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競爭下印太和台灣安全情勢

YL初商科技
·
·
IPFS
·
中美任何一方動作,牽扯到印太和台灣安全情勢,最重要就是中國,中國對印太區域影響,從軍事、經濟就看出一二,不僅處處針對,透過內部強化對外打擊,軍機只繞台?當然不可能,土地想要的是台灣,但心裡要的是全世界的掌控權。
圖片來源:Axios

  • 近期區域安全情勢,在美「中」戰略競逐趨勢下,中共積極運用其綜合國力,擴大地緣政治影響力,並藉操作灰色地帶手段,企圖片面改變國際秩序。頻繁於西太平洋從事軍事活動,嚴重威脅著臺海安全局勢。
圖片來源:Cigeography
  • 美「中」戰略競爭,牽動印太區域地緣政治及安全情勢。美國持續推動與盟邦及夥伴合作,以抗衡中共軍事擴張;中共則積極運用其綜合國力,擴大地緣政治影響力,並以經濟脅迫、操作灰色地帶等作為,企圖改變國際秩序;另非傳統安全威脅與日俱增, 且跨域、複合式影響更廣,區域內國家共同合作因應。
  • 習近平自 2012 年主政以來,確立「中國夢」和「強軍夢」國家戰略,並在19 大報告中揭示「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以及「十四五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 2027 年的「建軍百年」施政願景,加上反貪打腐、深化改革等作為,皆為鞏固其權力及地位。
圖片來源:Axios
  • 近年來中共相繼完成RCEP、中歐BIT,申請 CPTPP,結合「一帶一路」等戰略布局,以擴大其國家利益及地緣政治與經濟影響力。 同時持續在南海、東海及臺海,常態性進行機艦巡 航、軍演及灰色地帶等侵擾性作為,以挑戰國際現狀並展現其在西太平洋之武力投射能力。
圖片來源:Reuters
  • 領土主權爭議、衝突對區域安全影響甚深,在印太區域主要為「中」印邊界、釣魚台列嶼及南海島礁問題。 2012 年日本將釣魚台列嶼「國有化」後,中共就積極派遣公務船進入釣魚台列嶼周邊海域巡弋。
圖片來源:Cigeography
為因應美「中」戰略競爭對印太安全環境的影響,印太區域各國均調整其國防政策,以持續強化自身戰力及軍備,應對多元安全威脅。
  1. 美國
    美國在《2021年國防授權法》中, 撥款 22 億美元啟動「太平洋嚇阻倡議」,並持續在 2022 年國防預算中編列逾 50 億美元,加強美國在印太地區的防禦及嚇阻態勢,以提升作戰部隊效能及深化與友盟的合作。
  2. 日本
    日本 2021 年《防衛白皮書》指出,現有國際秩序正不斷受到挑戰,且灰色地帶行為將會長期化, 並要警惕中共擴大對國際秩序及區域之影響力,企圖建立對自身有利之國際秩序。並首次研提臺灣周邊情勢安全,強調中共軍機已常態化在臺灣周邊巡弋。
  3. 韓國
    2020 年《國防白皮書》指出,仍延續 2018 年版的基調,不再指稱北韓為敵人,但仍認為其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威脅朝鮮半島的和平與穩定。
  4. 印度
    印度總理 Modi第 2 任期,加強與美國、俄羅斯、歐洲以及其他地區的雙邊或多邊關係,並聚焦於確保海上安全,尤在印度洋部分,積極深化與利益相關國家的合作
  5. 澳洲
    2020 年 7 月澳洲公布《2020 國防戰略更新》與《2020 軍力結構計畫》,揭示強化美澳同盟力量,以及建立可恃戰力;未來 10 年國防預算,將達 5,750 億澳幣。 此外,為因應中國大陸向南太平洋的擴張,澳洲升級位於北領地自治區,另在 2021 年 9 月,與美國、英國組成AUKUS,美、英兩國為澳洲提供技術支援,助其建造核潛艦,強化三方的安全合作,以維護印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近年中共爭取區域內主導權之意圖日益明顯,對我軍事恫嚇亦日趨頻密,使當前印太區域與臺海安全情勢受到全球高度關注
  1. 守護普世價值典範
    2021 年 2 月,「經濟學人」 2020 年民主指數報告,我國從 2019 年第 31 名躍升至第 11 名,位居東亞之首,在人權組織「自由之家」公布的《2021 年全球自由報告》中,我國亦名列亞洲第 2。
  2. 印太戰略重要夥伴
