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修伯恩《天鵝湖》:自溺的共鳴
說到馬修伯恩版的《天鵝湖》,大家都會第一個想到那隻標誌性的天鵝吧,就如同王子鍾愛天鵝,觀眾們也無一不傾心於他的魅力,可是我一直都更加著迷於王子。
首先要從它的故事說起,從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到馬修伯恩的《天鵝湖》,再經歷劇本與角色的不斷修改,馬修伯恩似乎一直在讓《天鵝湖》的故事越來越聚焦於王子的內心世界,因此我會說馬修伯恩的《天鵝湖》不是關於王子與天鵝的故事,而是關於王子他自己。
那麼,王子與天鵝、陌生男子之間究竟象徵著什麼?哪些部分是真實、哪些是幻想?
馬修伯恩在2016年的一則訪談是這麼回答的⎯⎯
「文學性思維的人更傾向於王子和天鵝相愛了,他們內心希望這是現實,希望這是兩個男人的故事,但他們忘了,事實上,這是一個人類和一種鳥類。詩意化思維的人看到的是精神內核,天鵝代表了野性、美麗、自由,王子希望自己擁有這樣的特質。」
「天鵝有可能是王子幻想的產物,但陌生來客是真實存在的。」
以這樣的基礎去做發想,再重新審視一次故事,我會認為鵝羣代表王子內心的各種思緒,而王子獨鍾的那隻天鵝則是最強烈的渴望,除了野性、自由的意象與同性戀傾向之外,我也將牠視為一種王子對親密關係的渴求與投射,是把內心需求強加於他人的、一廂情願的幻想,而陌生男子則是現實。
愛人幻滅的那一面是如此陌生,你才發現自己根本不瞭解他,才知道自己根本不擁有他,這讓人感到被辜負、被背叛,讓人發覺自作多情後感到羞愧,甚至惱羞成怒,因此我會說陌生男子的淫蕩與狡詐是王子的錯覺(尤其在之後的版本,陌生男子不再與私人秘書串通,他的身分與動機因此更加模糊),而最後鵝羣的攻擊、王子與天鵝的共舞和死去,則是王子矛盾情緒和拒絕面對現實導致的極端結果。
皇后拒絕給予王子愛,或許是因為她風流成性導致不懂如何作一位母親,但我想也是因為她希望將王子教育成一位堅強獨立的男性,而王子的特質卻與之完全相反,他柔軟、破碎、急需依靠,再加上那些皇室的義務生活,所以他一直活得痛苦。
這樣的環境之下,王子似乎令人同情,不過某種層度上,我會說他也是怯懦無能和逃避的。
我不禁思考,從頭到尾王子到底想要什麼,母親的愛?天鵝的野性與自由?一個能讓他依靠、屬於他的、給予他所需的人?
在公園那晚與天鵝親近後,王子終於快樂,但那終究是從他者身上獲得的,所以他很快的又重新墜入痛苦。整齣劇中王子一直在追尋他所沒有的,他一直在追尋與索求,將自己的渴望投射於別人身上、產生幻想,以嘗試補足內心所有空洞,他從來沒有將目光放在自己所擁有的,好像以為唯有透過他人才可以真正快樂,卻也沒有真正去認識與理解任何人,這樣的內心永遠無法富足。
在這裡,我會將王子與天鵝最後的共舞和死去解釋成,錯誤的自我追尋之路導致他必然走向悲劇。
我著迷於王子而不是天鵝。
最初我被他的脆弱所吸引,任由自己沈浸在那份稚弱的空洞和失敗之中,然後開始在他身上發現自己。我很大程度的將內心與經歷投射於《天鵝湖》的故事,就好像王子將自己所渴求的投射在天鵝之上,這是一種可悲的、自溺的共鳴。