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家姐弟

小房
·
·
IPFS
·
一個被冤枉的女子

讀過些歷史的人,喜歡拿歷史吹牛。

吹吹牛,不是太大問題。

但是有的人用演義,甚至用小說和電視劇來吹牛,那就有問題了。比如,《隋唐演義》這本書,就非常不可信。

它極度的醜化了一個人--蕭皇后。

它又極度美化了一個人--羅藝。

另外它還生硬的造出了一些人--比如羅成。

蕭皇后,指的是隋煬帝的皇后,歷史上沒有留下正式的名字,正史只稱蕭氏,而在後來的野史小說中只有蕭美娘之類的蔑稱。

之前,我經常說,中國的臭文人修史,有二個很大的毛病。

一個是為了歌頌偉大的君主,故意把前朝君主描很很黑。

比如:

歌頌周文王周,就要把商紂王搞臭。

歌頌唐太宗,就要把隋煬帝搞臭。

歌頌老毛,就要把老蔣搞臭......


另一個問題是把責任推給女人。

比如紂王有個蘇妲己,煬帝有個蕭皇后,老毛有個江青......


可能只有司馬遷的《史記》,這個毛病小一些。之後,再也沒有司馬遷,這二個問題越來越嚴重了。

所以到現在,文化大革命的責任,很多人還認定為是江青。我這代人經歷過了的歷史,人們都會有那麽大的認知偏差,何況幾百幾千年前?

所以,我講故事,經常為女人們平反。

蘇妲己,永無翻身之日了,因為只有傳說,沒有記載,《封神演義》流毒太廣。

江青,留給後人評說吧!野心大,人性差,這二點她大概跑不掉,可能是真的。但是,如沒有老毛發話,那麼大的元帥、將軍,還有中共的二號人物劉少奇,她一個小小的江青能整得倒嗎?

男人主導的歷史,把亡國的責任推給女人!我為中國的歷史學家們感到臉紅。

特別是寫《隋唐演義》、《封神演義》的狗屁文人們,真的很丟臉......

不罵了!

蘇妲己,太遠了。江青,又太近了。說說蕭皇后吧!

我小時候,聽啞嗓子的單田芳講評書《隋唐演義》,那本破書中,最冤枉的人就是隋煬帝的老婆蕭皇后了。當然我不責怪老單頭兒,他也是從師傅那裏鸚鵡學舌學來的。

單田芳和師傅師爺們,把隋煬帝的蕭皇后,描繪成了紅顏禍水。

但是歷史上,真實的蕭皇后可不簡單.......

東晉之後的南朝,前後出現了四個朝代----宋齊梁陳。蕭皇后,就是梁朝的公主。𣎴僅如此,梁朝皇族以文學見稱,她的曾祖父就是文學家昭明太子蕭統。

蕭統是誰?

如果歷史的記載是真實的,那麼蕭統應該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文史神童.....

正史《梁書》原文記載:

「太子生而聰睿,三歲受《孝經》、《論語》,五歲遍讀五經,悉能讀誦.....」「太子.....所著文集二十卷;又撰古今典誥文言,為《正序》十卷;五言詩之善者,為《文章英華》二十卷;《文選》三十卷。」......

現在的教授們侃侃而談的《論語》,在蕭統面前只是幼兒園的課本。艱深的孔門五經,對他而言是只小學教材而已。而他留給我們的作品,他自己寫的大都失傳了。

但是他從自己讀過的前人詩文中,選了一批最好的作品,編成了一套書《昭明文選》。

後人也簡稱為《文選》。這是中國第一部正規的文學作品選集。

在他之前的作品集,都是《經》或《史》。孔子編《詩經》也是《經》,不是文選。漢朝的《賦》也是一種單純的歌,而不是文集。

從他編《文選》開始,中國的文學有了自己獨特的方向。換句話說,他讓後來人明白了,什麼樣的作品,是好的文學作品。他留下的《文選》,給後來的唐宋文學指明了方向,這樣說也算不過分。

唉!

這個蕭統啊!該寫的沒寫完!該編的沒編完!該當的皇帝也沒來得及當!三十多歲就死了......

歷史和命運,就是這麼不公平。

只是因為他的作品沒能留下來,他名字的前掇--「偉大」二個字,就這樣被抹掉了。

他的《昭明文選》是從汪洋大海一樣的前代作品中,精選出來的。在他的時代,中國還有很多書沒有被戰火摧毀。編書最多的西漢版的書,應該還有。

好了!不說他了。還是說他可憐的重孫女吧!

她在正史中,其實沒有太多故事。但是她的簡歷,已經令人唏噓不已了.....

