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冬惊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中国男人还需要爱情么?

冬惊
·

作为大龄未婚女青年,我日常想跑路

昨日得知圈子里我最欣赏的一位女诗人已经拿到英国高人才签证,与她聊了两句,她说自己已经找到工作,是因为英国男友才决定留在那里的,并劝我也出去,“这里有的是充满爱心的大ji男人”,“和中国男人恋爱就是容易抑郁”,让我乐开了花。

说实话,润的想法不是一天两天了,自从19岁时,我的初恋告诉我他想去英国的时候。

那时我在北外保加利亚语专业读书,刚进去没多久就觉得气氛压抑。因为这专业就业很难,因此寝室里的女生们学习都特别拼,每天自习到十一点,简直比高三还卷,男生也懒得正眼看你,完全不是我想的有诗有梦有爱的青春。

外交部招聘时给我们班十个名额,八男二女,虽然女生的学习成绩普遍比男生好。我们班有22人,11男11女,男的只要不是倒数就能有机会去考,女的需要是前两名。

国际广播电台招人,喜欢要男的,本地男的或者外地都行,学习成绩和能力都不是重点,重要的是,男的。最后他们在我们班招进去三个男生,一个本地的两个外地的, 一个女生都没有要,尽管她们非常优秀。

那时,默默无闻,前途无望的我,一心只想转学到国外重新读一个别的专业。

现在我仍然想润,虽然在北京我几乎什么都有了,但是仍旧得不到我想要的爱,一种真诚热忱,水乳交融,相知相守的爱。之所以相信有这种爱,是因为我曾经拥有过。

过了35岁,这种爱就更加难以得到,对于女性尤其如此。

作为女人,你永远不够好

我从学龄前开始读书识字,是一个很早熟的孩子,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开始有喜欢的人了,然而因为我妈懒得给我梳头,导致我从11岁开始被剪了个男孩头,走上了假小子的道路。

小学四五年级时听过两句话记忆犹新:“如果CX(我的名字)再漂亮一点,XX和XX都会喜欢你。”XX和XX都是我的好哥们儿,但XX私下曾经和他的好哥们儿说,“CX是一个母老虎。”

初中时我仍旧是一个假小子,经常穿着格子衬衫,追着女生满操场跑。

高中起开始意识到一件事:大多数同龄男性对我敬而远之,他们更喜欢好欺负,能和自己打情骂俏的那种。高中毕业后,我开始留长发,改变自己的形象和穿搭,但仍旧没有改变这个局面。或许是因为戴眼镜,无论去买衣服还是去K歌,都有人问我是不是老师。

我以为这是我的问题,但是20岁第一次出国以后,才知道并非如此。从20岁到50岁的欧洲男人都很喜欢和我聊天,欣赏我的幽默感,甚至有保加利亚小伙子说我是他见过的最漂亮的中国人(这嘴也太甜了吧)。

并不是说外国男人就一定比中国男人更好,但是和他们聊天时的那种舒服、平等、被倾听、被尊重、被欣赏的感觉,我较少在不熟悉的中国男性这里感觉到。

和中国男人交往时常令我感到诧异,很多人张口就能让人不愉快,不舒服:

“你也不化妆、不打扮一下?”

“你为什么不戴隐形,或者做个手术把眼镜摘了?”

“你可以把牙整一整。”

“女孩子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

“女孩子喝红茶比较好。”

诚然,没有边界感、爱随时发表主观臆断是一个文化问题,并不是中国男人独有,不少中国女人也会说这样的话,但她们往往没有男人发作得那么随时随地、得意洋洋。

“我也想要一个老婆”

这些年愈发觉得中国男人和中国女人生活的不是同一个世界,因为他们无论贫富都可以是全家的中心,单位的中心,宇宙的中心,这种天生的安全感是从小被打压、嫌弃的女性所没有的。

过去计划生育的时候多少人宁可下岗也要生儿子,现在能生三胎了,二胎三胎的性别比非常惊人,人们已经可以用生物技术筛选性别了,于是男孩偏好更加明显,不少人感慨:家属院、幼儿园里的小男孩比小女孩多好多。

随便搜了个宣传画,这性别意味,一个儿子还不够

我想很多女性从小到大都没有少听这句话:“你这样能嫁得出去么?”

“性格这么强势嫁得出去么?”

“读这么多书嫁得出去么?”

都市女性在择偶市场上竞争,意味着无穷无尽的内卷,如果你条件一般,那是很容易自卑的,如果你条件还行,卷的就是外貌——年轻漂亮会打扮的女人不要太多。

婚恋市场上不要指望有太多人欣赏你的智慧和才能,这些在男人那里可能是负分,因为才智越多,越hold不住。

观察一下相亲市场、婚恋应用就知道很多男人的爱好还停留在上个世纪:女的最好感情经历简单,没有同居史,是处女就更好了。

曾经有外国朋友说要给我介绍一个对象,是中国人,“比较传统”,听到传统俩字,我心里咯噔一下,该不会就是那种常见的描述:想找个老婆过一辈子,希望她贤惠、孝顺、温柔体贴、工作稳定、情绪稳定呢?

