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浪費時間」一下,培養你的韌性
記得我曾經在過去的文章裡提到,數件愉快的小事比起一件極大的樂事還要令人快樂,這是心理學家迪納(Ed Diener)的研究發現。
有不少在各領域表現傑出的專業人士,他們不僅僅是埋首於工作的工作狂,他們也在其他嗜好以及活動中擁有自己的一片小天地。就是因為這些不具什麼生產力的休閒活動,使他們能在工作之外獲得不同的樂趣,有些啟發甚至能運用在工作上,創造意想不到的成果。
迪納表示要判斷一個人的快樂程度,要看的事他正面感受出現的頻率,而非正面感受的強度,也就是上述的結論。
我們日常生活裡看似在浪費時間的小事,例如讀一本書、看一部電影、吃一點喜歡的零食等等的活動,可以帶來比起你所想像更多的快樂,更是我們平時欣悅的源頭。
「這些事不花多少時間,但你必須每天做,並耐心等待結果。」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吉伯特(Daniel Gilbert)曾經這麼說。
因為快樂的程度決定了我們創造力的高低,若是一個人能經常從美好的事物中感受到愉悅,那麼他的創造力相對而言較高。
吉伯特也曾在《哈佛商業評論》上論及儘管世界上也有被憂鬱籠罩卻有極佳創造力的人,像是梵谷和貝多芬等人,可是所有事情都有例外,他們只不過是幾個特殊的例外罷了,總體來說,較快樂的人擁有較高的生產力和創造力。
原來這些用來殺時間的娛樂活動不只能帶給我們滿滿的歡樂,還有優異的創造力,但更讓你吃驚的還在後頭。
這些低生產力的小事竟然能強化我們的韌性,幫助我們培養出能夠承受打擊,快速復原再重新出發的韌性。
韌性科學的理論本來是源自於生態系統,由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的生態學教授霍林(Crawford S. Holling)所提出,他指出「生態系統具有遭遇外來刺激後仍能維持功能正常運作的能力,刺激承受度愈高的系統,韌性也會愈強。」
而這個用來描述大自然的理論,同樣也適用於人類的行為科學上,美國知名電玩設計師麥岡尼格(Jane McGonigal)的經歷即證實了此論點。
有一次由於嚴重的腦震盪使麥岡尼格必須臥病在床,而且必須少用大腦加速復原。
這段期間,麥岡尼格並非什麼事也沒做的躺在床上,她進行了一些小遊戲和小活動以研究韌性科學,雖然這些活動看起來沒有太大的用處,卻協助了她的復原速度,得以回到正常的生活繼續前進。其後,麥岡尼格把這段經歷寫成了一篇文章<殺時間養韌性>,在文中她明言殺時間的小活動可以培養我們身體、心智、情緒、社交四個方面的能力。
藉由豐富多樣的活動,我們身體的韌性使我們在遇上壓力時,心、肺、腦得以有效的應付,其他面向的能力也是相同的。
我們時常落入做每件事都需要一個理由的功利想法,可是浪費時間的活動,表面上無法帶給我們什麼好處,但要是用心體會,是能夠累積視野以及洞察力的。
周末即將來臨,不妨在假日的時候從事一些平常沒時間做,讓自己愛不釋手的事情,無論是善用零碎的時間,或是提早把做這件事的時間預定下來,又或者是把它當成自己辛勤工作的犒賞,都不能放棄這些讓你開心的小事,你得到的不只是快樂,還有更多更多出乎意料的收穫。
希望今天的分享對你有幫助,如果你有任何問題、建議,或者想聽我分享其他的內容,歡迎留言給我!
看完文章,是不是心裡有股蠢蠢欲動想要幫我按讚但找不到按鈕?那就幫我按一下文章下方一個綠色的拍手👏👏符號5 下,謝謝你!你的每一個支持點讚都是我持續創作分享的動力!!
你也可以在這些地方找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