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介 │ 《天賜王國:三星堆、金沙遺址發現之謎》
【重新編輯2020/02/12的文章】看了新聞報導三星堆再度有重要的出土文物,回頭整理去年看完《天賜王國:三星堆、金沙遺址發現之謎》後寫的簡介文章,除了覺得三星堆應該是個再幾十年都處理不完的考古遺址外,也再次確認中國考古學要跳脫當代建構的「中華文明」這個框架去解釋史前文化,還有好些漫漫長路。
農曆年節前收到出版社寄來關於考古的書籍:《天賜王國:三星堆、金沙遺址發現之謎》,說起三星堆遺址,其實我們分別在10幾年前及6年前先後參觀過三星堆博物館,看完博物館內展示的各種出土遺物,當下無不嘖嘖稱奇,而且也都得出一個共同的幻想結論,就是:三星堆是外星人留下來的文化 ‧ WelcomeToEarth。不過會這樣幻想,其實是因為三星堆的青銅器造型實在太厲害,光看到那些面具、鳥頭及各類人獸造型的樣貌,就覺得跟日本的火燄型陶器、遮光器土偶一樣,百分之99.9是外星人做的(大誤)。
回到書本內容,《天賜王國》的作者岳南其實並非考古學家,而是一位對於考古學、文物、歷史相當關心的作家、記者,這本書就是他在採訪了諸多相關考古學家、村民、官員及爬疏了大量文獻、報告後,所寫下關於三星堆、金沙遺址的故事與記錄。
《天賜王國》的敘事結構大概可以分成三個部份:第一章開始到第五章是三星堆遺址從被發現、哪些人發(挖)掘、出土文物、出土過程、各單位的角力等等,按照時序所鋪排的過程記述;第六章到第九章轉為是相當重的內容在闡述關於遺址的地層、出土文物、結構,以及所謂的三星堆文化,在有考古學家進入後的多樣研究及詮釋;序章、第十章及末章則是以破題、連接和總結的方式在交代與三星堆遺址有緊密關係的金沙遺址發現過程及研究詮釋,並最後對於兩個遺址在重現後面臨的種種境遇,所想表達的個人看法和期待。
我們覺得《天賜王國》裡的資訊量相當厚實(考古發掘、文獻引用、事件記錄等),例如有不少詳細的考古發掘記錄:
『此次挖掘,在溝底和溪岸共開探方一百零八平方公尺,出土、採集了六百多件器物。其中有石璧二十件,琬圭、石珠十餘件,琮三件,玉圈、小玉塊數十件。另外還有三件石斧、一件石錐、二件石刀、二件石杵、五件磨石和石珠等。』
並且不會如考古發掘報告般或理論書籍般枯燥或難啃,基本上相當容易閱讀,尤其作者運用了大量的文學手法在書寫這段漫漫故事,例如在交代三星堆遺址的發現契機時:
『燕青保彎腰弓背揮動鋤頭連續挖出十幾撮箕稀泥,龍窩明顯加深加大。待他舉起鋤頭想加把勁再挖深些時,想不到鋤頭剛一落地,就傳出「砰」的一聲悶響,兩手的虎口被震得有些麻酥酥地發脹、發痛。他心想是不是遇到一塊小頑石?便換了個角度,再次揚起鋤頭劈將下去。這次又是「砰」的一聲響,除兩手再度被振麻之外,翻起的汙泥還濺了自己一身。他將鋤頭抬起來察看,只見刃鋒被削掉了一塊。』
邊讀時會覺得這本書應該是定位在一種紀實文學的位置上,只是是將「考古」當作故事主背景的長篇文學,甚至就如推薦序裡直接說的:考古文學。
既然是文學作品,修辭技巧與主觀性就會非常強,我們就會覺得書裡一些內容,不乏對於人物或事情過度大力的描述。此外,作者在書中提到的不論是諸多研究者或作者自己,在考古學上的一些討論,我們其實是有些許疑惑,像是"碳14"用來討論時間的運用就少到可憐,反而多是以地層、文獻和「中原時間」在作比對;又如放在歷史學下的中國考古學,大量的文獻固然是多一個可以參照的資料來源,但若只是在文獻中做研究,又未免陷入特定的詮釋框架之中;然後「中原中心主義」和「單線進化論」的強大更是很危險的地方,書中多次的描述或用詞───中原對三星堆文化的影響、先進的中原地區、商周時期的成都平原───都在有意無意的植入一種「中原」是強大文明,周邊古文化古聚落都應以「中原」為依據去判斷詮釋;以及延續著出現的將史前文化、人群拉進現代民族國家的界線中,成為現代國家偉大榮耀的依據。
不過閱讀一本書,總是一段作者與讀者的對話過程,有接受有質疑都很正常,我們還是很推《天賜王國》這本書,尤其是補足了很多時代背景資料和人物故事,各式人群如何的思考看待一個考古遺址,以及這些人在這個「三星堆考古事件」中的角色、合作與衝突,這些故事有時候往往還會比考古遺址本身更為豐富有趣,就像推薦序中所引用的考古學者夏鼐的話:
『考古工作的目的,是想復原古代人類的生活狀況。但是我們自己的考古生涯,尤其是在這一種情況下的考古生涯,不也是後世想要知道的事嗎?不也是同樣的具有歷史的價值嗎?』
前不久聽說了台灣早些時候的某個考古遺址發掘工作,因為過程之中發生太多故事,也讓某位作家將其記錄改編成文學小說,我們聽到後特別興奮,若之後可以找到這本書收錄館藏,再來好好介紹一下關於「台灣考古事件」的故事。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