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Matty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在線論壇(完整版)|假新聞阻擊戰:數位時代的公民求生課 ── 下篇

Matty
·
·

近年來由於政治環境的變化,世界各國的公共輿論對於錯誤、造假的訊息,經高度傳播之後可能引起的社會效應都有明顯增加的關注,同時也反應在許多具體的行動上。無論是從制度面下手,主張國家政府/國際組織應該有效監管;或者從市場面出發,要求從中獲得巨大利益的各大網路、媒體巨頭必須負起責任;甚或是各地的民間社會發起自救,組成行動網絡或成立獨立機構,推動事實查核(fact-check)……一時之間,打擊「假」新聞、「假」消息,似乎成了某種非常具有時代感的熱門議題。

如果我們的閱聽行為從來都沒擺脫過「假」的糾纏,但又不願意只是束手就縛,應該至少具備什麼樣的基礎認知?甚至進而能積極有什麼行動?

Matters 邀請到了三位在實務和研究領域各有不同專精的朋友,針對這一門當代相當重要的公民求生課,在線上進行了一場豐富的圓桌討論,他們分別是:

  • 黃兆徽|資深媒體人、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總編審(@chaohwei
  • 方可成|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傳播學博士候選人、微信公眾號《新聞實驗室》發起人 (@方可成
  • 王銘宏|台灣逢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助理教授(@王銘宏

這場圓桌討論由 Matters 團隊的 @佳禾 主持,以下為完整版內容的後半段,歡迎大家延續上週五的問答互動,發動更多討論。


[ 續上篇 ]

林佳禾:提到媒體識讀教育的重要性,如同方老師剛剛提到的,過去是「一對多」的時代,其實識讀教育就是面對比較單純的媒體環境來探討;但現在是「多對多」了,變得很複雜,各位覺得現在這個時代推廣媒體教育有什麼挑戰?

方可成:我自己在微信平台上做《新聞實驗室》這樣一個公號,發表了很多關於「如何識別訊息的真假」、「如何選擇更優質的訊息」這一類的文章,我想也起到一些效果。

我覺得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了。因為歸根到底還是取決於用戶本身,如果你更有能力分辨真偽、更有能力去分享真正優質的內容,整體的傳播環境就可能會好很多。

但是,這裡面也有一個非常根本的人性挑戰。說穿了其實就是我們的腦子裡根深蒂固的認知偏見,這就使得很多人實際上沒有動力主動地願意去來學習、了解這些。總是會有一部分人願意,但那一部分人往往原本就已經挺了解了,所以差距可能會越來越大;然後還有一部分人,不願意去接受跟自己的理念不相符的訊息,這些人恐怕也沒有那麼大的意願來接受識讀教育的普及。

所以,我在做的過程也發現了非常難的問題,就是你很難去觸及最應該接觸到這些的人群。

歸根到底還是取決於用戶本身,如果你更有能力分辨真偽、更有能力去分享真正優質的內容,整體的傳播環境就可能會好很多。
- 方可成

黃兆徽:方老師提到這一點,我也想回應一下。

前一陣子關西機場事件發生之後,我們對這個案例提出的查核報告,讓我馬上看到了一個撕裂的狀態。在這份報告裡,事實查核中心其實是非常客觀地呈現,包括我們去跟關西機場官方直接求證,然後列出來台灣這邊新聞炒了幾天之後,還沒有釐清,但大家已經基於一些錯誤的訊息在發表各種評論的七個疑點。

事情的經過其實不複雜。關西機場因為颱風淹水、對外橋樑也被船不小心撞毀受損,所以機場關閉了一天,幾千名旅客受困。後來台灣這邊 PTT 就傳出來一則消息,引述了中國一些報導和網友的說法,說中國政府非常了不起,在整個機場關閉、所有旅客受困的狀態下還能派車進入,優先把中國人解救出來,甚至台灣民眾只要自認是中國人就可以搭中國的專車。

