建設計畫亦應支持去碳化總目標。政府也須透過多層次的社會協商溝通機制,強化願景,讓個人、群體、各產業及各地方都能開始擘劃轉型旅程。

此外,政府及立法部門亦應盤點相關法規,包括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電業法、能源管理法、國土計畫法等,並訂定氣候變遷行動法、海域管理法等新法律,重建全局法系,建立淨零轉型所需要之法制基礎。

除了中央政府之外,地方政府的作為也很重要。中央政府的政策與制度,必須有宏觀願景和路徑設計,並與地方政府協作提出區域尺度的轉型藍圖。地方政府積極投入,才會讓社會大眾近距離體會到淨零轉型的必要性與可及性。尤其,跟一般民眾生活面息息相關的建築能耗、交通運輸、區域能源系統,以及人才培育等諸多配套措施,很多是地方政府權責。

淨零轉型五大路徑

國發會近日提出的淨零路徑圖,涵蓋能源、產業、生活及社會轉型等四個面向。以下將針對這四個路徑的重要性稍做詮釋,並補充第五個重要路徑—「國際合作」。

【路徑一】能源轉型與能源治理:以「再生能源極大化」為目標

「再生能源極大化」是能源系統改造的最高指導原則。能源系統的設置跟地理空間息息相關,因此,我們亦需重新審視國土規劃,總體預估能源轉型未來所需之土地資源,積極盤點與利用合適的國有土地資產,作為綠能用地。目前國土計畫法未考慮包括海洋空間在內的綠能用地區劃,應重新檢討,納入綠能用地規劃,以降低未來再生能源之用地爭議。

達成「再生能源極大化」,除了降低電力系統碳排,也才能為綠氫及氫技術發展應用提供基礎,進而降低其他非電力能源系統的碳排。在各種淨零減碳科技已經成為各國戰略高地的此刻,我們可以看到,氫結合燃料電池的潛力備受肯定。目前台灣參與氫燃料電池開發的方式,僅由少數國內企業加入由國外公司(如美國的Bloom Energy)所領頭的零組件代工鏈,整體氫技術在國際位階中屬落後階段,需政府引導市場資源強化佈局。

此外,綠氫在取代化石原料及燃料(煉鋼、化工、航運、空運等)方面具有巨大潛力。歐洲相關綠氫專案已經進入早期市場階段,可以預期綠電價格越低,綠氫電解技術越成熟,將會促進應用的多元化與普及化。由於台灣綠電成本仍高,且供給尚為不足,導致綠電製氫還仍止於理想,但仍建議先以示範計畫及早推動。

綠氫雖然可以進口,但未來勢必成為國際競爭的戰略資源,台灣本土亦應備足足夠的生產能量。我們期待台灣也能提出整體國家的「綠氫經濟戰略」,公私合作致力打造綠氫科技產業生活生態系。

近期經濟部及台電已宣示分散式電網發展的目標,此至關重要。而我們更期待能促進區域電力(再生能源及燃氣)、綠氫、儲能、節能、能源管理等各環節更有效地整合成一體化的低碳能源系統。也就是說,我們需徹底改變過往「核+煤」的大型輸配電體系,以及供需二元化的能源服務模式。亦即從供電的管理,變成碳排、風險與韌性的全方位管理,建立包括:多元化的電業;分散型及地區化的輸配電平台;增加再生能源併網點;促進一定規模以上的生產事業、公共建設、公共機構及社區具備一定比例的自主能源或儲能規模,讓使用者亦可成為供給者,並發展相互支援系統;傳統大型加油充電站模式也勢必要改變,須轉型為即時就地或小而輕的多元儲能等新型態能源服務模式;最終,要擴大再生能源發電、氫能、儲能、節能及能源管理等整體能源產業鏈,以及相關服務業發展。

例如,已經進入建造階段的丹麥「H2RES」示範計畫,即是結合再生能源發電、電解製氫、儲氫及運輸、到氫能應用的整合性案例。H2RES改造既有的電廠設施,由3.6MW的風電,加上2MW的電解裝置,預計未來每天可生產約1,000公斤的綠氫,加速哥本哈根周邊工業用戶以氫代碳的進程。