她的丈夫隋煬帝能夠成為皇帝,有她一份功勞,這幾乎是可以肯定的。皇位爭奪中,用過的手段見不得光,這是歷史的常態,這如果叫罪責,他們夫妻都不能脫罪。

「性婉順,有智識,好學解屬文」這是《隋書》對她的評價。她繼承了曾祖昭明太子蕭統的博學和文采。

在她的老公隋煬帝被宇文化及殺掉之後,她帶著宮裡的女人和她兒子的遺腹子,被宇文化及俘虜。

宇文化及被竇建德打敗,她又帶這群人成了竇建德的俘虜。

竇建德又把這些人交給了突厥族,而突厥的王后,是隋煬帝的妹妹,這時的蕭皇後等於又投靠了小姑子。

她在突厥族,又經歷了二代突厥王。

然後,突厥被李靖所滅,她和她保護的孫子(她兒子的遺腹子)終於又回到了長安。

這時天下已經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了。李世民給了她安逸的晚年。她拼命保護下來的她和隋煬帝的孫子楊政道,也在李世民的唐朝一世為官。


她活到81歲善終。

李世民把她和隋煬帝合葬,並賜謚號---愍皇后。

唐太宗李世民這個人,對身邊人死後的謚號,格外重視。一個「愍」字,道盡了這個「性婉順」的女人,前半生的蒼桑......


現在算一算她身邊出現的所有權力男人:隋煬帝、宇文化及、竇建德、二代突厥王、李世民。

這六個男人,就是《隋唐演義》和民間傳說中,她勾引過的人。

這六個人中,其他人不能肯定是否被她勾引,最不可能的就是李世民。

年紀:她比李世民大三十二歲。

關係:她是李世民的丈母娘、姨嬸。

她還是李世民長輩大臣蕭瑀的親姐姐。

隋唐二朝的皇族,關係複雜。楊堅和李淵的父輩,同是北朝的北周所謂「八大柱國」,同朝為官。楊堅和李淵的父親,又是連襟關係。他們娶的是另一大柱國--獨孤信的女兒。

(獨孤信在歷史上有另一個名號,可以上網查一下「天下第一岳父」)

楊堅建立了隋朝,李淵經歷了隋朝三代皇帝(最後一代楊侑是他的傀儡)。

楊堅,是李淵的親姨丈。

楊廣(隋煬帝)是李淵的姨表弟、是李世民的姨表叔。

這是上一輩的親戚關係。

另外,李世民娶了隋煬帝的女兒。這個女兒,雖然不是蕭皇后親生,但是皇帝的兒女,不論生母是誰,名義上都是皇后的兒女。所以蕭皇后名義上是還是李世民的岳母。

無論如何排輩份,蕭皇后都是長李世民一輩。

再有,就是蕭瑀了。他是唐朝最早的功臣,是蕭皇后同父同母的親弟弟。後人常用的一句話:“疾風知勁草”

這句話是誰說的,說的誰?

這是一句詩,作者是唐太宗,是寫給蕭皇后的親弟弟蕭瑀的。全詩是:「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

蕭瑀,在隋唐二朝之間,是個很關鍵的人物。

他是南朝的梁朝皇族後人。

他是蕭皇后的親弟弟。也就是隋煬帝的小舅子。

小時候,這個人是個小完人----聰明、漂亮,刻苦讀書,過目不忘---才子加帥哥。

他跟著姐姐(當時還不是皇后)到了皇宮,見到了隋煬帝母親、李淵的姨媽----獨孤伽羅。

(我讀過的歷史中,見過很多女人的名字,我覺得,獨孤伽羅是最好的女孩名,但這時她不是小女孩了,是皇后了)。

獨孤伽羅一見到這個孩子,立刻叫人把自己娘家的一個小姪女接來,許配給了這個小帥哥加大才子。

蕭家的才子基因,太強大了!

就在隋煬帝為禍天下的時候,老婆蕭皇后,小舅子蕭瑀多次勸諫他,但他一意孤行,就是不聽。

蕭瑀覺得這個皇帝姐夫實在太過分了,後來李淵在太原起兵,蕭瑀帶著自己的管轄的州縣,投奔了李淵。這時的蕭瑀,又多了一重身份,他是唐朝太后(李淵的母親)和隋朝太后(煬帝母親獨孤伽羅)的姪女婿。

軍神李靖滅了突厥之後,殺掉了嫁到突厥的隋煬帝的妹妹義成公主。但是卻帶回了隋煬帝的妻子簫皇后,和隋煬帝的孫子楊正道。

李世民和李靖,為什麼對隋朝在突厥的皇家人,採取了不同的對待方法?