這訊息在台灣吵了很多天。後來我們去查證發現機場關閉後,任何國家都無法派車進入,而是機場本身後來把幾千名旅客分別用巴士和高速船載送出去,關西機場自行派的巴士就是把各國旅客從關西機場所在的島上載運到了對岸的泉佐野。中國確實試圖聯繫過關西機場想派車進入,但日方拒絕了;然而,日方統一把旅客送出來之後,中方也確實派車到泉佐野的中轉站,雖然在那邊所有旅客都已經脫困,而且交通四通八達,但中國使館算是服務更周到把本國民眾再送到大阪市區。

這跟台灣最早流傳的訊息,甚至政論節目討論的內容有非常大的不同。有一些民眾看到我們的查核報告,第一時間就說我們是「東廠」,在袒護政府。但是如果你認真看查核報告,就會看到我們也提到中國沒有派車「進入」關西機場,這是錯誤的爭點,但中方的確有試圖聯繫想要進去、後來也派車從泉佐野接駁。我們同時也問了關西機場,台灣方面有沒有任何交涉?他們表示沒有。

這些我們都非常完整地在查核報告裡披露出來,但即使如此,不知道是不是台灣民眾都認為媒體大多有藍、綠立場,也已經很習慣用這樣的方式來看待所有訊息,我發現很多民眾當下想要知道的並不是真相,而是你的報告到底是要挺藍還是挺緣?到底是不是要幫政府說話?甚至你的統獨意識形態是怎樣的立場?貼標籤的心態比想要認清真相的心態,還要來得更強烈。

我們也發現這份報告被大型入口網站轉載之後,大概一、兩小時之內就累積出一、兩千則以上的留言,其中大概有七、八成一看就知道沒有仔細看報告,只看到我們指出「中國派專車進入關西機場優先解救中國旅客脫困,是錯誤訊息」,就直接留言「東廠東廠東廠……」,留言回應速度又快又大量,甚至讓我們懷疑是不是當中有些帳號是機器人了。

現在看當然還是蠻無奈的,但是你也會特別珍惜一些情況。比方說,有一些民眾認真看完查核報告之後會回覆說:「我已經好久沒有看到一個這麼客觀、這麼值得相信的訊息來源!」又比方說,我們的Facebook 粉絲頁原則是不刪除任何留言,但當有一個留言質疑查核中心是東廠,我們發現其他民眾會主動提出報告中的內容來回應他,幫我們澄清我們其實提供了客觀中立的各種查證資訊。

林佳禾:這陣子似乎大家愈來愈會覺得,假新聞實際上是一個「認同」的問題。但這麼一來,如果在沒有網際網路的時代,我們也沒有很好地解決媒體的黨派立場對立,或者不同意見謠言滿天飛的狀況,我們又如何面對數位時代更快速的訊息傳播呢?

黃兆徽:我不會這樣想,反而覺得還蠻有意思,所以事實查核這件事才更重要。當大家已經對媒體的信賴度降低了,已經下意識覺得你要嘛挺藍要嘛挺綠,總之新聞報導一定不會告訴我公正的東西,但我們仍然想知道世界真實的樣貌,這時候,大家反而更需要有中立客觀的來源告訴我客觀的事實。

當然,就好像台灣的政論節目,當大家講的四平八穩的時候發現收視率不高,可是非常激烈、極端罵藍或罵綠的時候,就會有願意認同的民眾一起看。我也同意其實大家看新聞常常就是要看一個認同,你罵我討厭的人罵得很兇,我就很開心,就會願意看;但我覺得反而在這種時候適時導入查核的機制,或者出現願意扮演公正角色的媒體,然後堅持下去,說不定有機會扭轉這些現象。

方可成:我覺得這確實是一個比較深的、核心的關鍵問題。

舉個例子,美國有很多事實核查的「獨立」網站,包括在賓大我們傳播學院的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下就有一個網站 Factcheck.org。這些雖然都是獨立的機構,並沒有接受哪個黨派的資助,但核查出來的東西在被別人看的時候仍然會被認為帶有立場。特別美國的保守派,普遍會認為做事實查核的都是傾向於民主黨的。

