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鸿苓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每天早上可以六点起床的秘诀找到了!

鸿苓
·
·

点进来的时候是不是以为,我写的肯定不是「把手机时间调早四个小时,给足心理暗示,就算十点起也是一种六点起」这种自欺欺人的方法?

……不好意思啊,还真就是调表这么简单。只不过我是反着调的,而且只调了两个小时。

所以现在每天早上八点闹钟准时把我叫醒,按照正常世界的时间流速,我真的是早上六点起来的。

你到底为什么会有这种奇怪的想法啊

最初当然是因为英国绝望的冬令时制度,十月最后的周日晚上,夏令时结束,时间往后调一小时,回到了格林尼治标准时间(Greenwich Mean Time, GMT)。

这也带来了所有住在高纬度地区人类的共同烦恼:天黑太早,特别致郁。NHS 还专门有一个网页,提供季节性抑郁(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SAD)的相关信息。

现在只是十一月中,然而每天下午四点钟的时候天就黑了,并且还在不断提前中。加上英国特有的阴雨天气,曾经一月有几次三点出门就天黑得不行。没有光明的时间里,无论实际时间如何,常给我一种「到了入睡时间」的感觉,想要做事都提不起精神来。

我刚来英国的时候十六七岁,整个人有用不完的能量,伦敦又是个远超我此前居住地的国际大都市,娱乐和学习上头的时候哪管白天黑夜,加上一个人住没人管我,通宵达旦还能神清气爽,面不改色吃光半桶炸鸡。哪懂什么熬夜胸口痛啊,脱发啊,长痘啊,留学就是好山好水好寂寞啊——「网上的人都在说什么屁话!」1

就是报应来得太快,人生哪有第二个十七岁呢……!

四点多天黑这件事在我的认知里,从「以前开膛手杰克就是在这里杀人的吧,好刺激」「在图书馆里开灯学习,好有氛围」变成了「我不会走路上被人杀了吧」「天黑了学什么习,我要睡觉」。

两年前的某一个下午,上了一天学回家的我走在路灯下,脑子里不断想着长长的 to-do-list,得出的结论是「世界和我快点有一个完蛋吧」。回到家提不起精神学习,想找朋友聊天,却因为时差的缘故没有人在线上活跃。吃完自己做的黑暗料理,外面已经一片漆黑,屋里留了一盏小灯,只觉得迷茫孤寂。

只是七点过而已,大脑和心情却像熬夜到三点那么沉重,连 YouTube 都不想刷,更别说提起精神学习看书了。

这时候我突然想,如果现在是九点就好了,我就可以毫无负担地去洗漱睡觉了。但七点……什么都还没有做,要睡觉的话还太早了。

但,等等…… 为什么不能是九点?

虽然我不能改变外界的时间,但是只调自己的表,也能正常生活。两个小时并不算特别大的差异。如果有特殊情况需要我熬夜,熬到凌晨两点也不算太过分。

带来的好处明显更多:不用担心早上起晚赶不上早课;早上起来天是亮的,下午六点左右天黑也可以接受;当我习惯了这个时差,每个DDL都相当于推后了两个小时;而且两点睡和四点睡给人带来的感觉完全不同,熬夜的可能性减少。

画个表可能更方便理解一点:

仔细一算,发现好像并没有什么严重的后果。但是我毕竟没看别人分享过两小时那么大的跨度,最常见的故事就是传说中的成功人士会把手表调快五到十分钟——我自己反而觉得这种不调整点的办法更容易混乱。无论如何,反正当周任务不重,就直接开始实验了。

(后文默认用当地时间 GMT/BST,用 +2 时间的地方会有 * 号标注。)

我做了什么

最基本的当然是修改我所有时钟上的时间。当时我的设备不多,只有电脑、手机、iPad 和一个桌面闹钟,所以很快就设置好了。

我是直接改的时区,所以所在城市就从伦敦变成了使用东欧标准时间(EET)的维尔纽斯,立陶宛的首都。选它倒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就是顺手点了一个……而且和同时区的赫尔辛基、开罗、雅典、耶路撒冷比起来十分小众,满足了我那么一点想要追求独特的心思。后来发现维尔纽斯的夏/冬令时转换和伦敦一致,就更省了不少事。

改了时区之后,手机日历上的日程也会自动把原先的设置从伦敦时间改成东欧时间,对行程没有影响,日后手动添加的时候也有选择时区的余地。

日后再购入新设备的时候,我已经习惯了过这个时间了,所以直接设置成东欧时间。对于没有内置时区和自动调整夏/冬令时功能的设备(比如 Kindle),也就是每年改两次时间而已,算不上什么大麻烦。

还有一个我觉得很重要的点,就是调节时区后要接受一定程度上的日光照射。如果光调时间但 24 小时都是在关上窗的室内,调和没调好像也没什么区别……正如我想到这个办法是为了「更正」认知中和实际上日落时间(甚至可以说是接受光照时间)的错位,接受日照也是在更改设备时间之外的另一重心理暗示。

至于身边人……一开始谁都没有说。我大部分的朋友都在东八区,所以等我有空聊天的时候,他们那边已经是深夜了,能够即时通讯的机会不多,所以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倒是有一天他们可能突然发现,最近我起床好早!除了感叹我早起有方、健康生活之外,能说的也不多了。

实际体验

会不会还是起床困难?