    美國為我國最重要戰略夥伴,美方持續在《臺灣關係法》及「六項保證」規範下,推動各項對臺軍售與合作,協助臺灣增進整體防衛能力。2021 年拜登總統就任後,發表的《國家安全戰略暫行指導》指出,臺灣是美國重要的安全與經濟夥伴,將協助臺灣自我防衛與國際參與。
  3. 確保臺海周邊穩定
    維持臺海的和平穩定已成國際間普遍共識,當前各國均高度關注臺海安全情勢發展。臺灣位處防止極權擴張與入侵的最前線,國軍戮力建軍備戰,提升自我防衛能力, 為臺灣建立安全的屏障,並隨時嚴密掌握中共兵力動態及徵候,以堅實國防能量確保臺海周邊安全與海空交通線暢通。
  4. 遵守國際安全規範
    中華民國向來秉持維護和平之理念,堅定支持並遵守遏制恐怖活動與反擴散等各項國際安全規範。在南海議題上,我國堅持主權立場,主張相關國家應遵守國際法, 33 維護南海航行和飛越自由,共同促進區域和平穩定。
  5. 增進資安聯防能量
    資訊安全不僅是我國的挑戰,也是機會,尤其我國半導體產業居全球供應鏈重要角色,且臺灣具有高端資訊科技人才、技術與豐富的網路防禦實務經驗,在政府「資安即國安」的整體政策下,結合公私部門組織與法制的協力運作,全力打造獲世界信賴的資安系統及產業鏈。
  • 中共於 2019 年 1 月《告臺灣同胞書四十周年》提出「一國兩制臺灣方案」,以及不承諾放棄武力犯臺選項,並持續強化軍事整備及灰色地帶行為襲擾,對我國防安全威脅與日俱增。
  • 習近平主政時期,軍事戰略仍以「積極防禦」為核心,惟在「19 大」提出「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新三步走」,調整為「2020 年基本實現機械化、信息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2035 年基本實 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本世紀中葉建成世界一流軍隊」,另在「十四五規劃」提出「建軍百年」 奮鬥目標―「加快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發展」。
  • 中共自 2015 年啟動軍改迄今,陸續完成指揮層級簡化與部隊組織結構的調整,並持續進行武器裝備汰舊換新與軍事訓練轉型,以提升聯合指揮與綜合戰力,未來將持續推動軍事轉型,以肆應現代化作戰型態快速轉變之要求。
  • 中共國防預算 2021 年中共國防預算編列較成長 6.8%,約占中國大陸 GDP 比例 1.33%,續居亞洲第 1、全球第 2,其預算主要運用在支持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加速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中共從未放棄對臺使用武力之選項,藉實兵對抗、聯合登陸演習、網路駭客攻擊及在臺海周 邊執行遠海長航等作為,持續強化對臺軍事整備及威脅,其在軍事現代化能力逐漸提升下,對臺軍事作為將更趨頻密與強硬
  1. 情報監偵能力
    藉高解析度光學及雷達偵照能力偵察衛星,及在臺海周邊海域常態部署情報船、 電子偵察船,不定期派遣偵察機、無人機實施偵巡等方式強化情報監偵力度,透過陸、 海、空及航太等多維手段,擴大情蒐範圍與頻次,掌握我軍事動態及戰場情報經營。
  2. 聯合封鎖能力
    加強海、空軍制空、制海及對陸打擊戰力,並加速火箭軍新型飛彈部署,提升精準打擊及戰略制壓能力,已具備對我重要港口、機場及對外航道實施聯合局部封鎖, 截斷海、空交通路線能力,影響軍備後勤資源整補與作戰持續力。
  3. 聯合火力打擊
    各式彈道飛彈、巡弋飛彈及空射攻陸飛彈射程均可涵蓋臺灣全島,協同海、空軍戰力,可攻擊我政、經、軍等重要目標,減損我軍作戰持續力及支援後續作戰之遂行。
  4. 聯合登陸作戰
    強化陸軍兩棲合成旅、空突旅及海軍陸戰隊聯合登陸作戰訓練,及建構海空戰略投送能量,在取得制空、制海及制電磁權優勢後,以正規兩棲艦船搭配軍管商貨輪方式,遂行聯合登陸作戰。
  5. 應對外軍干預
    部署中、長程對地、反艦彈道飛彈及巡弋飛彈,並藉海、空軍航艦及轟炸機常態化赴西太平洋從事跨島鏈海空聯訓,對印太周邊國家形成軍事威懾,以遲滯第一、二 島鏈間外軍干預行動。