所以,確實不是真的做到了獨立,包括整個核查的流程做得非常科學,別人就一定會認為你是獨立的,這跟身份認同有關。

我覺得近年來全世界都有在這種政治認同上產生這樣的撕裂的趨勢,美國也是,政治極化已經有好一段時間了。過去不光是一對多的傳播,而且比方說在六、七○年代的時候,美國政治菁英之間其實有很多共識,但在冷戰之後,左、右之間的區隔就愈來愈大、愈來愈撕裂了。從全世界的範圍來看,右翼民粹主義興起也使得社會共識減少了,而根據自己的身分認同來進行判斷的傾向變多了。

當然我很欣賞黃老師的樂觀態度,但我也覺得這不光是做媒體的做好事實核查、做傳播的人努力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它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

確實不是真的做到了獨立,包括整個核查的流程做得非常科學,別人就一定會認為你是獨立的,這跟身份認同有關。
- 方可成

黃兆徽:方老師講到一個重點,雖然我協助事實查核中心才三個月,但也很深刻體會到所謂的「事實」真的不是你能堅守原則、客觀中立就夠了,社會上還是有非常多人急著幫你貼標籤。

除了來自社會大眾之中有一些保持著非常堅定的特定立場的人之外,其實新聞媒體記者本身對「被監督」的感覺,以及被指出訊息可能不那麼正確時的反彈,是對事實查核的機構來說更加困難應付的。

方可成:那挺有意思的,我覺得這樣挺好的,把原來的局面給攪動一下,也是還蠻有意思的變化。

黃兆徽:讓新聞媒體有一點壓力,讓它必須要善盡合理查證,平衡報導這些傳統新聞倫理的要求。

林佳禾:這邊也想請教一下王老师。你對 PTT 的使用者行為做了很多研究,而在台灣我們似乎不太會認為 PTT 有特別明顯的單一立場,像這樣沒有特定的事實仲裁者或者沒有人可以出來一錘定音的論壇平台,不同意見的交鋒到後來通常會怎麼發展?

王銘宏:我上 PTT 十幾年,但真正研究 PTT 大概是近五年的事。我不認為 PPT 是一個很中立的平台。不管是在 Facebook、Twitter 或其他地方,我覺得全球的媒體或社群平台目前看起來都是極化的, PTT 也是一樣。

在沒有仲裁者的狀況下,極化反而會更明確。以 PTT 來說,不同的政治意見會集中到兩個不同的討論板。舉例來說,至少從 2008 到2016 年馬英九政府時期起,「八卦板」很明確就是一個反國民黨或支持民進黨的集散地;角色對調的就是 “HatePolitics” ,也就是「政黑板」,上面的言論大多數是支持國民黨。

所以,其實在社群平台上總是會發生「看不到或不是我想看的?那我就離開!」這種現象。如果做長期觀察,就可以很明確看到,雖然理論上 PTT 有藍有綠,但整體來看某些板就是偏綠、某些板就是偏藍。當然,現在的狀況又會不一樣,因為政治情勢上多了一個柯文哲,所以目前「八卦板」的輿論支持柯文哲的狀況是明顯上升。

另外我也想回饋一下剛剛黃老師的問題,也就是能不能用人工智慧做訊息過濾(information filtering)?簡單的答案,技術上一定可行。

我覺得目前 A.I. 在做事實查核,大概沒有一個可以完全令人信服的方法,或者說可以馬上判斷這個是真新聞、那個是假新聞,但如果是用 A.I. 來做初步的過濾,比方說要找爆炸性的訊息?這個電腦完全可以協助。要比對文字的內容、訊息撰寫的方式?這個也有技術,但還在發展中,我不覺得短期內可以做商業化的使用,但確實很多人企圖從這方面下手。

我還想提一個方式,也就是傳播學在講的 two-step model。簡單來說也就是訊息會先通過關鍵意見領袖(key opinion leaders),然後才會轉傳佈到廣大的 end users。我在研究社群媒體的經驗中發現這是非常常見,而且效果非常好的模式。不管是真的、假的或澄清的訊息,只要是透過一個有公信力的網路意見領袖來傳播,會遠比只是發出一則訊息要好非常多。

