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年之前,培養能夠與自己未來相伴的興趣!
我想是我自小就很習慣尋找自己所喜歡的事物(或者舒適的空間),在百無聊賴的童年、青年、成人的時光,獨自一人或是在人群中格格不入時,可以有些事能夠陪伴自己,所以我幾乎沒有那種「好無聊喔」的時刻,反之我經常因為「想做的事太多了」,常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竭,卻也練就一身可以編排時間的能力,「把時間卡得緊緊的」成為我必然需要學習怎麼不讓自己做每件事之間留點空白給自己最重要的事,特別是體力再也跟不上年輕的步調。
有了無時無刻都能上網的手機後,突顯了絕大多數人「不會安排時間」「沒有興趣、沒有娛樂」的生活習慣。滑手機嘛,隨便就是用一小時起跳,喜歡玩簡單的手遊的我計算過,即便是一次打開有五條命的手遊,玩完五條命可能都將近三十分鐘(關卡難耗時一點的)若是加上看廣告補的命、朋友送來的命,零零總總相加都會超過一個鐘頭。
隨手滑的限時動態、隨便點進社群網站一則接一則的影片,都會讓人黏在那兒超過一個鐘頭以上。那些「沒有時間運動」「煮飯好費時」「根本沒有時間讀書」「你怎麼有空寫那麼多東西」「你一天到底看幾部電影」,都成了黏著消耗時間而做不到這些事的理由。
年紀越往上加,很多需要「行動力」的事,一定會被擱在體力之後,什麼太耗費體力的出門,都會變得不那麼必要,得考量舟車勞頓身體是否堪於負荷?也需要考慮自己是否想要花那麼多的心思去社交去安排任何需要腦力和體力的活動,那麼當「日子空下來之後」只能與電視、手機相伴的日子,重複著看著前一個小時報過的新聞,以及明明會讓自己焦慮但還是習慣開著電視看著的那些災難,卻離不開電視或是手機媒體,於是與旁人的交談缺乏了更新,以致於成為那個我們年輕時一點也不想交談的那種長輩。
培養一點「找樂子」的能力,其實是從小開始的。開始把「生活」(活著)這件事當作一種尋找(尋寶)的遊戲,有時會找到同好一起分享,有時找不到同好就需要擁有自我娛樂的能力,或者有時更需要一種「能夠獨處」的能力。
培養一些能與自己相伴的興趣並不難,難的是大部分的人都需要「有人相伴(分享)」,所以無法「孤獨地」享受那些自己真的很喜歡的事,好像「沒有人一起」,那件事就不有趣了。但年紀越長就越容易感受到「孤獨」,特別是進入成家立業後,同伴一個個忙於家庭,生活裡的事剩下賺錢和孩子,別說「興趣」了,就連「要有一個人的時間」都不容易;再年長一點開始遺忘自己「曾經多麼渴望有一段屬於自己的時間」,等到孩子都有各自的人生,自己的人生卻再也回不去有人相伴的日子,而感到極度的孤單,像是被世界遺棄。
在這種「被遺棄感」出現之前,請好好的培養一些興趣和一點能與自己孤獨相伴的能力。
這些興趣最容易養成的是:閱讀(或者收聽、收看任何被創作出來的作品)、創作(任何一種的創作,很多手作都很簡單),這些能力之中最需要的是:運動(家裡的或是可以比較容易完成的運動)與簡單的料理能力。
世界逐步進入老齡化的社會,「年紀」會使得人生進入極為緩慢的狀態,做什麼事都快不起來,一日能完成的事越來越少,卻很容易感到「沒有事做」的心慌,孤單感在心裡不斷的膨脹,便會使人感覺到強烈的孤寂,好像活著到了年屆退休之時,就再也無力前行。(但其實往前還得這麼二、三十年活著。)
疫情即將屆滿的第三年,我在這個初秋被匡進居家隔離。於所有的人來說「被關在家裡」似乎是件極為痛苦的事?但對剛完成手邊工作可以短暫休息的我,準備好想看的DVD,備齊幾日的食物(其實也不用備,家裡就一堆吃的),像過年般的終於給自己一點空白的時光,哪兒也不能去的中斷了游泳、運動的節奏,一樣早起煮早餐,打開串流平台和DVD看電影,再把擱在那兒沒做的手工做一做,該吃飯吃飯,想睡覺時睡覺,每天在家裡做點運動不荒廢早先練起來的肌肉,日子哪裡會無聊或心慌呢?
母親在一旁不斷嚷著「為什麼不能出門」「為什麼不能出門」「為什麼不能出門」,我丟了一本原來說要拿給她看但一直沒帶回家的書給她:「看書吧!」隔沒多久,她又打開電視看著電視上我都會背的「新」聞,在大地震後不斷地看著同一個災情畫面又自己嚇自己的心慌,她見我一點也不無聊的依然做著每一件事(整理很久沒回家睡的房,打開耳機跟著韓語mp3學韓語⋯⋯),她乖乖坐回書前繼續讀著那本書。
趁年輕時,培養能夠與自己相伴一生的興趣!那不是打開手機漫無目的會讓自己更焦慮的滑滑滑。而是一種能夠讓自己在其中覺得滿足、感到自在,並且能夠感到心有所依的陪伴!
圖:201512台東伍樓國際背包客棧,Canon EOS 5D Mark II。那年帶著當時的單車去花東小旅行了一番。這幾天還是不能去泳池和人多的地方運動,倒是可以整理整理公路車,出外騎騎了。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