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黃牛山人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有關去中心出版的筆記

黃牛山人
·
·
思考時的隨筆,主要從公民媒體角度切入。

儲存在鏈上的資料,跟儲存在傳統網站上的區別是什麼?

  • 區塊鏈上的資料由分散的節點儲存,傳統網站資料則多由單一機構或個人負責。
  • 區塊鏈上的資料一旦儲存,技術上無法竄改或下架,只能增加新版本;傳統網站上的資料則可以從站上完全刪掉。

分散儲存資料有什麼好處?

  • 除非所有節點都關閉,否則區塊鏈仍維持運作,資料保持在線
  • 任何人都可按公開步驟設立節點,不用審查資格
  • 以 LikeCoin chain 為例,目前活躍的節點數有 50 個,來自世界各地,具名匿名不一

備份資料的瓶頸是什麼?

  • 技術不是瓶頸,雖然要不斷改善用戶體驗。只要需求清淅,爬資料、儲數據上鏈及備份到分散的檔案系統,都可找到技術人幫忙
  • 最難解決的是資料整理,涉及編輯專業的判斷,不同媒體的營運狀況,私隱考慮等等
  • 縱使多有心的志工,也需維持生計。因此可考慮籌募經費支持一小隊人全職處理備份事務
  • 建議先針對同類型的資料,制定格式標準,再基於此標準開發一套備份工具和流程。例如:報導文章、影片、照片等的 Metadata 格式標準

LikeCoin 有提供方便的辦法搜尋/訪問鏈上的資料嗎?

  • 目前只能通過資料唯一的 ISCN ID 在 app.like.co 上查找,或直接在 block explorer 或用程式向節點查詢,例如此連結
  • 無法直接 Google 到鏈上資料

在鏈上搜尋太困難了,儲資料在鏈上還有意義嗎?

  • 目前雖暫時缺乏曝光渠道,但只要確保資料好好保存,有心人便能逐步開發更多基於鏈上資料庫的門戶網站和搜尋工具,那是時間和資源的問題。

報導內容有修改或刪除的需要,所以不適合寫上區塊鏈?

  • 若這是必須符合的硬需求,建議定期把已公開了一段時間(例如三個月)的內容寫上鏈
  • 已公開了一段時間的內容,應假設已無法徹底從網絡上移除,例如 way back machine 或任何人都有機會已把資料的 snapshot 備份
  • 把原內容下架,有可能會令狀況更曖昧。例如在蘋果日報關站後建立起來的備份內容,因原內容連結已失效,更難證實目前流通的版本跟原作是否有出入。

如何查證鏈上內容是出於原作者/機構之手?

  • 每筆資料都有個發佈者的錢包地址。鏈上認地址不認人,只能核實該地址是否「可信」
  • 機構可公開認證了的錢包地址

如何備份政府的公開資訊?

  • 安裝 archive.org 的 plugin,訪問時順道備份一下
  • 列出想追蹤的資料網站,借公民社會的力量,開發工具定時備份

如何處理有私隱考慮的備份?

  • 區塊鏈上可只記錄 Metadata 以作日後索引及留下真確性證據,詳細內容卻以加密方式儲存
  • 待資料能公開時,才把解密方法公開

增加資料曝光度,是增強資料公信力的有效方法嗎?

  • yes and no。曝光度,例如列於 Google 前頁,確是影響力(hence 「公信力」)的質素之一,但於 misinformation 問題嚴重的當代這不是最重要的質素,因為製造假資訊者擁有的資源往往十分多,很容易便能塞滿讀者的注意力窗口
  • 只在曝光度上跟假資訊製造者比賽影響力,恐怕是以短擊長
  • 建議以公民媒體聯盟建立內容公信力的認證機制,爭奪「真假」的話語權。

媒體機構可如何參與?

  • 機構內專職的 Librarian,在現今的社會環境下已是既重要又緊急的工作。應盡快開始建立資料整理的流程和標準。
  • 新產生的內容也應盡快配合格式標準,使其隨時預備好放進資料庫
  • 定期參與此議題的討論

IPFS 、Arweave 甚至區塊鏈技術,真能保證「永遠」嗎?

  • 雖無法 100% 保證「永遠」,但最少是較長遠和安全的儲存方案
  • 一份資料應用多於一種方法儲存,內容的 Metadata 用作不同版本的索引
  • 日後很可能出現其他去中心儲存方案,也應同步使用,把工具的風險也分散
  • 中心化方案(如傳統 hosting)也應一併考慮

下一步?

  • 制定幾款常用資料的格式標準
  • 找幾個媒體網站做試點,恆常把已發佈的內容同步備份
  • 建立一個工具知識庫,讓有心人可更容易參與
  • 不只備份過去的資料,新產生的內容更應考慮自動上鏈

Original link: 黃牛山人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