殺掉義成公主(李世民的姨表姑、煬帝的妹妹)是因為在唐朝建立之後,她一直認為李家父子,篡奪了娘家的隋朝天下。所以她在突厥先後嫁給了四任可汗(包括原裝的老公啟民可汗和他的三個兒子),她一直參與和鼓動可汗們發動對唐朝的戰爭,企圖復辟隋朝。

蕭皇后就不一樣了。除了她和李世民複雜的親戚關係之外,還有就是她很早就接受了隋朝滅亡的現實。

她了解自己的丈夫隋煬帝,所以她沒有把隋朝滅亡的責任,推到李家父子的身上。而且殺死她丈夫的不是李家父子,是宇文化及。

再有就是她強大的娘家。

她的親弟弟蕭瑀投靠李淵,之後再得到了李世民重用,保住了南朝梁國皇家在唐朝新政權中的政治勢力。後來有的學者統計過,蕭家在唐朝一共出了八位宰相級的高官。

那個沒來得及當皇帝的文豪蕭統,他留下的文化基因,太厲害了!

有朋友說,應為蕭皇后平反。

平反,這個詞其實太輕率了。


她身邊出現的六個權勢男人,她到底跟誰上過床?跟誰沒上床?這事,歷史不可能有結論,但後世臭男人們的筆,臭女人的嘴,實在是太污浊了......

她一個弱女子,要在血雨腥風之中,保護一群女人,特別是要保住自己的孫子,她能怎樣做呢?

或許她的姿色,是一件武器,她必須拿出來用.....

但是,另一個問題出來了:她出生在567年。煬帝被殺,是618年。那年的蕭皇后51歲了。

如果一個51歲的女人,用殘留的姿色,保護了一群國破家亡的婦女和她的親孫子,我想問:

是她髒,還是那個世界髒?是這個祖母髒,還是睡她的男人們髒?

順便再說說蕭瑀吧!他經歷了隋朝二代皇帝和唐朝二代皇帝,活了74歲。

前面我說過,唐太宗對大臣們的謚號,很重視。

蕭瑀死了以後,因為他是國公級的爵位,照例要有謚號,就是現在說的追認。這事由太常寺的官員負責。

(要記住:寺和廟在中國古代很長時間不是和尚尼姑們住的地方,而是國家中樞機關。所以在岳陽樓記有一句:「居廟堂之高而憂其民」,這個廟就是指朝廷,有的部門叫做寺,比如很多朝代的外交部就是鴻臚寺,掌刑法的是大理寺。所以,讀古書的時候,不可見到寺廟就想到和尚和尼姑)

太常寺的官員,給蕭瑀的謚號是:肅。

唐太宗看了以後,不同意。

皇帝說:「你們給一個人謚號,要考察這個人前的言行。蕭瑀這個人有個毛病:多疑!你們給他的這個肅字,不太合適,而且掩蓋了他們毛病。」

最後太常寺把給蕭瑀的謚號改成了貞褊公,唐太宗同意了。貞,表示這個人一生忠於朝廷。褊,表示這個人有些小氣和偏頗,不太容人。

現代人死了,致悼詞的時候就只能說優點,都是偉大的、光榮的、正確的.......不能說缺點。古人可能不是這樣。

比如史家在寫完一個人的傳紀之後,都會有幾句評語。評語中經常出現,「惜哉」二個字,就是可惜,這二個字之後,就是這人的毛病了。意思是,這個人雖然偉大光榮正確,可惜還有某些毛病.....

當然,現代悼詞,只是對生者的安慰。

謚號,表示蓋棺定論,畢竟是皇帝所賜,應該是皇帝定奪。該說的缺點,還是要說

蕭瑀的毛病,和他的出身、地位有關。

前面講過他的家庭是南朝四朝之一的梁朝皇家,在那個講出身的年代,他的出身其實比李淵(八大柱國)更高貴,特別是南朝朝廷,是文化和文明的代表,比北朝的八大柱國(都是混血兒)還要高貴。

