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TI® 新手工具箱:如何引導學員作自我評估 (五)
自我評估 – 給新手的其他提示
在這個系列的最後一篇,我會從實踐的角度提供一些提示。
如何解釋二分法或傾向的概念
很多人都誤解MBTI® 的傾向是一種絕對的二元論,例如不是外向就是內向。但其實類型概念的意思是外向的人也會在需要時展現內向的行為。一個健康的人不會有百分百的行為表現。所以,在進行自我測評之前,我們需要解釋何謂傾向。
我喜歡使用Isabel Myers 的比喻,就是對左、右手的偏好。我引導學員的流程及論述是這樣的:
1. MBTI® 是基於心理學家榮格(Carl Jung)的性格類型理論。原著九百多頁,我今天用幾分鐘的時間給大家解釋。
2. 請翻到《性格類型的認識》第8頁。在左面第一條線上簽名(停頓,等候學員完成)。
3. 然後,換手再在第二條線上簽名。(停頓,這是你會看到學員出現困難,有人會自嘲說很困難或難看。)
4. 問學員第一個簽名的感受如何?再問第二個簽名的感受。(慣用的手:不需思索、容易、閉上眼睛也能完成;第二個:彆扭、需臨摹第一個簽名、像小孩寫字。)
5. 解釋簽名練習的重點:
- 人類對手、腳及眼睛都有偏好。研究發現偏好是與生俱來,雖然還沒找到確實原因(例如:遺傳)。
- 講解環境與傾向對行為的影響 – 參考我朋友的真實案例:我有個朋友,是個左撇子,在一個傳統中國人的家庭長大,他小時候被要求用右手拿筷子及寫字。
- 然而,長大後他學打網球,他還是很自然的用左手拿拍。教練也讓他自由發揮,因為左手拿拍對他來說是最容易學習的,而且在比賽時有優勢(右手拿拍的運動員比較多)。於是,他出現右手吃飯、左手打球的現象。
- 但我朋友會告訴你,他非常清楚自己的偏好是左手,但被要求用右手拿筷子,現在也習慣了。
- 再舉例:假如我告訴你,三個月後我回來再看你換手簽名,如果兩個簽名都一樣的話,你會得到一百萬獎金。你會怎麼做?當然是日以繼夜,苦練簽名。由於外界的獎勵,你選擇用非傾向的一邊。
- 結論:我們都有傾向,但可以因應環境的要求來選擇自己的行為。
- 學習MBTI® 的重點就是:認識與生俱來的傾向,然後學會對環境作出恰當的選擇。
6. 最後,舉一個有關性格傾向的典型例子:內向型的人一般在社交場合的行為是被動的,特別是認識陌生人的時候,他可能需要被介紹。可是,他現在的職業是銷售,而且需要做大量的陌生拜訪。他參加了銷售培訓,上司給他很多的反饋及指導,加上獎勵、獎金,所以在工作時,他選擇了外向的行為,下班後可以回到自己的舒適區。
7. 手的傾向很簡單,只有左或右。性格就多元化一點,我們來看一下榮格的概念。
8. 榮格的焦點是我們的大腦功能。我們的大腦有兩大功能,就是認知(獲取資訊)及判斷(做決定)。我們從出生開始,我們就不停地獲取資訊及運用資訊來做決定,直至死的一天。
9. 我們對這兩個功能,就好像雙手一樣,是有偏好的。
10. 認知(獲取資訊)的功能可以是實感或直覺。實感的偏好是獲取具體的資訊,而直覺是偏好一些抽象、聯想的資訊。
11. 判斷(決定)的功能可以是思考或情感。思考是通過邏輯分析來做決定,而情感則考慮價值觀及對人際關係的影響。
12. 我在後面會舉一些例子作更詳細的說明。謹記我們都會用這些功能,但會有一個與生俱來的偏好,而有需要時可以運用非傾向的功能。
13. 同時,榮格也發現我們運用這些功能是有一個方向性的取向。這又形成另一個偏好,就是外向與內向。外向偏好對外界(在你身邊的人、事及物)使用功能,通常有行為表現;內向是在思維的內在世界使用,例如回憶、反思、想像等。
14. 舉一個例子,思考功能可以對外或對內使用。對外用的例子是「指出別人的錯誤」,對內用的例子是「反思事情的因果關係」。
15. 最後,MBTI® 中還有一個有關生活方式的傾向,就是判斷與認知。判斷對外界的人和事偏好運用判斷功能,所以喜歡做決定、組織。認知對外界偏好運用認知功能,喜歡獲取資訊,保持靈活。
16. 可見,我們的性格都有四組不同的傾向,形成十六個不同的組合。接下來,我們會通過一些例子,讓你可以估計自己的傾向。
17. 請打開《性格類型的認識》第11頁,根據我的描述,寫下你的「第一假設」。
強調類型沒有好壞
在自評過程中,需要反覆強調傾向是沒有好壞的。新手常見的問題是解釋傾向時帶有偏好,通常描述自己的傾向會更精彩、吸引;或者你對喜歡的傾向會講解得更好。我的習慣是在解釋每一個二分法之後都說兩者沒有好壞,但我們往往對相反傾向的人產生誤解:
外向 – 內向:
如果你是外向型,可能會覺得內向型的人孤僻、離群。
如果你是內向型,可能會覺得外向型的人膚淺、沒有深度。
實感 – 直覺:
如果你是實感型,可能會覺得直覺型的空談、不切實際。
如果你是直覺型,可能會覺得實感型的拘泥於細節、沒有想像力。
思考 – 情感:
如果你是思考型,可能會覺得情感型的人感情用事、不能做大事。
如果你是情感型,可能會覺得思考型的人冷酷無情、瞧不起人。
判斷 – 認知:
如果你是判斷型,可能會覺得認知型的人散漫、不可靠。
如果你是認知型,可能會覺得判斷型的人固執、不靈活。
最後,要強調這些誤解都是不對的,而且沒有人是百分百用一個傾向的。當外界沒有特別要求時,我們會很自然、流暢地用傾向的一方。但有需要時,我們也可以用非傾向的一面,可能要花一點精力。榮格指出,沒有傾向的人會虛耗很多精力,因為用兩邊的傾向都需要動用能量。所以,傾向對我們的精神健康尤其重要。這個概念,與近代的腦神經研究不謀而合 – 我們的大腦大概百分之八十的時間都在「自動導航」。
不清晰的客戶
新手的另一個棘手的問題是遇上不清晰的客戶。我的習慣是在自我評估的階段不花時間與他研究傾向。我會重複說,不用擔心,因為我們還有「第二假設」的報告類型,還有最後「最適類型」的步驟。學員可以先選一個比較接近自己的,如果真的不能選,可以先空着,然後參考報告類型。
至此,「自我評估」的工具箱已經齊備,希望大家都有所得着。假如你們還有疑問或意見,歡迎留言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