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走晚報:哈薩克動亂現場的台灣人
晚安,
上星期的走走晚報為大家介紹了哈薩克的大規模示威,截至今天為止,當局已逮捕近6000人,更傳出有至少有164人在騷亂中喪生。歷經整整五天的斷網之後,走走聯繫到了派駐哈薩克的台灣人 Eddie Huang,請他與我們分享當地漸趨平靜的現狀,以及他對哈薩克的認識。
我是科技業的海外業務,擔任海外業務已經有11年的時間,我最近8年來都在專攻新興市場,2014-2017年在聯發科負責過巴基斯坦、非洲、中亞跟東歐市場;後來到一家中國企業負責烏克蘭、東歐與中亞的市場開拓;接著才到中國手機品牌 Vivo,2018年下半開始幫公司在哈薩克從零建立起來。我在阿拉木圖(Almaty)3年多,從只有1個人拎著包過來,到現在已經有200多人的團隊。
這邊的台灣人非常少,像我拿著工作簽過來的更是少之又少,有一位外貿協會派駐的主任,還有一位是嫁來哈薩克的女教授,就我了解阿拉木圖的台灣人只有這三位。我居住了三年,應該是待最久的人吧。
關於動亂
這場動亂是從這幾天開始的,哈薩克本來就是比較專制威權的國家,是蘇聯的前加盟國,在1991年以後蘇聯解體就獨立了。但這些中亞國家多半是比較威權、腐敗的。中亞的總統多半在位25年以上,哈薩克也是。
在這樣的國家裡是少數掌權,政府機關裡老總統的勢力盤根錯節,人民沒辦法改變情況,所以長期累積不滿,去年年底政府宣布要調漲燃油、天然氣的費用之後,不滿的情緒就爆發了,挑起比較激烈的抗爭行為。
其實過往幾年哈薩克都有抗爭,每次政府都是透過控制網路來解決問題,當地政府最常用的手段就是,有動亂發生就先控制網路跟社交平台,讓大家不要討論跟宣傳。但以前可能都是小規模,這次大概是從1月2日、3日開始,後來演變成以阿拉木圖為主的大規模武裝攻擊。
5日哈薩克內閣總辭,總統宣布到19日前進入緊急狀態,但動亂還是在持續,所以政府從6日凌晨開始封網,從5日晚上就封了幾小時,6日凌晨0點到4點開放四個小時之後,就一路關閉到今天(1月10日)上午9點左右。目前情況來看,攻擊是針對銀行、商場、政府機關及機場等地方,對商場商店進行攻擊跟盜竊。
現在情況比較穩定了,其實沒有人身安全的疑慮,只有網路不太穩定。我這邊目前有網路的時間暫時為台北時間的11點到下午3點,但可能再過個一天就能恢復正常運作。
對於這次事件,老實說我沒有特別的感受,因為這在前蘇聯體系的國家,也可以算是正常現象。動亂短期內當然對生活、對我的公司運營有影響,但這個問題也不是太大,就是所有企業都會面臨的情況,動亂結束後會慢慢回復正常。動盪主要是內部政治問題,對台灣和當地的經貿關係影響也不大。
大多數台灣人對哈薩克的印象,可能就是去台灣比過排球的莎賓娜(Sabina Altynbekova)、歌手迪馬希(Dimash Kudaibergen)。再來就是遊牧民族,就沒有更多印象了,大家可以藉由這個事件了解哈薩克,可能也是不錯的事情。
照片是1月5日凌晨拍攝的機場,是哈薩克的軍隊。其他國家維安人員是在過去三四天裡到達,但因為我們都待在家裡,所以沒有其他照片。阿拉木圖市區受到的損毀比較嚴重,網路上有滿多影片的。
關於哈薩克
台灣其實有滿多產品賣到哈薩克,特別是PC相關產品,比如華碩電腦在這裡市占率非常高,我辦公室裡大多數使用的是華碩電腦;還有PC相關零組件如記憶卡、U盤(隨身碟)等等。