最初的几天肯定是会的,毕竟改设备时间归改设备时间,身体并没有适应新的节律。

我大概花了一周时间慢慢适应,强制早起后不再回去睡(本来也不是很能睡回笼觉的体质),加上逼迫自己早睡,再之后就没有什么困难了。

实践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从最开始就要一直保持新时间下的作息,忍着换算的欲望。「现在一点半*,其实也就十一点半,还可以再玩会」,这样的想法多了会越来越想着本来的时间,即使设备时间是更改过的,身体节律跟随的主要还是对时间的认知。

现在已经完全不会被到点起不来床困扰了,反而最近经常有「起得比预期早」的烦恼……

工作和学习

这个改变给我工作和学习效率的提升是非常可观的。

大部分人上班、上学的时间是白天,而我是典型的「晨型人」,早上做事效率最高,晚上就什么都做不了。早起两个小时就相当于每天在我精神最集中的时候多出了两个小时用来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且是用以前半死不活、什么都做不成的两小时交换的,就算真的拿来补觉,也比漫无目的地发呆和刷手机要好。

而且就像前面说过的,从此不再担心赶不及去上午第一节课。考试也是如此,上午的考试通常是十点开场,但是去考试场地要坐一个多小时的地铁(平时上课走路十分钟)。不会因为突然要早起而昏昏沉沉靠咖啡吊命,坐在地铁上最后复习一遍,开始考试的时候仍有精力剩余。不过下午的考试就只能听天由命了……还好期末考试都在夏天,不会让人太绝望。

平时去图书馆学习,九点半开始就有断断续续的人流,十一点之后就很满了。我猜他们和我差不多,都是八九点起床来学习的。调表之后同样是八九点*起床,但到图书馆的时间比实际早了很多,所以每次都有好位置可以挑。

在图书馆的时候也会特地控制自己不看手机,用当地时间工作,只要不对着太阳,就很难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在五六点的时候结束学习,走出去一看已经七八点*,就是这么靠欺骗自己又多学了两个小时。现在上班也是同样的原理。

另外,就算我(毫不意外地)在 deadline 前拖延到最后一刻完成,也有缓冲的余地。零点截止的作业就要在十一点半*前做完,但是现实世界里还有两个半小时,足够我查漏补缺、修改完善。偶尔真的写不完了,熬夜到两点*也在身体的可承受范围之内——毕竟不是天天都有 DDL,嗜睡如我,除了 DDL 当夜极少晚睡,倒也能很快调节回来。

生活和社交

习惯了之后,就会发现这样的节奏对生活和社交的影响都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这两年来我一直都是一个人住,不需要考虑早睡早起是否会影响到室友的生活。和朋友出去玩的时候,两个小时的时差并不难算,目前来说没有造成过困扰。唯一麻烦的一点就是在某些情况下要换算。

说是这么说,实际需要换算的场合并不多。这方法的本质就是自我洗脑,当然是和正常环境脱离得越久越好。除了手动换算之外还有便捷的方法,Apple Watch 上有一个表盘,可以显示另一个时区的时间,指针在表盘上并不显眼,需要的时候却能方便地找到。

感谢 @广陵止息 提供想法和配图^ ^

而且对我这种社恐来说,「为什么你手机的时间和别人不一样」可以是非常好的聊天话题……

大部分时候,我吃饭也是一个人吃,别说是什么时间吃饭了,就是一天吃几顿也非常随性。按照早八*、正午*、晚六*的规律吃三餐,晚饭要想出去吃,正好避开了用餐高峰期,几乎不需要等;而如果深夜*想要夜宵,也大多都能赶在餐馆关门前找到。痛苦的地方就在于早餐和午餐,我开始饿的时候大部分店家还没开门,逼迫我自己解决早午饭,并且养成了储备粮食的习惯。

最难熬的时候是在夏天。英国会在三月进入夏令时,维尔纽斯也会,时差同样是两小时,倒不会影响。麻烦就麻烦在英国夏天的日照时间极长,早晨四点天亮、晚上十点天黑,,相当于我十一点*上床酝酿睡意的时候外面还挂着太阳,总算是体会了一遭北欧人民在极昼下生活的心情。最终的解决办法是十点*就拉上窗帘,强行制造睡意。

当然,冬天的时候就很幸福了。起床时太阳升起没多久,精力耗尽时也到了吃晚饭、娱乐自我,甚至是准备休息的时间,把有限的日光最大化地利用,即使是英伦漫长寒冷的冬日,好像也没那么难熬了。

结语

用了两年这样的生物钟,现在好像已经渐渐融入进生活了。不再觉得我的时间和别人脱节,而是接受了「外面和家里的时间不同」这样的概念。

说到底,我能坚持这样的生活,还是因为我和别人的不同,甚至是一些「特权」:出门不多;和大部分朋友无法即时交流(有时差);不用合租;下班后不需要再搞工作上的事;以及不在意别人对我自己生活习惯的评价。

调时钟只是手段,最终还是为了让我更舒服地生活:尽情享受日光,用清醒的时候做更多的事。这个方法并不适合所有人,但我自己受益了,就很足够了。



CC BY-NC-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