反過來說,在假新聞的傳遞時,這些意見領袖也會是非常重要的節點。如果我們能即時去觀測特定的粉絲頁和個人帳號如何轉傳訊息,理論上他們已經有一些 social credits,應該要先做初步查證,但如果連他們都轉傳,那就代表這個 misinformation 可能已經惡化而且廣泛傳播了。總之,這是另一個訊息過濾的方式,針對這些意見領袖來做調查、觀測,這也是電腦可以做得到的事情。

目前 A.I. 在做事實查核,大概沒有一個可以完全令人信服的方法,或者說可以馬上判斷這個是真新聞、那個是假新聞……
- 王銘宏

方可成:理論上來說這確實是是一個比較有效的策略,但也要考慮在不同的平台、不同的傳播環境的差異。

比如說之前美國大選期間流傳的那些假消息,在 Facebook 上可能也沒有特別明顯的意見領袖存在,而是靠被 Like 很多來傳播,背後當然有比如說專門製造假新聞或極右翼新聞的配置在驅動。另外,在 Twitter 上有很多的機器人帳號在做自動轉發,實際上成本非常低,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比較難監管。

但是,歸根到底還是取決於平台本身有多大的決心去來處理這些事情。最近剛剛有一篇論文,比較了美國大選之後, Facebook 和 Twitter 兩個平台上假新聞傳播的變化,結果發現 Facebook 確實減少了,但 Twitter 依然多,甚至變得更多了。這其實也是一個大家覺得非常 make sense 的結果,因為確實 Facebook 針對假新聞做的干預更多一些。

林佳禾:從技術的角度,對於機器人帳號、非真人網軍這種數量非常大,一下子就能把訊息推高、大量傳播出去的配置,有什麼比較有效的應對方案?

王銘宏:我手邊沒有 Facebook 總體的資料,所以先以 PTT 這個台灣最大的 BBS 站為例。基本上,機器人的行為模式一定會有 pattern,包含上線、轉發、回應的行為模式,這些都會有跡可尋,畢竟它是程式執行的。從這個觀點來看,我剛好最近有一個「網軍」的研究,雖然不是研究機器人,但理論上我們從行為模式上確實可以判斷出人跟機器的差異。

第二個部分是如果從內容來看,以目前的技術來講,機器人很難回應出類似常人的內容。我的意思是它沒辦法很廣泛地針對不同的議題都發表非常獨特的見解,所以比較常見的狀況會是機器人不斷的在發表一樣的內容。如同剛剛黃老師提到了,她覺得在Yahoo!下的回應為什麼都是一樣的,而且也會迅速累積,我想這絕對不能排除是機器人回覆的可能性。

所以從技術端來看,一個是行為模式,一個是內容的重覆率與變化率,這些都可以通過電腦技術來協助解決。我想 Facebook 內部肯定也有在做相關的事情,只是目前還沒有看到比較完整的研究論文。

這對 Facebbook 來說應該也是兩難,如果事情沒有演變到要上國會做聽證這麼複雜,我想他們應該還是會傾向尊重媒體自由、言論自由,畢竟這是一頂很大的帽子,如果做錯了什麼的話就會被扣上,肯定是一件苦差事。然而,如果平台願意投入做這些資料分析,我覺得一定可以做到第一步的篩選,然後再交給各國可信賴的、通過認證的事實查核第三方機構來做驗證。

林佳禾:好的,稍微總結一下。

今天我們討論了對抗假新聞的很多面向,例如新聞專業的守門精神能不能復興?人工智慧或其他科技進展可以協助到什麼程度?媒體識讀在這個時代應該扮演什麼角色,又會遇到什麼困難?而在這些場景之中,代表公民社會的第三方事實查核單位,跟國家政府、大型網路巨頭之間究竟是什麼關係?

另外,還有一部分討論了一個非常根本但可能也最觸及核心的問題:假新聞,或說假消息,它的本質究竟是什麼?是不是一種「認同」政治的衍生物?由此延伸,我感覺有一個很微妙的面向,也就是所謂的「陰謀論」。

直覺上,我們應該都同意陰謀論是假新聞最極端的典型之一,但是當「對抗假新聞」本身變成一個傳播的話題,有時候我們好像也免不了會面對一些陰謀論式的想像。比方說在關西機場事件裡,台灣這邊就免不了臆測,究竟中國官方有沒有授意去製造、散播什麼樣的假訊息?

