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甚麼境界才叫「做自己」?

豈几文
·
·
IPFS
·

在讀了 @波卡一輪又一輪的山... 一文後,我感覺到 "自省" 的功能又被啟發,不自覺很白目地在留言區開始寫下自己的心得,而波卡大師似乎就像是個線上客服般,很即時,很細心地循循善誘我所發出的文字,提供我更多思考的方向。

不知不覺,來往之間,波卡在留言區的文字瞬間累積成可以是一篇文章的字數了。在這裡先真誠的廣告一下波卡這篇文章,大家也可以在留言區中看到這一大段她精彩的解析與引導。

文中,波卡提及 「應該」的概念,就是世俗的那種 "你應該如何如何,我應該怎樣怎樣" 的那種情境。於是,我產生了一個反思是 : 生命中許多的不可得往往會被自己謬誤的定義為「我應該」,這「應該」是否也是反應出某種程度的後悔? 或是對自我能力認知的不足?

例如 :

  • 你應該去當老師的。( 如我在 最想回到過去那個填志願卡的時刻 一文中所提 ) --> 反應出某種程度的後悔。

  • 你應該去當醫生的。( 功課太爛,根本不可能~) --> 自我能力認知的不足。

所以,這個應該,反映出自己或別人的期望,但事實與現狀不符。


文中也提到 「做自己」,這是一個近期內常常聽到的一個詞,鼓勵大家活出自己的風格,不要侷限在別人的期望之下。 我的反思是: "只需要成為自己" 是否是對現實的認清與自己妥協? 有沒有因為達不到別人的期望所說的託辭之嫌疑?

例如 :

  • 當不成真正的老師,去補習班騙騙錢也算吧? --> 對現實的認清與自己妥協。

  • 當不成醫生,只要不要成為常看醫生的病人就好了。 --> 達不到別人的期望所說的託辭

所以,「做自己」反映出達不到期望所下修後的低標,讓自己的心境與現況相符。當然其中還有兩種可能,要嘛不是經過大澈大悟淬鍊出的禪意,就是對自己不斷的失望已感到麻痺。


波卡對我這偏消極的觀點有一段很正面的闡釋:

如果活出自己好像聽起來像一種放開自己,會不會就此墮落 ? 當然,這答案是否定的。跟我們一般人認知相反,只要帶入去思考,你在做著別人要求你,期望你去做的事情,你比較有動力 ? 還是做著你自己喜歡、快樂,可以好好投入的事情,你比較有動力 ? 那就是了,所以真心地去成為自己,你不僅不會懶散,更加不會自私,因為你會越來越快樂,那也就越來越有活力,那也就會因為自己的快樂,就願意做更多的分享,給予愛。

我發現從 "行為動機" 的角度來解釋 「做自己」,比起我用 "事後結果" 來檢討現實,想法及觀念似乎會積極許多並且充滿正能量。

波卡不愧為療癒大師。面對我每每充斥負能量的文字,她都可以導出一條光明大道,帶我繞出思考的死巷。感謝之餘,我突發奇想,如果她都願意花時間在平台上跟我交流互動,波卡是不是該認真思考開發線上療癒諮詢的可行性呢?😅

Source: https://www.freepik.com/free-photos-vectors/be-yourself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