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做人比做事重要
建立人脈的困境
在就讀企研所的時候,時常會有業界講師來演講,分享實務經驗與知識,而在演講會後,有時會與講師交換名片,雖然自己也知道,對方拿到的名片,下一秒就丟進垃圾桶;自己在拿到名片之後,也沒與講師保持聯繫,彼此的交流,也在交換名片後渺無音訊。
回想起那段時間,自己思考許多,要別人認識自己,自己拿什麼身分,成為別人值得交往的對象?自己一點社會歷練都沒有,專業能力也停留在理論階段,既使對方拿到自己的名片,根本也不在乎我是誰,而自己也換不得他的人脈資源。
建立自身的品牌價值
在理財規劃上,很常聽到說:「沒有錢,談什麼理財?」,但若能在賺錢前先行建立起理財觀,在獲得第一份薪水時,就能妥善規劃每一次的薪水,而隨著財商的提升,也越來越知道資產要如何做更有效的運用。因此與其等有錢再來學理財,不如現在就開始學習理財觀念。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Dambisa Moyo《無用的援助》
這句話我把他當作一種生活態度,因為除了用在理財,在面對生活瑣事或是思考人生大事都受用無窮。
在人脈的建立上,與其出社會後才開始學習,不如先藉由閱讀、請教等方式先將觀念培養起來,並在學校試驗與調整,之後出社會,在依照實務經驗慢慢調整觀念或作為,逐漸找出屬於自己建立人脈的方式與核心觀念。
「課本教的不是用不到,而是還沒有體會領悟到;人脈不是找不到,而是還沒有發現其實就在身旁」。課堂上常提到企業對市場傳遞的「企業價值」、「品牌價值」,都是從顧客的角度去衡量自已。每個人都有未被滿足的需求,若自己把他人當成顧客一樣服務,讓需求獲得滿足,就是在逐步累積自己的價值,建立自己的「個人品牌價值」。
俗話說「現在的這份工作,是做給現在的老闆用的,也是做給未來的老闆看的」,當自己因為薪水少而把事情做差強人意,態度跟結果都看在老闆、同事眼中,這麼做只是在摧毀自己的品牌價值;反之做超越自己薪水所做的事,結果讓公司獲得價值,不只老闆、同事有目共睹,也在行業中豎起口碑,自己的專業能力也獲得提升。你的下一份工作,將不會是在人力銀行投履歷,而是工作機會從獵人頭公司遞到你的手中。
因此在建立人脈前,應該要先問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因為關鍵並不是你認識誰、有多少朋友,而是自己在他人眼中被認定是怎麼樣的人?懂得什麼?對方才會根據他們的認知,介紹機會給自己。
「利他精神」的反思
人脈建立在人際關係之上,而人際關係取決於自己與他人的互動模式,自身「做人」方式便決定自己與他人之間的互動模式,互動模式建立起的人際關係,便會決定這人脈是否為你所用。
「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今天銷售一樣產品,跟經銷商28分帳,我可以選擇「利已精神」,自己拿8成,對方拿2成;也可以選擇「利他精神」反之,後者讓產品銷售變多,因為對他來說賣越多賺越多,因此願意更賣力銷售產品。自己贏得好名聲,也增加一個合作夥伴,反之若自己拿8成,他拿2成,他除了不跟我合作,還可能去賣競爭者的產品,變成我的敵人。
讓利的結果讓雙方互利互惠,也能讓自己朋友變得多多的,敵人變得少少的。因此面對現有的敵人,除了消滅外,把敵人變成朋友也是一種消滅敵人的方法。
在功勞歸屬的表現上,若功勞全部攬在自己身上,久而久之其他人自然就不願意跟你合作;反之在成果的貢獻上強調團隊的重要、他人的貢獻,無人不願意在你的底下做事,因為你願意分享結果帶來的榮耀。
建立人脈若以「利他」觀點為人處事,面子上替他人著想、做事滿足他人的需要、將功勞分享給夥伴,過程中自己提升了專業能力,也顧著情面,又獲得好名聲。藉由「做事專業、做人圓融」的處世原則,實踐「利他精神」,不只可以從企業觀點去看待,也是一門自己該去學習掌握的課題。
創造自已對他人的價值
一個成功的創業家,他的成功建立在滿足客戶需求上;許多有成就的人,都是在追求自己的理想的過程中,順便得到了人際關係,從來沒有誰為了建立人脈而順便結交了朋友。
當自己想通不是沒有人脈,而是「還沒有創造出自已的價值」,在建立自己的人脈網絡時,就會領悟到網絡的大小與效用取決於自己的「做人」。因此,不帶有目的性去建立人脈,讓自已落入利已精神的向下循環;反之學習利他精神建立自己的人脈網絡,讓自已的價值向上循環。
最後用一句話讓當做總結:你是誰,比你認識誰還要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