怪不得不少有才的女性朋友都说:我也想要一个老婆,有个老婆多好啊。

问她不想要个老公吗?她说不想,“老婆是贤内助,早早起来给老公做好便当,男的只会出轨劈腿,要么就不懂我的追求。”

太真实了,我简直无法反驳。

这些年遇到不少男的说自己支持开放关系,基本上稍微一个有点意思的男人都想搞开放关系,我寻思着我要是男的我也愿意(毕竟怀孕和容易得病的都是女的),不是中国男人不愿意学好,而是中国女人太愿意利他:我们身边愿意把自己弄好看、变优秀又愿意为男人牺牲自己的女性实在太多。

关系里面从来都是谁难受谁改变,既得利益者为何要改变呢?

中国男人不需要爱情?

爱情在儒家文化里就是一个被鄙视的东西,因为它破坏秩序,破坏三纲五常。儒家文化的家庭,从来就不是建立在男女之爱的基础上,而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在我看来,爱情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是少有的能超越私欲的人性之光。爱情不仅是长久的陪伴,更是深刻的理解与共鸣,是愿意为彼此付出和牺牲。

遵循传统价值观的男人在择偶上往往十分功利,因为这套秩序里的女性除了给他传宗接代,稳固根基以外,她们的灵魂和生命都不重要。

传统男人逢年过节都会回家,不管是过年,中秋节,国庆节,老婆自然是要跟回去,女朋友什么的让她自己呆着就好。朋友如手足,女人如衣服,她很自然地就被排在在家人、朋友(哥们儿)之后。即便“你穿我衣服,我断你手足”,也更多是出于一种把女人当作私人物品的占有欲。

在非常多的中国男人眼里,爱情并没有“男性自尊”重要,你一旦伤害到他脆弱的自尊,那么这段关系就彻底无法挽回。

很多中国男人不愿意为爱情投入,因为他们不需要。恋爱脑的男人很难在这个社会取得被主流认可的成功。想在丛林社会生存下去,钱和权才是最重要的,没有那么多拖累和心理负担的男人更容易去追求并得到这些,所以爱情对他们没那么重要,有一个(或者若干)功能性的女人就够了。

而事业发展更容易遇到玻璃天花板,生育能力也会更快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退的女性更容易焦虑,往往不得不在婚姻家庭,或者爱情里找寄托。当她等到事业有成再考虑家庭,就逐渐淡出大部分中国男人的视野了。

只有脱离了把女性当成生育载体的心思,才能真正欣赏成熟女性的魅力。问问那些注重传宗接代的孝顺男人能做到么?

何况相当多受儒家文化影响的男人相信只要好好做人就能得到贤惠老婆,学校和家庭不注重培养他们如何善待女性,如何提高恋爱技巧,因此他们也不具备太多让女人开心的能力和意愿。

爱情是什么?

中国当下的婚恋市场,仍旧是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结合。旧社会的女性只需要顾家,现在的女性不仅要顾家,还要原生家庭无拖累,自己挣钱养家带孩子,要保持情绪稳定。

作为本来就自带子宫的女性,你却很难单身生育,或者很难承担单身养育的成本,于是想要孩子还是要结婚,不论是否能遇到爱情。

中国男人早就认清这个现实了,所以他顶多给你制造点爱情幻觉,认真经营的时间往往不会持续太久,甚至一旦进入稳定关系就会下滑。

当然,男性可能也会发现,自己选的女人并没有那么好对付。

在当下的中国社会,爱情是一个奢侈品,尤其是经济下行的时期,中年人在失去希望,年轻人在失去信仰。

一直以为,爱情来自内心的自由,也来自自然、文学和艺术的滋养。

儒家传统下的男女不自由,在北京你不跑到郊区也没有自然,何况绝大多数国男不读文学(中国人均每年读书不到五本),懒得欣赏艺术,即便我很热衷于收集文艺青年,也极少能约到一起去看展览、戏剧、音乐会或者听一些文学类讲座的男性。

毕竟现代社会压力那么大,挣钱就已经很累了,问男的有啥爱好,百分之九十就是打球、运动、自驾游、游戏,30出头的还经常处于一种被生活工作榨干的地步,往往只有达到有钱有闲的时候才有心思认真谈个恋爱发展个爱好,而这个时候男人往往已经佛系,或者迫切想要一个工具人老婆。

上午和女性朋友的对话,最后她说:“这种勇气要是放在事业上,全世界的领导人女性能占至少一半。”

可不是么。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