隋唐二朝的皇帝,都是出身北朝貴族。

這個時候,南朝之前那些大的政治家族比如東晉的王家、謝家等等,都己經沒落了。

到了唐太宗時代,原先南朝皇帝和大臣後裔,只有蕭瑀的地位最高。

唐太宗雖然曾經寫詩稱讚蕭瑀,但是也只是稱讚他的忠誠。他對蕭瑀的基本評價是:忠誠,有才,但小氣。

為什麼小氣呢?正是因為他南朝皇族的高貴身分。

唐太宗的手下,人才結構很複雜。

他由父親李淵手中接過來的人才,有文臣,以蕭瑀為代表;有武將,以李靖徐懋功為代表;還有皇族裡的能人,以李道宗李孝恭為代表。

而屬於唐太宗自己的人才庫,文臣的基礎是他當皇子時的文學館,有著名的十八學士,以杜如晦房玄齡為代表,這些人大部分是平民或低級官員出身,不是前朝貴族。

武將們就更複雜了,都是由戰場死人堆殺出來的人,大部分是平民和地方官出身,比如傳奇比較多的尉遲敬德、程咬金、秦瓊是招降過來的人。

在蕭瑀的眼裡,這些人品流複雜,都是些靠不住的流民。

他自視出身高貴,名滿天下,所以在唐太宗繼位之後他對後起之秀,特別是十八學士,根本不服氣,而且由於他對平民出身官員的偏見,對人的判斷經常出錯。

比如他曾經認為房玄齡結黨謀反。

唐太宗這個皇帝實在是不簡單,面對結構複雜的人精團隊,展現了他高超的管理能力,所以他能夠開創一個史無前例的貞觀之治。

對於蕭瑀這個特別人的人,他也採取了特別的策略----不斷的升降,不斷的敲打。

所以在蕭瑀的仕途就變得更特別了,他六次出任宰相(或相當於宰相)職位,又六次被罷免。

春秋的楚國令尹(宰相)子文三上三下,鄧小平三上三下,蕭瑀六上六下,這也算是個創了記錄吧!

照常理,他是前朝老臣,又忠誠可靠,HR應該是由他負責。但是,李世民太了解他了,所以唐初的HR主要負責人一直是房玄齡。

另外,他年輕時對哲學有貢獻。

在蕭瑀的太爺爺編的《昭明文選》中,有一篇哲學著作,是當時的哲學家劉峻寫的《辯命論》。

這篇文的主要思想,用一句俗語概括,就是「人的命,天注定」。

太爺爺編的書,蕭瑀當然讀得爛熟。但是讀了《辯命論》之後,他覺得有些不妥。他認為這本書違背了「先王之道」,把一切都歸根於天命,這有些太過草率了。

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寫了一篇駁斥劉峻的文章《非辯命論》。直接否定劉峻的觀點。

當時的幾位大學者,看到了蕭瑀的文章,十分感嘆。因為劉峻的觀點很有權威性,沒有人提出過異議。只有這個孩子的著作,直擊劉峻的錯失。

舊唐書的原文是:

「自孝標後數十年間,言性命之理者,莫能詆詰。今蕭君此論,足療劉子膏肓。」(孝標,就是劉峻。)

蕭瑀是佛教信徒,在官場不如意的時候,他向唐太宗申請出家,但是唐太宗還要用他,一直就沒答應。

所以出家這個人生目標,他到死都沒有實現。

他出生在南朝,當時南朝四個朝代大部分的皇家和貴族是佛教徒,所以他跟著先祖信佛,而且很有心得。

中國的南北朝時代,佛教盛行,但是南朝和北朝的信仰方式卻不太相同。

後來有一種說法--北造像,南修寺。意思是,北朝的佛教重視佛像,比如北方的各大石窟,大都是北朝時開始造的。

而南方佛教,重視修寺,所以唐朝杜牧有詩「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480寺,只是描寫,其實更多。

東晉之後就是南朝。但是從宗教方面,這二個時代卻有很大的不同。

王羲之的兒子為什麼叫王献之?

按照禮法,後代子孫不能用前代的名。

王家三代人,姓名後都有一個「之」。

不僅如此,差不多同時代的著名人物,很多人名後都有「之」。如科學家祖沖之,畫家顧愷之......

(現代社會,爸爸叫李x,兒子叫李小x,這樣起名,屬於沒有文化,或者是太懶,這就另當別論了。)

後代子孫提到父輩、祖輩....的名,都要避諱。實在避不開了要用字,再加一個「公」來代替。如果一定要提名了,比如立碑,要在名前加一個「諱」字。

父子倆的名字為什麼像是哥倆?

是因為「之」字表示了他們信道教。嚴格說,是道教的一個分支--天師道。

王家三代名字中都用「之」字,這問題因為沒有任何記載,困擾後世學界很多年。一直到民國,大師陳寅恪才發現,道教分支天師道的信徒都在名後加「之」字。而在東晉,很多文人貴族是天師道信徒,這個千年迷團才告解開。

這有點像佛家信徒在法號前,加上一個「釋」字,比如釋智慧、釋小龍.....

這個觀點的專利,屬於民國大師陳寅恪。

這是在東晉。

到了南朝,就不一樣了,信佛的人多了。佛教漸漸地佔了主導地位。而同時代的北朝,特別是其中的北魏影響最大,也是信佛教。

所以佛教在南北方同時興起。到了唐朝,才有了少林寺和唐僧西天取經。

所以蕭瑀在哲學和宗教方面,是有貢獻的。

關於蕭家姐弟,就說這些吧!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