對事實查核的行動來說,像這一類直指某些高牆內部的說法,大概無論是專業的新聞工作者或一般公民,都很難在短時間之內確切查證,所以到頭來可能莫衷一是,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但圍繞著陰謀論發展的口水,可能把爭議變得更加複雜。

關於這種困境,有志於事實查核工作的行動者應該怎麼面對?討論的最後,還想再聽聽各位老師的看法。

黃兆徽:以關西機場事件來說,我們是在隔了三四天後才決定開始查核的。在查核的過程中,我們的確發現許多原初的訊息並沒有使用到關鍵的字詞。比方說《觀察者網》的報導沒有直接說中國「進入」關西機場,當下我們只能判斷可能是後來台灣媒體或網民在轉傳的時候被誤導了。總之,這一類的訊息其實還不少,如果沒有細究字詞,就可能產生誤導。總之,我們的確沒有辦法證實造謠者是不是跟中國有直接關係。

方可成:以關西機場事件來說,我個人是不太相信真的有政府在背後直接授意做什麼事。我覺得像《觀察者網》這種有民族主義傾向的媒體,自己就會有挺大的能動性來主動做一些這樣的渲染。當然,也確實像佳禾說的,這沒有辦法真的去查證。

但是在另一方面,我又相信這個世界上也沒有不透風的牆。如果說真的政府有什麼陰謀,最終肯定還是能被曝光的。不管是美國水門案(Watergate scandal)或者涉及到中國領導人的家族財產,這樣的東西都能被挖出來,所以我個人很反對陰謀論,我覺得這種猜測都挺無厘頭的,但關鍵是社會是否有去相信陰謀論的傾向。

就我個人的觀察,在中國大陸,大家對陰謀論的接受程度還是蠻高的,這跟整個社會的信息相對不透明,所以大家總是傾向於什麼「一盤大棋」的說法,總覺得有人在後面在操縱,這跟公民本身的無力感是有關的。不過,我在美國也看見了仍然有很多人相信各種奇怪的陰謀論,所以也並不是說一個言論高度自由的環境就完全沒有這種現象。所以,我覺得還是剛才提到的人性心理,心理上的認知偏見會導致這些東西一直伴隨著人類社會。

黃兆徽:我想最後補充一點。關於是不是陰謀論的問題,包括台灣政府也說對岸製造假新聞,我覺得這些指控其實都不是那麼負責任的。我們的政府在做這樣的指控時,一來要有憑有據,二來也不是把所有的問題都推給假新聞,好像政府就可以說自己也是受害者就免責了。如果假新聞對政府來說真的是一個困擾,那對於很多不利於政府的訊息,它就應該在第一時間做清楚而完整的澄清跟說明,對國民做好政策溝通和說服。想要杜絕假新聞,它必須要有一些更積極的作為,至少要有更好的自我澄清、和政策溝通機制。

還有一點,不管是對岸或者哪裡的政府,或者各種商業的、政治的假訊息流傳,我覺得反而是傳統的新聞媒體彰顯價值的重要時機。

很多謠言其實是因為被新聞媒體轉載而不加求證,然後才迅速擴散,才贏得了大家的信任。新聞媒體都報了,大家就信了,甚至談話性節目都基於一些錯誤事實在討論了,大家怎麼能不信呢?

在這麼多自媒體傳播更迅速的時代,傳統新聞媒體就是要回歸最基本的新聞倫理要求,做好合理查證,做好平衡報導,才能彰顯自己存在的價值。

很多謠言其實是因為被新聞媒體轉載而不加求證,然後才迅速擴散,才贏得了大家的信任。新聞媒體都報了,大家就信了,甚至談話性節目都基於一些錯誤事實在討論了,大家怎麼能不信呢?
-黃兆徽

方可成:歸根到底,我覺得必須把假新聞的現象聯繫到更深層,包括傳播結構的變化、技術的變化,以及整個世界政治生態的變化。如果能從這些角度綜合來考慮的話,可能也就不會覺得眼前的亂象純粹是因為近期環境突然多了很多壞人。

假新聞的問題,並不是這麼簡單的一個歸因。

[ 全文完 ]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