  6. 戰略支援能力
    透過「軍民融合」發展航太作戰平臺,加速偵察、導航、通信等各型衛星部署, 以強化戰場資訊優勢,並藉由「北斗」全球定位導航及指管數據鏈路系統建置,協助各軍兵種遂行資訊攻防、遠程預警、遠海作戰、飛彈精準突擊及防空反導等能力。
圖片來源:Cigeography
  • 近年中共頻繁對我操作灰色地帶威脅之態樣多元,可分為軍事與非軍事手段,前者如共機頻繁侵入西南空域、東沙島周邊針對性演練;後者則包括快艇衝撞我國海巡、抽砂船違法於我周邊海域作業等。這類手段往往具非戰非和的模糊性,且未達戰爭門檻,以切香腸戰術漸進式的升高威脅,運用政軍實力形塑有利態勢,不僅消耗我方戰力,亦動搖我民心士氣,企圖改變或挑戰兩 岸既有現狀,達成其「不戰奪臺」之目標。
圖片來源:國防部
中共近年持續挹注國防預算,投入更多資源於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且對臺策略與手段愈趨多元,同時以各種軍事侵擾行動試探我預警能力與應處作為,持續對我軍事威懾與施壓
  1. 侵入我防空識別區
    中共藉各型機常態化侵入我西南防空識別區活動,企圖強化其監偵力度,測試及疲擾我空防警戒應處,壓縮我預警反應時間及活動空域,威脅臺海空防安全。
  2. 加大我周邊海域演訓力度
    中共海、空軍編組遠海訓練編隊或航艦編隊於我周邊及西太平洋等海、空域從事聯戰訓練及跨區航訓活動,以強化指揮鏈路與聯戰效能,及建立區域拒止戰力;另運用情報船與海調船在臺灣周邊海域進行情蒐,以強化戰場經營及提升制海作戰能力。
  3. 強化軍事威懾作為
    共軍藉打造仿臺設施戰術訓練基地、劃設禁航區實施聯合登陸軍事演習等各類模擬攻臺演練,提升對臺實戰化訓練與軍事威懾力度。
  • 中共近年透過組織改革及調整,積極提升網路作戰能力,平時以情蒐及竊取資料為主,掌握關鍵節點,建立攻擊清單,俾利後續作戰階段執行精準打擊之網路攻擊任務;戰時針對國家關鍵基礎建設及指管系統破壞攻擊,造成社會動盪及秩序混亂,破壞國家軍(警)備治安及政府運作能力。
圖片來源:Business Standar
  • 認知戰以影響對方心理意志及改變思維為目標,作戰場域不受時空限制。在傳統面向,源自於情報戰、心理戰、輿論戰等原理;而創新面向,則運用現代高效能計算系統、網際網路、社群媒體,期透過網路滲透與心理、輿論操作,來混亂目標對象的社會、心理、法治等價值觀意識。 中共操作認知戰,綜合運用心理戰、輿論戰、法律戰之「三戰」作為,及散播不易分辨的假訊息, 藉由全面性文攻武嚇手段,企圖造成對其有利之態勢。
圖片來源:KeepTaiwanFree_ Twitter
  1. 中共認知戰目的
    在政治上,壓縮我國際活動空間,迫使我接受其政治要求;在經濟上,運用經貿優勢,企圖拉攏臺灣企業及民眾;在軍事上,藉武力展示及增加臺海周邊海空侵擾頻次,透過媒體、網路社群渲染,擴大對我軍事威懾;在心理上,造成國人心理紛擾、 混亂,削弱我軍民抗敵意志、防衛決心,奪取輿論主導權。
  2. 中共認知戰手段
    中共近年不斷將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加快融合,以提升媒體認知戰支配能力。現 階段中共認知戰著重以網路社群媒體為平臺,散布及操作具有大量迅速產生、多元管道傳播、逼真細膩包裝、真偽夾雜混淆等假訊息特點,據遠景基金會季刊指出,主要 透過「外宣模式」(如中共官方媒體)、「粉紅模式」(如五毛、水軍)、「農場模式」 (如新聞內容農場轉貼分享)及「協力模式」(如統戰模式下的協力關係)等 4 種進攻模式,對我國實施認知作戰。
圖片來源:BillyBostickson Twitter

———延伸資訊———

內文、圖片取自中華民國國防部報告書專區

圖片來源:Disney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YL初商科技Fake it till you make it. 以事實面切入,理性剖析內容 Crγρto.int | https://portaly.cc/ylxeth
  • Author
  • More

07/09 中英文國際時事摘要總整理

下載正版ChatGPT的方法

04/28 中英文國際時事摘要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