哈薩克是一個滿有意思的國家,先不談動亂的部分,首先大家對哈薩克的印象可能就是草原民族,很熱情很奔放,這部分是很正確的。哈薩克人非常愛跳舞,大家一聽到音樂就會跳起來,公司內部的聚餐與團建都是聚在一起跳舞。一場婚禮要辦七八個小時,大多數時間也都在跳舞。
暴動發生之前,我覺得哈薩克是生活滿舒服的地方,這裡是世界國土面積第九大的國家,只有1800多萬人口。哈薩克人生活比較悠閒,重視慶典、家庭跟儀式感,所以不像東亞、台灣一樣工作那麼辛苦,壓力沒有在台灣這麼大。阿拉木圖雖然不是首都,但它是第一大城、商業大城,整體的氛圍不會比台北差,餐廳裡的裝飾或是幸福感不會比台北低。只是說暴動剛好是在阿拉木圖,但之前的生活滿不錯的。
再來,哈薩克算是東方跟西方的結合,哈薩克宗教上屬於比較世俗化的穆斯林,傳統穆斯林對禮節、傳統分際等個人行為的要求是非常高的,男女之間可能都沒有親密接觸,但在哈薩克並沒有,大家也是喝酒、跳舞。有點融合宗教跟草原民族的特性。
然後哈薩克是多民族的國家,雖然主要還是哈薩克人,但因為是前蘇聯國家,有一定比例的俄羅斯人,還有烏茲別克人、韃靼人、烏克蘭人等,混合各種民族,當地會看到各種多元面孔。
另外就是,這邊吃肉吃得很多(笑)。非常誇張,因為這裡的肉超級便宜,不知道該怎麼形容,可能到一個很頂級、最好的牛排館,也就台幣500元左右,當地人每天都得要吃肉,不吃就不習慣。
最後是哈薩克已經沒什麼在防疫了。穆斯林的互動本來就比較親密,喜歡用握手的方式。我覺得這邊比較像是群體免疫,大家在室內場所會戴口罩,在外面口罩是直接拿下來的,然後疫情時間長了,很多人都已經得過(Covid-19)了,否則就是打過疫苗,所以大家對防疫沒那麼在意。
我在海外工作多年,特別想跟年輕讀者分享的是,走到海外你會看到很多不一樣的機會。台灣產業偏重在少數科技大廠,多數人可能會覺得只有去科技大廠,否則沒有更好的機會,過去我也是這樣想。但自己跑了海外業務多年以後,發現其實很多亞洲企業在海外都需要能講華語的人才。只要願意走出去就有很多機會,同時可以看到不一樣的世界。
全球熱點
性別號外
不能只有我知道
Quote of the Day
My name is Kovid and I’m not a virus.
疫情進入第三個年頭,對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造成影響,但對於這群名叫「Kovid」的印度人而言,與 covid-19 撞名,更是徹底改變了他們的人生。
在梵文中,Kovid 這個名字意為「學者」或「博學之人」,發音也與 covid 不一樣,卻因為這場世紀大疫被賦予全新的意義。在WHO宣布將疾病官方名稱定為 covid-19 時,全印度只有3起確診病例;兩年多過去,印度累計逾3500萬人染疫、超過48萬人病逝,「Kovid 們」無論是點杯咖啡、入住酒店或在海關檢查時都被另眼相待,許多人無奈之餘,也只能抱持幽默感「與 covid 共存」—例如,來自邦加羅爾的 Kovid Kapoor 就把自我介紹改為:「Kovid positive since 1990」。
本文原刊於《世界走走》。《世界走走》是一家新起步的、希望做成具有性別意識的國際新聞電子報,冀以跳脫二元的嶄新視角,詮釋各地的迷人故事🌎
路遙遠,我們一起走👣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