【路徑二】產業創新與綠色金融:產業價值鏈的低碳轉型

台灣高碳排的製造業應加速轉型為綠色製造,關鍵企業如半導體、資通訊、化工除在企業內部推動減碳,更應帶頭推動其產業價值鏈低碳轉型。此外,循環經濟模式需長期擴大,每一個產業都應是循環經濟產業。循環經濟不應簡化為廢棄物再利用,更應該是商業模式的創新,如共享經濟、以租代售等模式值得進一步鼓勵發展。

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近期發布第三份報告,指出要達成巴黎協定所決定的2030年階段性目標,相關資金需要再提高三至六倍。永續金融發展及擴大綠色投資至為重要,將可以為能源、生產及生活轉型的綠色創新帶來驅動力。我們亦需建立碳定價的思維及規則,排碳者多付出成本,減碳者可以興利,以利淨零商業模式創新和發展。

【路徑三】生活轉型與綠色社會:落實經濟發展、社會平等及環境保護三要素

淨零目標需包含食衣住行育樂等整體社會生活型態轉型,這是一般民眾最有感且最有機會參與的部分。我們可藉由打造以低碳生活為基礎的綠色城市與鄉村,來邁向淨零,整體思考建築、交通、食農及消費型態等低碳轉型,最終實現一個更為永續的綠色社會。事實上,能源、產業、生活與社會,並不是可以切割的個別存在,而是一個整體的綠色生活的生態系。

【路徑四】公正的社會轉型:新就業與城鄉發展契機

推動淨零轉型過程需正視受到衝擊的群體,但應跳脫過去僅靠補助或照顧弱勢思維來救濟不公平的後果,轉而創造淨零為不同族群╱社群都能享有的發展機會。事實上,淨零轉型過程中,新的優質工作機會的創造,將多於舊工作的流失。例如,淨零轉型所涵蓋的新興再生能源(如地熱、生質能)、氫能、碳捕捉產業的發展,將更全面創造出區域及城鄉平權的契機。不過,我們仍應注重未來人才培育,而非複製舊的知識與技術養成,才能降低工作替代的危機感。

【路徑五】國際合作與能源自主:借鏡丹麥,成為亞洲永續輸出國

淨零轉型所帶動的再生能源擴展,將可降低台灣能源的對外依賴,而另一方面,淨零也將帶來新的國際合作和結盟機會。如丹麥的風力發電技術經過將近半世紀的發展,現在成為其重要的出口產業,同時該國也成為對抗氣候變遷的國際領頭角色。台灣其實也有機會在淨零的時代,扮演亞洲永續觀念及產業的輸出國。

台灣的半導體及資通訊技術能夠協助其他國家節能減碳,這是我們可以強化的優勢。台灣目前與歐洲國家合作發展離岸風電,進度暫時領先其他亞洲國家。未來以離岸風電為基礎,可以再深化淨零轉型其他領域與歐洲國家的合作關係。此外,澳洲目前可大量製造綠氫,進一步生產「零碳熱鐵磚」,便可成為台灣「氫能煉鋼」的重要合作對象。

以上皆為可行或已在實行案例。若台灣能加大國際合作的力道,提出如「綠色原物料進口與海外投資低碳生產」或「減碳技術輸出」等相關策略,不僅有助於廠商的技術進步與減碳績效,台灣亦可藉此發展以永續為核心的新國際合作架構。

「能源治理」應升級為「淨零治理」

面對淨零時代,我們必須對什麼是真正的發展有更深刻的認識。單純追求短期GDP成長不是真的發展;犧牲環境不是發展;讓年輕世代處於挫折與失望不是發展;讓中小企業面對不對稱的競爭不是發展。淨零路徑的里程碑,必須與每一個人的生活改善結合在一起,必須讓每一個人都感覺到明天將比今天更好,充滿希望,這才是永續的轉型。

我們認為,淨零轉型已預設綠色經濟成長、環境保護、社會平等的永續發展理念,已經遠遠超越能源議題,現有的「能源治理」應升級為「淨零治理」。這代表國家治理應翻轉短期思維,建立更長時間尺度的政策規劃,並以良善治理創造淨零的社會動能,以綠色創新翻轉褐色經濟,以永續發展定義國家路線。

在淨零的新國際賽局裡,永續力將是未來國家整體競爭力的核心,我們期待,政府、產業及社會各部門都必須思考如何促進永續力,重新建構其組織、策略與行動,邁向台灣下一個永續發展的關鍵年代。

(作者鄭麗君為青平台基金會董事長。本文為青平台「未來D+」與上報合作刊登。)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